馬德
潰圍,斬將,刈旗!多么暢快淋漓的三個動詞!司馬遷還是偏愛項羽的。在項王兵敗垓下,自刎于烏江邊之前,司馬遷也不忘高度評價他一次。當(dāng)時,項羽被漢軍將領(lǐng)灌嬰追得一路南逃,渡淮水,至陰陵,陷大澤,到了東城后,身邊所剩只有二十八騎,但項羽堅信“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也就是說,事到如此,這是上天要滅亡他,不是他仗打得不好。如若不信,他愿為大家再來一戰(zhàn)!于是,《史記》這般呈現(xiàn):“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
當(dāng)然了,讓項羽滅亡的絕非上天,眼界不夠是很重要的原因。當(dāng)時,項羽拿下關(guān)中之后,一個叫韓生的人勸他定都關(guān)中,韓生給出的理由是“關(guān)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伯”。然而,項羽決定回到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區(qū)),在那里定都。在項羽看來,“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楚漢之爭的四五年里,如此眼光短淺的事,項羽何止干了一件,覆亡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要攻打齊國。伍子胥反對,他認為當(dāng)務(wù)之急是攻打越國,因為越國與吳國勢不兩立,是吳國的“心腹之疾也”,與越國相比,齊國不過是吳國的“疥癬之病”,更何況,即便攻取齊國,“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意義也不大。然而,吳王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意見,不僅攻打了齊國,還打了勝仗。得勝歸來的吳王夫差要處死伍子胥,伍子胥臨死的時候留下遺愿,希望留一只眼,看到越國攻入?yún)菄峭醴虿詈苌鷼猓娴耐诔鑫樽玉愕囊恢谎劬Γ瑨煸诙汲菛|門之上,還惡狠狠地說道:“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你伍子胥看看,越國有什么能力攻入我們吳國!
幾年之后,越國果真攻打吳國,還“殘其國,夷其宗廟”,吳王夫差也被生擒。臨死之時,他發(fā)出了“吾何面目以見子胥于地下”的感慨。你看看,眼界不夠,還不聽勸阻,身死國滅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管仲將死,齊桓公問管仲誰可繼任齊國相。管仲說,你是國君,應(yīng)該最了解你的臣子。齊桓公提及三個人,分別是易牙、豎刁和開方。管仲說,易牙烹子而求你的歡心,豎刁以自宮的方式接近你,開方作為衛(wèi)國的公子,十幾年不問國家和親人之事而專心侍奉你,這三個人看起來對你一片赤誠,但都不應(yīng)該是國相人選。齊桓公問其中緣由,管仲給出的理由是“非人情”。也就是說,這三個人的所作所為不近人情,已經(jīng)超出了人性所能接受的范疇。道理顯而易見,易牙連兒子都不要了,豎刁連自己都不愛,開方不顧自己的家國,他們怎么會真正效忠齊桓公呢。結(jié)果,“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quán)”。齊桓公最終沒有聽管仲的勸告,任用三人。這三人在齊國作亂,桓公死后,“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戶”,凄慘如此。
透過歷史的風(fēng)煙,項羽、夫差和齊桓公身上發(fā)生的這一切,又何嘗不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在我們身上。回望昨天,在人生的最緊要處,曾經(jīng)也有一個人,為你站在生活的高處,洞察事情的本質(zhì),看到生活的真相,然后苦口婆心勸過你,你卻不曾信,也終未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