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聯合制定印發《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作為我國出臺的首部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該規劃的出臺對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現代設施農業,即通過現代化的設施和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農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包括日光溫室、植物工廠、無土栽培、無人農場等。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分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在202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設施農業大有可為,要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推動傳統種植、養殖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賦能鄉村振興。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設施農業把保護環境、低碳節能作為發展的前提條件,按照循環發展理念,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不僅可以節約大量水資源、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還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此外,現代設施農業使用高科技技術和先進設備,讓土地利用率、勞動產出率更高,資源能耗、生產成本更低,產品更有品質,生態更加安全,助力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實踐,我國設施農業已逐步由“零星分散”轉向“規模集中”,規模不斷擴大,布局不斷優化,品種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效益不斷提升,發展形勢總體向好。不過也要看到,我國設施農業在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從我國實際出發,加快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完善設施農業產業布局,打造設施農業示范點。以設施農業產業規模和產業分布為基礎,著力推進全產業鏈的分工與專業化,探索發展集種植、加工、物流、旅游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動實現生產、運營和產品流通的良性循環,提高設施農業生產經營附加值。本地特色設施農業品牌以及智能化設施農業試點示范基地的建設,將釋放不小的輻射帶動效應。
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完善配套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快建設各級設施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大設施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解決蔬菜品種、滴灌設備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深入實施現代設施農業良種工程,推廣應用現代工廠化育苗技術、溫室智能控制技術、無土栽培技術、二氧化碳氣肥智能控制技術,促進設施農業增產增收。同時,不斷完善設施農業管理方式,搭建“設施農業+物聯網+智能化”的信息服務平臺,不僅會獲得更好的農業信息支持,也有助于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設施農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一方面,完善農業產業政策和人才激勵政策,提高人才的薪資待遇,優化職稱評價方案,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以利于組建產業團隊,推進設施農業“產才融合”,實現產業和人才的雙贏。另外,以此為契機,涉農高校也應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科教、產教融合育人,培養應用型農業科技人才。同時,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通過舉辦培訓班、技術交流會等形式,提高農民的職業素養,為設施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輸送人才,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