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華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街道是城市中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載體之一。不管是步行還是開車通過,街道總是人們對生活環境產生感悟的基礎和線索。街道的外部展現及其塑造的氛圍感時刻影響著路人的行為和情緒,以及對一座城市的感知和烙印[1-2]。
街道“微更新”即小更新,是通過微小改變使得舊街區煥發新活力的一種設計理念。近年來,城市街道空間的改造往往只注重外在形式的修補和更換,而隨著城市建設驅入新發展進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迫切,這就為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街道漫步、建筑閱讀、城市溫度”等詞匯都已納入城市街道“微更新”的新考量[3]。
歷史的沉淀,使得老城區街道已經具有了特定的風貌,街道空間格局既定,兩側的建筑、設施和道路早已打上了這座城市的烙印。如果做出較大的風格改變將會打破無數游者的記憶,讓這座城市變了味道,失了風骨。而且現有建筑物拆除、交換成本之高,導致無法從規劃角度來指導老城區的更新。比如有些規劃紅線既定街道,承擔著較重的交通疏導功能,同時作為城市的交通主干道,行人和車輛還要互相爭奪空間。試圖在這樣的有限空間下從規劃層面解決人車平面沖突、設施空間沖突,從而打造友好街道無疑難度極大[4]。
中間的柏油馬路外加兩側的居民住宅即構成了最早的街道雛形。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將各自的設施擠入了街道,走進了人群。為了照亮街道,接入了路燈;為美化街道,種上了綠植;為了交通安全,裝上了信號燈、監控;還有各種電力、通信管線織密了街道的上空。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驅動,共享單車、電動車及快遞用三輪車等設施滿布街道,進一步激化了人車矛盾,使空間爭奪更為激烈。地下管線交錯、地上人車混亂、天空羅網密織,人行空間進一步壓縮,路人和車輛互不相讓,街道不再友好。
由于各運營商的分管部門不同,加之行業特性,使得統籌協調難度較大。交通、景觀、市政管網、電力、移動通信等設施獨立布置,且由于歷史原因,各自的建筑時序、空間維度考慮不甚周全,導致現狀“錯落有致”。設施的銜接不當、相互爭奪空間,街道路面反復開挖,管線盤根錯節,給后期的運營、維護、拆建整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凡是熱鬧的街道,兩側都會布局眾多大大小小的商鋪。熱鬧的商鋪,琳瑯滿目的商品,使街道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在滿足游客駐足和居民往來的同時,熱鬧的街道勢必承載著重要的交通功能,即其使用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研究調查發現,居民對于街道公共空間尤其關注,怨聲也最為強烈。具體包括:缺乏居民沿街休息區、商鋪顧客停留區及公共交通乘坐等候區;人行道障礙物侵占嚴重,盲道打斷,鋪裝不平整,非機動車占用行人通道等;同時,街道綠化不美觀,夜晚照明不夠,環衛設施破舊凌亂等舒適性也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隨著車行道的不斷拓寬,人行、非機動車、公共交通的空間受到嚴重擠壓,街道空間資源分配嚴重失調。車行道占用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占用人行道,嚴重威脅了行人安全及出行舒適度。此外,隨著城市內小汽車數量激增,停車困難亦是困擾街道微更新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隨著共享單車增多,更加激發了老城區街道地面布局的矛盾。
通過街道橫斷面的改造升級,使得街道空間重新布局,人車各行其道,打造友好街道。街道橫斷面拓寬后,可適當調整道路線形,增加車道數量,進而提高街道通行能力,緩解交通擁堵。合理利用建筑退界空間,必要時適當拆除突兀建筑,通過騎樓改造等手段增加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寬度,適當抬高人行道高度,與非機動車形成物理隔離,從混行變為步行有道、騎車順暢,極大地改善并提高行人安全性和舒適度,同時增大非機動車通行效率。部分區域還可實行騎樓式設計,以盡可能小的拆遷來實現最大限度的街道拓寬[5]。
公交站臺設置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道路交通擁堵程度。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公交線路較少,且公交站與交叉口過近,致使早晚高峰公共交通對社會車輛影響嚴重,較長的排隊車輛嚴重制約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對此,可借鑒部分城市經驗,對交叉口標線進行靈活渠化施劃,增加進口車道數,開辟右轉專用車道,使交叉口通行能力與交通量相協調。必須強調公共交通優先原則,適時、適地設置BRT、公交車等專用通道,合理優化設置港灣式公交車停靠站、潮汐車道,實施機動靈活的交通管理模式。
設置二次過街“安全島”或行人過街“等候區”,于大型商場、學校、公共人流過街密集區設置天橋、地下通道等立體過街設施,增設智能交通設施,交通信號控制、監控系統,利用人性化的智能設施增強交通設施使用效率[6]。
一個街道是否健康,不在于可見道路設施如何新穎,更重要的是設施是否完備。市政公用管線作為城市的腸胃,對其改造應有大局觀,堅持從區域出發。將所有布設管線無論空中還是地下進行統一布局,適度超前預留,從專業化的角度采用一次敷設到位,避免二次開挖。架空線嚴重分割街道空間,為了還街道藍天白云,消除視覺障礙,電力、電信架空線原則上全部進行入地改造。國外一些城市嘗試將地下管線進行同溝敷設,并總結出以下優點:首先,充分利用了地下資源,面對老城區街道,地下資源無疑是城市資源重要的一部分,這也將規范行業市場,減少管線權屬單位參與,不僅利于施工還利于質量控制,做到“只開一刀”解決多個“身體疾病”;其次,大幅節約工程投資,多趟管線來回開挖,不僅造成了資金浪費,還會嚴重制約工期,增加社會干擾;最后,可減少道路改造初期的管線拆遷協調工作量,利于項目推動[7]。
街道微更新中,生活性街道和兼具商業辦公街道占比最大,這些街道行人較多,功能復雜,限制因素多樣,對此常常采用景觀化方式進行改造。對于商鋪、辦公場所入口,常采用整理修復、增加線條裝飾、面層刷新等方式,隱藏外漏的管線,拆除突兀且有隱患的建筑,并綜合衡量安全、經濟、美觀等因素,從整體上提高街道立面美感[8]。
街道夜景照明作為解讀、明晰城市空間結構的視覺引導,是塑造愉悅夜景城市的有效手段[4]。眾多網紅打卡圣地的夜景無不是靠美妙燈光的烘托,因此,街道標志性建筑的亮化需作為街道微更新的重點整治內容。街道的光明不僅能照亮行人前進的道路,更能一掃一天的疲憊。夜晚的街道因燈光而變得更加美妙動人,街道的亮化不僅點亮了整座城市,更賦予了街道靈動和活力。對此應進行充分調研,合理運用照明工具,杜絕過分的亮度造成視覺干擾和光亮污染。
老城的街道無不烙上這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街道綠化應盡可能種植鄉土植物,重視彩色,種出特色,做到三季有花可賞,四季有綠相伴。適當地布置花箱植被,四季易換,增色添彩,滿足觀賞的同時也要注重選用抗災性強、病蟲害少、容易成活養護的植被。
三步一綠、五步一景,盡量多地利用街角和空地,布置街角花園或口袋公園。在這些地方布置城市家居,不僅花錢少、見效快,還能俘獲群眾的心意。這種小型公園的設置應考慮民眾健身休憩、聊天小聚的功能,甚至滿足一定規模的集體活動要求。小巧的公園配上精心設計的景觀小景、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也能成為城市的亮點,使得每條街道都成為一本可細細品讀的書目[9]。
當人們想起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只有理解了這個城市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才能更好地完成街道不同節點的微更新。老城的更新和保護總是面臨兩難的局面,城市的更新不僅要接受社會進步的新事物,還要保留城市發展的舊痕跡。城市更新是個漫長探索的過程,“微更新”方法值得細細思考和實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