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智 秦琳 康建朝 張永軍
[摘? ?要] 教育強則國家強。數字技術驅動全球變革,數字教育對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賦能意義。放眼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數字教育變革,從多個方面謀劃布局,積極行動,提升國家教育和人才競爭力。研究旨在通過對國家政策、國際組織報告、重要學術文獻、官方權威信息的廣泛搜集整理與系統深入分析,整體把握這一世界性趨勢,分析各國的戰略謀劃和行動舉措。從國際經驗看,各國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作為教育變革核心目標,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教育公平,面向數字時代變革教育內容和模式,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顛覆性影響,從國家戰略高度系統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開辟發展新賽道,搶占國際競爭新高地。各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謀劃和行動舉措,能夠為我國以數字教育賦能教育強國提供有益參照。
[關鍵詞] 數字教育; 教育強國; 賦能; 國際比較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李永智(1970—),男,山西盂縣人。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教育戰略和數字教育研究。E-mail:6540396@qq.com。
一、引? ?言
人類因教育而文明。環顧古今中外,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1]。教育因科技而發展,縱觀人類歷史,教育重大變革屈指可數,科技始終是推動教育變革的源發力量。當今世界,新一代數字技術開啟了一場比工業革命更為急速、涵蓋更廣、更具顛覆性的社會變革。隨工業革命產生的學校教育體系亟待重塑,數字教育將為這場變革注入新動能,成為強國建設的新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1]。放眼世界,各國都在數字教育新賽道中謀劃布局,積極行動,希望在新一輪教育和人才競爭中搶占先機和制高點。讓數字教育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大賦能,有必要系統研究分析世界各國推動數字教育的戰略謀劃、行動舉措和有益經驗,在全球視野中把握教育數字化變革的趨勢方向。
二、數字教育在當前教育強國建設中
具有戰略性地位
歷史上,科技革命驅動教育變革是強國崛起的重要前提。科技進步是社會變革的動力源泉,也是推動教育變革的關鍵力量。從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興建航海學校培養技術人才,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為實驗科學進入大學創造條件,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普及初等教育培養合格工人,再到19世紀現代科學和機器工業大發展推動德國建立研究型大學、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歷史上這些強國教育理念、形態、模式的每一次重大變革,無不閃爍著科學和技術進步的光芒。科技革命激發教育變革,而教育變革進一步助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歷史上教育強國的共同特征。
當前,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對教育根本性變革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可能。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廣泛深入普及,開啟了一場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迭代速度更快的社會變革,正日益成為驅動人類社會思維方式、組織架構、運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和全方位重塑的引領力量。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時代進入數字時代,形成于工業時代的教育傳統形態已經無法適應數字時代對人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的新要求,學科間脫節、學段間脫節、知行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的理念、體系、內容、范式、治理面臨顛覆性變革,亟待重塑數字時代的教育形態。這種教育新形態,在根本上是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驅動,全方位推動教育變革,突破學校邊界,融合物理、社會和數字空間,構建開放靈活的終身學習體系,聚焦學習者素養創新學習內容,為每個人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他們在數字時代生存、生產和發展的必備能力。
扎實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關鍵是以數字教育開辟新賽道、注入新動能。社會數字化轉型是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也是新生產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基礎。社會發展中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賦予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意義[2]。數字教育新形態是現行教育形態的系統性躍遷和質變,開辟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如同歷史上歷次科技革命與重大教育變革一樣,當前,誰能把握數字教育的先機,率先構建教育新形態,就有更大可能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關鍵的智力賦能與人才支撐,發揮出教育在強國崛起中的戰略作用。放眼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這一重大變革,從多個方面謀劃布局,積極行動,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力求在數字教育新賽道搶占先機,提升國家教育和人才競爭力。把握這一世界性趨勢,分析各國的戰略謀劃和行動舉措,能夠為我們以數字教育賦能教育強國提供有益參照。
三、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核心目標是提升
全民數字素養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數字教育為經濟和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其中,關鍵是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很多國際組織和國家都把人的培養置于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核心位置,針對不同群體研究提出數字素養的內涵與框架,界定數字時代的公民和勞動者應具備的素質能力,為培養未來人才提供指南參照。
關于數字素養,國際上有多種不同定義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數字素養定義為“面向就業、獲得體面工作及創業,使用數字技術安全且適當地獲取、管理、理解、整合、呈現、評估和創建信息的能力,包括計算機素養、信息通信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和媒介素養”[3]。我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提出,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與能力的結合”[4]。國內外的多種定義均顯示,數字素養指向個體在數字時代參與經濟社會生活的能力,具有多元性和復合型特征,既涉及與數字獲取和使用相關的技術型能力,更涵蓋數字環境下生活生產所必需的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數字素養是“數字化生存”的內在要求,沒有數字素養,就無法勝任數字時代的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因此,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成為各國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核心目標。
世界范圍內,歐盟最早提出并系統構建數字素養框架。2006 年,歐盟在《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關于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建議》的報告中,把數字能力列為公民終身學習需要具備的八種關鍵能力之一。2010 年,歐盟啟動“歐洲公民數字能力框架”研究,從“信息和數據素養”“溝通與合作”“數字內容創作”“安全”“問題解決”五個維度提出數字能力要素,先后發布和迭代了四個版本的《歐洲公民數字素養框架》[5],還針對教師和教育機構分別制定了《歐洲教育者數字素養框架》和《歐洲教育機構數字能力框架》。
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歐盟數字素養框架為基礎,經過一系列實證研究并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之后,提出了“數字素養全球框架”及相應的評估操作建議,這一全球框架包括“設備與軟件操作”“信息與數據素養”“溝通與協作”“數字內容創建”“數字安全”“問題解決”“職業相關能力”七大能力領域和二十六項具體能力[3]。
很多國家也提出了各自的數字素養框架。例如,德國2016年提出的“學生數字素養框架”包含“搜索、處理和保存”“溝通與合作”“生產和呈現”“安全和保護”“問題解決和處理”“分析和反思”六個方面22個一級指標和62個二級指標,作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要參照[6]。一些國家的數字素養框架已經落實到評價層面,例如,韓國2009年首次開發信息技術(ICT)素養測評工具,并在2018年擴展為“中小學生數字素養評價指標”[7],同時提出“智能信息化社會教師教學能力與行動指標” [8],均構建了多維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數字素養涵蓋的多元能力中,數字倫理道德的培養尤為重要,既包括認知層面對于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和合乎倫理的數據利用的認同,也包括技術應用和操作層面相關倫理規范的養成。國際組織和主要國家的數字素養框架均把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分析反思等作為重要能力維度納入其中,并通過法規、標準、指南的完善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內容設計來予以強化。例如:韓國2015年修訂的中小學課程標準就強調要培養中小學生信息倫理意識、信息保護能力[9]。歐盟《2021—2027年數字化教育行動計劃》的內容之一就是制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使用AI和數據的道德準則,識別和減輕人工智能和數據可能帶來的風險[10]。澳大利亞在最新版課程綱要中將信息技術素養納入課程培養的通用能力,其中,五個具體要素之一就是“根據社會和倫理規約使用信息技術”[11]。
四、數字教育應首要關注數字技術對
教育公平的促進作用
數字技術突破了時空邊界,能夠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大規模生成和大范圍共享,極大拓展了學習的機會、資源與方式,因此,被各國視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但同時,數字教育對于基礎設施、技術設備以及師資和教學資源的依賴也可能加劇因經濟差異造成的“數字鴻溝”,這種狀況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尤為凸顯,也是各國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著力應對的挑戰。后疫情時代,利用數字革命推動教育更加包容、公平和可持續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發展優先事項,2022年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就把促進數字學習和轉型作為五大行動領域之一,呼吁各國確保將優質數字教育作為公共產品,讓數字革命惠及所有學習者。
實施教育數字化定向傾斜政策。為消除“數字鴻溝”,多國教育數字化發展策略向貧困家庭和落后地區作出傾斜。法國將“數字校園”行動視為新時期保障法國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舉措,注重對于貧困家庭和落后地區的專門支持,創造條件讓所有學生都能平等地接觸新學習計劃。芬蘭針對移民群體專門開發了數字化學習資源庫,確保學習資源獲取的公平性。澳大利亞提出要開展數字技術精準支持,在數字技術課程實施上給薄弱學校以定向幫助。
利用數字技術拓展終身學習的機會、資源與方式。數字技術為廣大學習者從一次性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加速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而數字教育機會和資源的可及性是實現這一愿景的基礎。在歐洲委員會資助下,歐洲成人學習電子平臺(EPALE)于2017年上線,這一多語言開放社區致力于踐行和實現“終身學習”的理念,以結構化的形式涵蓋不同主題領域的成人學習課程供成人學習者自由選擇,從而更好地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習者通過該平臺還可進行學習互動與討論,以此提升學習成效[12]。始于美國的移動學習項目“Cell-ED”實現了即使在沒有互聯網或流量有限的情況下,成人學習者也可以通過任何類型的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進行閱讀、寫作、口語交流、算術、工作和社交等基本技能學習,這一項目已經推廣到智利、加納、肯尼亞和尼日利亞[13]。印度尼西亞政府投入20多億美元資助數字學習平臺“Kartu Prakerja”,面向求職者、失業工人、小微企業主以及需要提高技能的個人,培養其工作能力和創業技能,已經為數百萬印尼人提供了免費學習的機會[14]。
五、教育數字化轉型應主要著力在面向數字
時代變革教育內容和方式
數字時代的教育需要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充分合理使用數字化手段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習效果。但教育數字化不能僅停留于對教育內容呈現、傳播、存儲、檢索、統計等方式的優化,或是對傳統教育的局部進行表面形式上的改善,而是要實現“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的教育深層改變[2]。放眼世界,多國積極探索數字素養在課程教學中的落地,在基礎教育階段推進課程和學習內容整合,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學習方式變革,在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創新數字技能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方式。
(一)將數字素養融入課程標準和學科教學
數字素養框架或標準的提出明確了數字時代的育人目標,但只有進一步融入課標并落實到學科教學中才能真正轉變為學生的成長。德國不僅提出數字素養框架,還要求各州對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育標準進行調整,確保學生在義務教育結束時達到該框架所提出的素養要求。德國各州文教部長會議特別強調,除了必要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教授之外,數字素養的培養應當在中小學所有學科中開展。每個學科都應當通過其特定的學習材料和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與學科相關的數字素養,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各種經驗的習得和學習機會中發展與數字素養相關的能力[6]。芬蘭在2016年新實施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對編程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從1年級就開展實施。與其他一些國家將編程作為單獨課程相比,芬蘭將編程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例如:1~2年級數學課程要求學生初步了解編程,3~6年級數學要求學生在可視化的編程環境中策劃與開展編程活動,7~9年級數學要求學生使用自己編寫的或教師提供的程序作為學習數學的工具[15]。
(二)著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內容整合
數字時代,復雜問題研究、多樣的創新應用以及快速變遷的工作場景都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和能力,只有融會貫通多學科視角才能有效提供解決方案。傳統學校教育體系學科越分越細,相互之間銜接不夠,缺乏對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無法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因此,整合課程和學習內容成為很多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芬蘭一貫重視課程整合和跨學科教學,課程結構整體設計注重先合后分,不同學科知識從低學段到高學段由融合逐步走向分化。例如:小學1~4年級設置的“環境與自然”是一門涵蓋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科目。升至小學5~6年級,這一科目拆解為“物理與化學”“生物和地理”兩門課,到初中再具體拆分為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門課。芬蘭2016年實施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次提出“現象教學”的理念,其實質是以不同的主題將多種學科知識有機融合生成知識跨界的模塊化課程,從而讓學生實現跨學科學習。STEM教育具有典型的學科融合特征,有助于培養工程思維、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等數字時代必備技能。新世紀以來,多個發達國家在系統推進STEM教育的實施。例如:美國“北極星計劃”將聯邦政府各機構、學校、家庭、社區、企業和行業協會聯合起來,設置門類繁多的STEM教育項目與撥款,涵蓋STEM教育領域的研究、師資培訓、課程設計等諸多方面[16]。美國中小學STEM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問題解決能力,以項目式學習為主要載體,努力構建符合學習內在規律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STEM教育體系[17]。
(三)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學習方式變革,實踐大規模因材施教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讓教育真正適應學習者個體需求成為可能,各國積極探索利用新技術實施個體化的學業診斷和輔導,改進學習評價,推動教育教學場景創新,推動學習方式從標準化、統一化走向個性化和多樣化。例如,美國的一項研究證明,利用自適應技術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布置個性化的數學家庭作業有效縮小了學習基礎較好和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進步尤為明顯[18]。自適應學習技術在很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得到大規模應用,例如,2800所荷蘭學校和1000所西班牙學校1~6年級的學生在數學、荷蘭語等學科中大規模應用Snappet自適應學習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檢測和診斷學生學習情況并進行預測,提出相匹配的學習主題、問題并給出反饋,并為教師提供全面呈現學生學習進度、成效、預測分析的輔助信息。后續研究證明,使用該系統的學生數學成績在六個月后有所提高,一年后更加明顯,拼寫能力也在一年后略有改善[18]。
(四)推動職業和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數字時代,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面對勞動力市場對技能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面臨培養目標、育人方式、資源建設和學習結果認證等一系列重大變革。各國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涵蓋智慧課堂、虛擬仿真實訓空間、數字教學資源等基礎設施和資源建設,也涉及人才培養職業目錄和培養規格的調整,還包括對技能人才數字能力的系統培養。近年來,德國不斷根據數字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調整職業教育目錄,聯邦教育與科研部支持了一系列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項目[19]。歐盟在“2021—2027年數字化教育行動計劃”中著力開發“歐洲數字化技能證書”,積極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生創造數字實習機會。重視數字基礎設施和高質量數字資源建設及應用,大范圍推廣實施在線學習,推動技術與教育深度高質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對教學、管理和評價各環節全面賦能,是各國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注重的關鍵要素。例如:《數字英國戰略》要求英國高校整合多項尖端科技,包括機器學習、人臉識別技術等,為師生提供獨特的沉浸式教學體驗。美國相繼建立edX、Coursera與Udacity三大慕課平臺,面向全球學習者提供可獲得專業證書的學習內容。由Future Learn等五大慕課平臺組成的歐洲慕課聯盟已經成為歐洲高校合作的新平臺[20]。數字時代,人們更關注學生在畢業時所掌握的實際能力而不僅是畢業文憑,因此,以數字徽章、可堆疊證書、慕課結業證書、行業認可證書等為主要形式的“微認證”(Micro-credentials)在多個國家興起,被視為學位證書的補充甚至是替代[21]。
六、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顛覆性影響
人工智能代表了數字技術的最新前沿和制高點,是數字時代變革生產生活的核心力量,其迅猛發展以及在教育中的應用和影響也成為全球性熱點話題。世界各國都在爭相搶占這一技術制高點,加強專門人才培養,提升研發能力,擴大人工智能應用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在積極應對其對教育的重大挑戰。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因素,對人才培養和勞動力結構的顛覆性改變也推高了國家間技術和人才競爭壁壘,主要國家圍繞人工智能研發和人才培養展開激烈競賽。加拿大、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發布了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提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和培訓計劃,加速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美國國家人工智能安全委員會(NSCAI)在2021年3月發布《最終報告》指出,美國應盡快出臺第二部《國防教育法》,改革美國教育體系,大力培養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人才[22]。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利用該校在計算機科學以及跨學科教學方面的優勢,在2018年率先設立全美第一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美國當前的人工智能人才戰略體現了寬口徑、多元化特征,既包括培養高層次人工智能研發人才,也包括提升各學段學生和成年勞動力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能。加拿大依托蒙特利爾大學等多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平臺加強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博士生,吸引科技公司在加拿大投資人工智能研究,建造人工智能實驗室,構建良性人才生態系統[23]。
另一方面,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模式和體系帶來巨大沖擊,推動各國深刻反思并加速教育理念和模式變革。人工智能技術早已廣泛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包括自動評分、AI語音助手、虛擬實驗室、機器人、大數據分析支持的智能化教學以及教學內容的自動生成等,各國對此普遍持積極態度。2022年,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 ChatGPT問世,其接近于人腦概念推理效果的概率推理能力震驚全球教育界。ChatGPT 在教育中的可能應用包括提升教學成果的完成度與創意感、增強數字導師的角色感與互動性、提高自適應學習系統的易用性與精準度、促進教學策略與方式的智慧化與創造性、支持教學反饋與評價的生成性與個性化等。同時ChatGPT也帶來傳播錯誤信息和偏見、剽竊、影響自主思考、擴大教育不公平以及泄露個人信息等方面的風險。最為關鍵的是,ChatGPT在根本上挑戰了現代學校教育內容、教學目標、學校秩序和教師角色,凸顯了數字時代教育目標、內容和模式變革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可即用即查(學)的知識將逐漸從教育內容中被剝離。數字素養、計算思維、數據治理和綜合創新能力構成新的教育內容主體[2]。基于數字技術的新教育傳播符號及組合,參與建構新的教育內容。數字技術應用引發的知識裂變傳播現象和聚變傳播現象,進一步推動教育內容革命性重塑,進一步凸顯教育的根本變革“箭在弦上”,不能繼續“猶抱琵琶”。一些國家和院校選擇直面ChatGPT的挑戰,探索合理有效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育教學變革。德國聯邦議會專門委托高校開展調研,客觀分析ChatGPT對教育和科研的影響,提出一系列指導意見[24]。2023年初,美國知名在線教育創新平臺可汗學院上線了由GPT-4模型驅動的實驗性人工智能工具,把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到個性化教學中。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在TED演講中認為,如果人們能夠正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給它正確的引導,那么這類工具不僅能幫助學生進行學習,還能進一步提升以及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當學生向智能助教提問時,它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一步步找出答案,并且像優秀的輔導教師一樣做得非常出色。此外,這類智能工具還可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考資料,引導他們做出更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七、從國家戰略高度系統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應是單方面、局部、自發和零散的改革實踐,而是涵蓋教育理念、體系、內容、模式、治理,進而涉及范式、課程、資源、環境和教師的全方位革新,是一項創新、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國家和系統層面的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以及安全保障。從國際經驗看,主要發達國家均高位布局,在國家數字戰略中對數字教育作出規劃部署,制定專門的發展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和資源平臺建設,并且特別注重相關法治規范建設以及數據的治理、利用和保護。
(一)在國家數字戰略中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主要發達國家先后推出國家數字戰略,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數字教育和數字人才培養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德國聯邦政府內閣通過《數字化戰略:共同創造數字價值》,把教育作為25個核心主題之一,強調以數字技能提高公民的自主性、社會參與度與社會凝聚力,加大對各級學校教育以及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數字教育投資,并提出在2025年初步建成一個面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無障礙的數字學習機會的開放教育生態系統[25]。同年,英國也發布最新版《數字戰略》,希望成為“全球開展數字創新的最佳地點”,而“數字技能和人才”是這一戰略的六大支柱之一,該戰略提出了加強學校數字教育,培養公民終身數字技能,吸引全球數字人才等多方面舉措[26]。此外,法國以“高速法國計劃”與“投資未來計劃”保障教育領域的數字化建設,日本提出構建“超智能社會”(Society5.0),強調以數字教育培養應對智能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可用人才[27],這些國家都是在重大國家創新戰略中對數字教育進行謀劃。
(二)制定專門的教育數字化發展規劃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已推行二十余年,迭代五個版本。這一計劃闡明了公平、積極使用技術和協作領導的愿景,呼吁讓學習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所有人都能公平獲得技術支持的新型學習機會[28]。芬蘭近年頒布《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提出八大戰略目標與行動任務,覆蓋了教師、學生、基礎設施、資源、學校管理、校企合作等諸多要素[29]。歐盟則對標中美兩個大國發布《2021—2027年數字化教育行動計劃》,倡導建設歐盟“戰略數字能力”,促進數字技術的廣泛部署,塑造并支持歐洲社會和經濟的數字化轉型。2015—2019年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7個成員國或地區出臺了專門的教育數字化戰略,另外16個成員經濟體的教育數字化戰略涵蓋在新發布的國家或地區數字化戰略之中[18]。
(三)加強數字教育基礎設施和資源平臺建設
基礎設施和資源平臺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要保障,高度依賴國家層面的資源投入、標準建設以及統一推進。美國在2013年就提出加強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連接教育計劃”,到2019年實現99%的公立學校接入光纖。2019年,德國聯邦和各州政府共同啟動“學校數字協定”,投入50億歐元用于數字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到2022年底,該協定已經批準的39.4億經費中的91%被直接用于學校數字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提升了德國學校數字化教育環境[30]。法國設立國家遠程教育中心,匯聚覆蓋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中超過3000個遠程學習項目,并提供相關的教育培訓資源。澳大利亞開發了國家數字學習資源平臺,收錄了16000多個免費的數字資源并開放共享[31]。德國2021年啟動國家數字教育平臺建設,旨在連接現有的多個數字教育平臺,形成一個國家層面的數據資源互聯互通的教育網絡基礎設施,讓從兒童到退休人員的各年齡層人群都能容易地獲得數字化學習資源[32]。
(四)高度重視教育數據治理、應用和安全保護
教育數字化轉型,從物理空間到數字空間都離不開數據,數據是連接一切的核心[2]。各國高度重視教育數據的治理、應用和安全,美國早在2012年發布《通過教育數據挖掘和學習分析促進教與學》報告,提出通過對教育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促進美國大中小學教學系統變革的目標[33]。2022年初,日本數字廳、總務省、文部科學省、經濟產業省四部門聯合出臺《教育數據利用路線圖》,提出了強化教育大數據利用、實現數據賦能教育的具體實施舉措,包括整體架構、機構和部門分工、平臺管理、標準建設等多個方面,為日本開展教育大數據治理和利用提供了藍本[34]。英國教育部發布數據保護工具包,協助學校開展數據保護活動[35]。國家級教育數據機構的建設能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和大數據集成的優勢,構建教育數據新生態,加強教育數據對于研究、教學、教育治理以及政策制定的支撐作用。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是收集和分析美國和其他國家教育數據的聯邦實體機構。近年該機構積極改變策略,以“研發和傳播符合21世紀教育數據生態系統需求的數據產品”為目標,從年度報告式的傳統數據呈現方式轉向建立動態數據產品的在線系統,通過靈活多樣的數據公開途徑與應用工具,極大地拓展了其數據統計、分析和呈現功能[36]。
八、搶占數字教育新賽道有利位置,
提升國際競爭力
數字化在新的維度上推動和加速了全球化進程,數字教育為教育國際合作開拓了嶄新的領域和渠道,擴大了受眾群體,創造了無限可能。很多國家都積極把握教育數字化轉型新機遇,把數字教育視為擴大國際影響、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工具和載體,把數字教育發展與教育國際化戰略進行有機整合,力求在這一新賽道搶占有利位置,提升國際競爭力。
(一)積極構建數字教育標準體系
主要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積極面向國際發起數字教育議題議程,研究和推出相關發展指標和標準,進行排名,擴大在這一新興領域的影響力。歐盟通過“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數字化終身學習準備指數”等對其成員國數字經濟、數字人力資源和數字教育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排名,直接影響了很多國家數字教育政策,例如:德國2022年最新《數字戰略》就把提高在歐盟“數字經濟和社會指數”中的排名作為重要目標。歐盟還基于其發布的教育機構數字能力框架和教育者數字素養框架開發出“應用數字創新技術促進有效學習的自我反思與測評工具”(SELFIE),分別供學校和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能力自主測評并自動生成評價報告。其中,學校測評工具有超過30種語言版本,自2018年推出以來已被82個國家的1.3萬多所中小學和職業學校使用,2021年上線的教師工具有28種語言版本,到2022年已有6萬多名中小學教師使用[37]。此外,世界銀行創建了“教育技術準備指數”,并已經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等五國開展試點評估[38]。
(二)開展數字教育國際合作與援助
德國近年來配合其對外教育戰略,積極面向發展中國家開展數字教育合作與援助。通過開放式教育資源和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德國教育機構為撒哈拉以南非洲貧困地區的青少年提供免費的在線學習機會,并提供赴德國留學的政府獎學金名額[39]。德國國際合作協會(GIZ)與越南職業教育培訓總局合作開展了為期三年的職業教育改革計劃,推進越南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40]。
(三)擴大數字教育產品對外輸出
教育技術行業已經成為英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出口額在2021年達到2.92億英鎊。英國國際貿易部和教育部2019年共同發布《國際教育戰略——全球潛力、全球增長》報告提出,到2030年英國教育出口額增至350億英鎊的宏偉目標,而支持教育技術行業以及數字教育產品的出口被列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英國國際貿易部專門舉辦推廣活動并提供信息服務,促進英國教育技術和數字教育產品的海外營銷,打造英國教育技術品牌。
(四)搭建數字教育國際合作平臺
歐盟為落實數字化教育轉型計劃,加強歐盟區及國際數字教育合作與交流,專門建立了歐洲數字教育中心(European Digital Education Hub)。作為一個開放在線協作社區,歐洲數字教育中心能夠促進各國教育和培訓部門加強溝通、共同行動和信息共享,加速數字教育實踐和數字創新。數字教育中心還將監測歐洲數字教育的發展,支持歐盟成員國建立國家數字教育咨詢服務網絡[41]。
(五)在全球范圍內吸引數字人才
數字技術日新月異,高技能數字人才在各國都是稀缺的寶貴資源。發達國家利用其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通過國際學生招生就業和跨國技術移民領域的鼓勵性政策吸引全球數字人才。英國研究型大學增設環境數據科學與機器學習、金融技術與數據科學等新專業,積極招收來自新興國家的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員,其國家《數字戰略》也專門提出為數字企業提供特殊簽證政策。德國新修訂的《技術勞動移民法》專門針對信息通信技術等特殊行業人才制定“綠色通道”,簡化移民申請流程[42]。
九、結? ?語
教育數字化變革已經成為世界性趨勢。從各國推動實施數字教育的戰略、舉措和路徑來看,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核心目標是面向未來提升所有人在數字時代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數字素養;數字教育政策的首要關注是以數字技術支持教育資源共享、拓展終身學習、促進教育公平;教育數字化轉型在根本上要實現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層次變革,這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更為必要和緊迫。在很多國家,數字教育被納入國家數字戰略,成為具有統一布局規劃、大規模資源投入和可靠安全保障的國家行動,顯示了提升戰略思維、加強頂層設計和提高協同能力對于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這一創新、復雜社會系統工程的必要性。在數字教育新賽道上,各國展開新一輪競爭,也積極擴大開放、加強合作,提升數字教育國際影響力,爭做全球教育變革引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2022年1月,我國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重要抓手,不斷強化數字化思維和觀念,升級教育基礎設施,優化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支撐重大教育改革任務實施,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在建設教育強國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項,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依然任重道遠[1]。各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謀劃和行動舉措是我們以數字教育賦能教育強國的有益參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求是,2023(18):4-9.
[2] 李永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構想與實踐探索[J].人民教育,2022(7):13-21.
[3] LAW N, WOO D, DE LA TORRE J, et al. A global framework of reference on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for indicator 4.4.2[R]. Montreal: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18:6,23-25.
[4]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提高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EB/OL].(2021-11-05)[2023-09-02]. 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5] 劉曉峰,蘭國帥,杜水蓮,等.邁向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歐盟四版公民數字能力框架:演進、比較、特點和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3(3):66-79.
[6] Kultusminister Konferenz. Bildung in der digitalen Welt-Strategie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R/OL].(2017-07-12)[2023-09-10]. https://www.kmk.org/fileadmin/pdf/PresseUndAktuelles/2018/Digitalstrategie_2017_mit_Weiterbildung.pdf.
[7] 韓國教育部教育學術情報院.2022年教育信息化白皮書[R/OL].(2023-08-07)[2023-09-10].https://www.moe.go.kr/boardCnts/viewRenew.do?boardID=351&boardSeq=95905&lev=0&searchType=null&statusYN=W&page=1&s=moe&m=0310&opType=N.
[8] ■■[R/OL].(2019-12-31)[2023-08-23]. https://dl.nanet.go.kr/SearchDetailView.do?cn=MONO1202031036#none.
[9] 韓國教育課程信息中心.2015年課程標準[R/OL].(2015-09-23)[2023-08-23]. https://ncic.re.kr/mobile.kri.org4.inventoryList.do;jsessionid=FF148CD3F972999D668C7DC931BDDA90#.
[10] 王素,袁野.國際教育數字化轉型經驗與策略分析[J].人民教育,2022(8):50-53.
[11]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 capability (Version 8.4)[EB/OL].[2023-08-10]. https://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f-10-curriculum/general-capabilitie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capability/#.
[12] 勾建霞.歐盟推出歐洲成人電子學習平臺以提高成人教育質量[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8):78.
[1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青年和成人學習的開放和遠程教育[R/OL].(2020-06-01)[2023-09-10].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3815_chi.
[14] Coordinating 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bout prakerja [EB/OL]. [2023-09-03]. https://www.prakerja.go.id/en/tentang-prakerja.
[15] 康建朝.芬蘭中小學編程教育的緣起、實踐路徑與特征[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8):101-107,115.
[16] 鐘啟泉.基于“跨學科素養”的教學設計——以 STEAM 與“綜合學習”為例 [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1):3-22.
[17] 楊體榮,沈敬軒,黃胤.美國STEM教育改革的主要階段、實踐路徑與現實困境[J].比較教育學報,2023(3):134-148.
[18]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區塊鏈和機器人技術如何賦能[M].李永智,主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19] 趙志群,黃方慧.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特點及其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73-79.
[20] 吳砥,李玲,吳龍凱,等.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國際比較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4):27-36.
[21] 陳時見,楊盼.美國高等教育微認證的背景、框架與發展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22(3):49-62.
[22] 余南平,張翌然.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大國博弈新邊疆[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7):15-25.
[23] 施云燕,裴瑞敏,陳光,等.國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為例[J].今日科苑,2021(5):22-28.
[24] ALBRECHT S. ChatGPT und andere Computermodelle zur Sprachverarbeitung-Grundlagen, Anwendungspotenziale und m?觟gliche Auswirkungen:TAB-Hintergrundpapier Nr. 26[R]. Berlin: Büro für Technikfolgen-Absch?覿tzung beim Deutschen Bundestag,2023.
[25] 張慧中.德國政府推動數字化戰略[EB/OL].(2022-08-15)[2023-09-02].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815/c1002-32502278.html.
[26] 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 UK Digital Strategy [EB/OL].(2022-10-04)[2023-08-25].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uks-digital-strategy/uk-digital-strategy#s3.
[27] 文部科學省.以尖端技術支持新時代學習推進方略[R/OL].(2019-06-25)[2023-09-03].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other/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6/24/1418387_02.pdf.
[28]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EB/OL]. [2023-08-23]. https://tech.ed.gov/netp/.
[29]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National plan for educationa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OL].(2010-12-01)[2023-09-10]. https://fm.typepad.com/files/finish_national_plan_for_educational_use_of_ict_201012.pdf.
[30] Bunder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Mit dem DigitalPakt Schulen zukunftsf?覿hig machen[EB/OL].(2022-09-08)[2023-08-24]. https://www.bmbf.de/bmbf/de/bildung/digitalisierung-und-mint-bildung/digitalpakt-schule/digitalpakt-schule_node.html.
[31] 吳砥,李環,尉小榮.教育數字化轉型:國際背景、發展需求與推進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2(7):21-27,58,79.
[32] 陳正,楊靜.建設新型數字教育空間:德國國家教育數字化平臺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22(6):33-36.
[3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R]. Washington, D.C., 2012.
[34] デジタル庁.教育データ利活用ロードマップ[R/OL].(2022-01-07)[2023-07-18]. https://www.digital.go.jp/assets/contents/node/information/field_ref_resources/0305c503-27f0-4b2c-b477-156c83fdc852/20220107_news_education_01.pdf.
[35] GOV.UK. Data protection in schools[EB/OL].(2023-02-03)[2023-09-10]. https://www.gov.uk/guidance/data-protection-in-schools
[36]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Strategic plan[EB/OL].(2023-03-01)[2023-08-10]. https://nces.ed.gov/about/?sec=stratplan.
[37] European Commission. SELFIE:a tool to support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EB/OL].[2023-09-09]. https://education.ec.europa.eu/selfie/about-selfie.
[38] World Bank Blogs. Empowering educators and learners: insights and strategies from the EdTech readiness index[EB/OL].(2023-04-26)[2023-08-24]. https://blogs.worldbank.org/education/empowering-educators-and-learners-insights-and-strategies-edtech-readiness-index.
[39] 王翠英,吳海江,樓世洲.德國以數字技術推動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分析[J].教育科學,2021,37(6):86-93.
[40]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Reform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Viet Nam[EB/OL].(2021-03-01)[2023-08-24]. https://www.giz.de/en/worldwide/18723.html.
[41]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digital education hub[EB/OL]. [2023-09-13]. https://education.ec.europa.eu/focus-topics/digital-education/action-plan/action-14-european-digital-education-hub.
[42] 薛新龍,岳云嵩.世界各國如何構建數字人才體系[N].光明日報,2022-10-13(14).
International Observations on Digital Education Empowering Nation in Education
LI Yongzhi,? QIN Lin,? KANG Jianchao,? ZHANG Yongjun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A powerful education makes a powerful country. Digital technology drives global change, and digit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Looking around the world,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and have planned and acted positively in many aspects to enhance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ompetitiveness.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is global trend and analyze the strategic plans and action initiative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rough extensive collection and systematic in-depth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cies,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mportant academic documents, and official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Judging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the enhance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of all people as the core objective of educational change, used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transformed the content and mode of education for the digital era, and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disruptiv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ducation. They have systematically promot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from a national strategic perspective, opened up a new track of development, and seized an innovation hub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strategic plans and action initiative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 to empower education with digital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Education; Education Nation; Empowe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