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文
當前高職高專對口招生的形勢
對口招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構建完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普通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協調發展的有效機制。通過對口招生,可以拓寬學生成才渠道,擴大優質高等職業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辦學水平。目前對口招生已成為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的主要途徑,也成為高職院校特色辦學和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發展的主要方式。
一、對口招生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主要途徑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招生制度包括普通高考、對口招生和高職單招三種類型,其中對口招生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主要途徑,近幾年對口招生錄取的比例在70%左右。而高職單招是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實行的單獨招生,單招錄取的考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再參加高考。單招錄取的學生在升學方面具有較大優勢。通過單招考試進入高職院校后,他們所學專業與所就業的專業緊密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正好滿足了本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提高了畢業生就業成功率。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深化和高考錄取制度的改革,對口招生逐漸顯示出了越來越多的優勢。但從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實際來看,對口招生考試選拔出來的學生總體上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專業技能。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在不斷變化,這使得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及時調整。二是由于職業院校培養方式滯后于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三是由于在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改革中存在著課程設置滯后、學生素質不高等問題。因此我們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把對口招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二、對口招生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對口招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專業技能為主導,以職業素質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技能培養和操作技能訓練。因此,對口招生畢業的學生在社會上普遍受到歡迎,特別是在對口專業就業方面更是得到廣泛認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高職教育規模擴大,對口招生專業也不斷增加,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擴招規模最大、教學質量最高和就業率最高的專業之一。近幾年來對口招生人數雖有減少,但依然在每年3萬―4萬人。
三、對口招生為考生提供了更多成才機會
高職高專對口招生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成才機會,在對口招生考試中,學生既可以選擇高職高專院校,也可以選擇本科院校。通過參加對口招生考試,有可能升入本科院校學習。有了較高的文化素質,不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也為今后的就業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可以參加普通高考進入大學深造。參加高職高專對口招生考試和普通高考相比,具有更大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是招生院校多。高職高專對口招生考試采用“文化知識+技能測試”的考試模式。考生可以選擇3―5所高職高專院校報名參加對口考試。二是專業選擇面較寬。考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選報志愿專業和學校。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
我國當前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第二,勞動力市場分割逐步打破,勞動力供求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和多層次性。第三,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凸顯。第四,受金融危機影響和世界經濟形勢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用人單位招聘人員時“求大于供”。第五,就業競爭激烈。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對就業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第六,政府政策導向發生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到位,政府將更多地從宏觀上調控社會經濟發展。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
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是影響勞動力供求結構的重要因素。國家制定的人才培養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及各種人才培養模式都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活動中各種設備、技術、產品越來越智能化,所需人才也將越來越多。
我國教育體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出一批掌握先進技術和生產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勞動者收入,進而拉動就業增長的根本保證。而我國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畢業生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需求將發生以下變化:將出現大量的技術性勞動者就業崗位,即更多地需要具備各種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人;高層次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將齊頭并進;職業資格證書和資格認證將成為企業招聘畢業生的重要條件;人力資源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將起到主導作用。
二、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
社會的需求決定人才培養目標。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我國社會需求的變化已經超過了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了社會需求與培養目標嚴重脫節。
例如,近年來出現了新一代大學生群體,他們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為了將來當領導,而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恰恰是這樣一個群體的出現導致對人才結構要求更高。
又如,近些年出現了以 IT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產業結構就是指經濟中各產業部門之間、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它們在社會總財富中所占份額。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就是要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而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矛盾。
三、就業形勢復雜多變,增加了就業難度
由于經濟體制的轉軌,職業結構和社會就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造成畢業生就業的復雜性。首先,畢業生在擇業中缺乏全局觀念,認為自己只要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科學規劃。其次,大學生對自身定位模糊,缺乏就業目標。一些學生在求職時認為自己只要有一份工作就可以了,這種思想會導致畢業生就業后的適應能力差。最后,從就業觀念看,職業觀缺乏層次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大學生在擇業時已不局限于一份工作了。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當一名“白領”“金領”。許多大學生并不希望進事業單位或企業工作,而是想選擇自主創業、自由職業。這些都增加了畢業生就業難度。
現行對口招生模式存在的問題
由于“對口”本身的局限性,該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考試科目設置單一,與市場需求脫節
由于對口招生考試科目設置單一,導致很多對口專業的畢業生進入高職高專院校后,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得不到充分的訓練,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另外,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對口招生考試中存在著明顯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現象,這不利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難以滿足當前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
二、對口招生考試內容陳舊,沒有突出行業特色
對口招生考試內容主要是文化課和專業科目,對于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不能進行針對性的考察,從而導致考試內容的單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原有的對口招生考試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就業的需求。由于對口招生考試內容單一,從而導致學生所學知識無法與行業崗位相結合。
三、對口招生考試形式簡單,缺少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查
對口招生考試在內容上仍然沿用傳統的考試模式,以語文、數學、英語和專業知識四門學科為主,缺少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查,沒有體現出高職高專教育所要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特點。這種考試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對職業技能缺乏認識,難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對策和建議
一、在生源選擇上,應突出區域特點,適當控制規模
筆者認為在考慮對口招生規模時,應更多地考慮其區域特點。因此對于生源的選擇,應堅持立足本地原則,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對于辦學實力雄厚、辦學特色明顯、辦學成績突出的學校要加大對它們的宣傳力度,并適當擴大招生規模;而對于辦學條件一般、社會聲譽較差的學校,則應嚴格控制招生規模。
二、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
在課程設置上,根據高職高專對口招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他們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實踐能力和素質,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需要。此外,為了保證對口招生學生能更好地就業,學校在課程安排上更注重實踐和應用。如針對對口招生學生的特點,在授課內容中引入了很多貼近實際工作崗位需要、實用性強的新知識、新技能。
三、在專業建設上,應凸顯特色性和先進性
結合各專業的社會需求,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一方面是根據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所需技能,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教學制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優化課程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是加強專業建設,突出辦學特色。例如:針對電子商務專業的特點,應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重點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水平;針對機械專業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實踐技能缺乏的特點,應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著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以滿足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針對機械類專業的特點,應在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對口招生畢業生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學生對對口專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高職高專院校必須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大改革力度,加強就業指導,以滿足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對口招生畢業生的需求。當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通過實踐不斷探索與創新。(作者單位: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