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雪
(永春縣圖書館 福建泉州 362600)
近年來,圖書館智能化建設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在文化、文明精神的建設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圖書館建設始終注重凝結民族力量,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斷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對中外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在信息科技迅速發展的環境下,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學習和傳播機構,應該充分發揮其服務功能,打造智能化新型圖書館。
圖書館的發展模式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過程,由最開始的借閱式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化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智慧圖書館等方向演變。每種形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都不相同,需要對其中的具體職能進行詳細劃分。我國首先出現的是“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這一模式成為智慧圖書館的最早雛形,隨后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對其效仿發展和創新,給更多的圖書館帶來了創新性的改變。此外,大多數圖書館開始使用網絡資源,如專屬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提供給用戶多樣的線上服務,這也代表著圖書館的建設愈發智能化、開始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利用數字化信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僅能夠對館內服務模式進行創新,圖書館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當前,各個圖書館根據面向的用戶不同,創新了不同種類的服務方式和模式,形成了不同的發展脈絡。例如:學校圖書館的相關資源應滿足學生的學術性要求,應確保館內資源的真實、廣泛、通用。在城市公共圖書館中,應面向大眾,迎合城市居民需要,創造服務大眾的針對性圖書館服務體系,給市民帶來便捷、高質量的閱讀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各級圖書館在對外交流業務層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在工作范疇上有較大的拓寬,跨國交流、合作活動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創新圖書館對外交流模式變得尤為重要。如何高效開展對外交流,創新交流模式,成為各個圖書館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本文從這一層面論述圖書館如何實現高效的、智慧化的對外交流和合作發展,剖析其實踐過程中的創新行為,以期為國內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圖書館應以創新智慧服務、連接讀者橋梁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地域特色,秉持平等開放、優質服務和奉獻社會的理念。我國很多圖書館在實現對外合作和交流、實現資源互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資源之間的良性整合,保障了人民的獲取信息和知識、了解各國文化發展的權利。
我國圖書館一直積極與國際知名圖書館之間開展定期書刊互換,建立穩定的對外交流關系,與國外其他城市的圖書館共同建立贈書專區,在空間中實現平等,在書籍刊物中發展兩國友好合作關系。例如:鹽田區圖書館以廣東圖書館為實踐平臺,積極與各國開展圖書互換、資源互補活動,與加拿大溫哥華公共圖書館等國際范圍內知名圖書館進行了書刊交換,對發展人文社科關懷、兩國關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廣泛的贈書與接受贈書,鹽田區圖書館實現了與國內國際圖書館之間的資源互換,豐富和發展了館內收藏的資源,給當地讀者帶來了更加優良的讀書體驗,也提供了多樣的文獻資源供學者學習,滿足了讀者對于文化多樣化的要求,開拓了讀者的文化視野。
除此之外,對國外圖書館輸出圖書資源可以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推進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推動國際社會對我國圖書館的了解,增加國際知名度,更加有利于實現資源互換。
智慧圖書館建設有效地減少了相關工作中人力的投入,使工作效率最大化,通過智慧云平臺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跨區域交流合作,推動了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增強了我國人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智慧化圖書館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不只局限于圖書資源的合作,也體現在服務、教育、文創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創新。例如:北京圖書館與故宮博物院攜手打造新型文化載體,攜手紫荊書院,傳承紫荊文脈,以相關的文創產品為導向,在開展一系列高端文化交流的同時,也注重文化普及,書院圍繞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開展了不同主題的活動,內容包括傳統手工藝、書畫、圍棋、四季茶事、節氣養生、節氣美食、曲藝、音樂沙龍等。
在智能化環境的背景下完善圖書館的機制,首先要建立公共圖書館與各方交流的規范、整體協調規劃機制,實現對外合作資源的整合共享,避免造成資源建設的重復和浪費,建立對外合作的長效機制。同時,規范圖書館內的各級協調機制,充分利用對外交流與合作的資源,進一步實現對外交流與合作的資源的共建共享,實現在智慧云平臺上進行外交流與合作的效益最大化。
其次,完善與國際圖書文庫的共享核心資源建設,不只局限于書刊相互交換的模式,更應該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尤其是在當今計算機網絡發達的今天,更應該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發揮科技優勢,實現電子資源的網絡共享,突破實體書籍的時間、空間限制,建立相關的網絡文庫,優化讀者查找相關書籍的途徑,實現對外交流和整合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保存。
最后,圖書館從業者要增強對外交流和合作,為滿足各種各樣讀者的多樣化需求,將本土化文化推向世界各國。公共圖書館應該了解國內外讀者的情況,包括當地讀者的閱讀需求、對圖書館的環境要求、對圖書館資源的使用習慣等,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相關調查,使對外交流合作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
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建立智慧信息化的網上圖書館。通過線上信息化圖書館和線下圖書館的相互配合,實現智能化的、現代化的圖書信息服務。例如:2022 年,上海市圖書館的在線圖書館閱讀人數再創新高,為創建信息化圖書館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
信息化圖書館強化了書籍與讀者的互動性,在數據安全方面,能更好地保障讀者與圖書館圖書信息和借閱信息的安全。在信息化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明確圖書館的定位,使圖書館的整體形象符合大眾的預期,更需要突出當地的地方特色,將我國優秀文化與圖書館建設相結合,凸顯館際文化元素,讓信息化圖書館成為發揚中國文化、講中國故事的核心陣地,拓展國際影響[1-2]。
智能化環境下的圖書館建設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建館理念,將讀者的真實感受作為建館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例如:廣東省圖書館于2018年新開放集英語角、戶外交流分享于一體的下沉廣場服務區,集“看、聽、讀”于一體的“愛讀亭”服務區,使讀者可以近距離感受高品質的影視類書籍文化,突破了圖書館文化產品的靜態局限,使讀者感受到動態美。
該館在新館建館之初,以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感、拓展閱讀形式為目的而不斷努力,及時了解和收集讀者反饋意見,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多數讀者的需求。關于場館設施的擺放、設備的使用體驗等意見和建議,讀者都可以寫在意見收集本上。每一場活動都發放意見表,方便讀者及時反饋意見;同時,還通過微信平臺定期向讀者收集滿意度調查問卷,主要詢問讀者在館內進行有關活動的滿意度,通過問卷的反饋,給圖書館的建館工作帶來指導性建議。
另外,須加強技術性工作,建設讀者偏好推薦機制,及時檢查圖書館館內設置的意見箱,對相關意見及時反饋,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推進服務型圖書館建設,塑造一個全民閱讀的良好環境,為對外交流與合作打好現實基礎,創新發展路徑。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中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的利用與應用。圖書館也引入了智慧型機器人和智能平臺的概念,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服務。這些智能化產品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走出家門,踏入圖書館,提高圖書館的在館率。圖書館應該創新智能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增強產品實用性,讓智能化產品不僅能夠抓住讀者的眼球,也能夠真正提升讀者的閱讀和使用體驗[3]。
在智慧化環境的圖書館建設中,圖書館的空間形式主要包括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兩種。在傳統思維中,實體空間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學習、研修和閱讀的場所,而在智慧化的環境中,該實體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圖書館空間與圖書紙質的限制,進一步實現信息的數字化與虛擬化。
4.2.1 利用云端技術實現空間的定制化發展
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要實現實體空間的定制化發展,高校圖書館藏書應該根據學校的專業設立不同的研讀區域,提供特色的研修空間。以天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學院圖書館除了公共圖書資源外,還包括思想政治課研究空間、港口物流研究空間、數學物理研究空間等一系列根據學科及其相關性劃分的實體閱讀區域,大大提高了空間的利用效率。
高校圖書館還應在圖書館空間中設立主題專區。例如: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設立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專區;為了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設立文化體驗專區,從而進一步提高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利用信息化技術加強資源之間的共享和利用。
4.2.2 充分利用云端技術建設虛擬空間,實現服務的拓展
目前,美國高校的圖書館在空間服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美國高校中,圖書館的內部條塊被高效分割,形成了以圖書館為中心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在數據分析服務、數字人文關懷以及數字項目開發等領域的功能集中于圖書館,實現圖書館虛擬空間的高效應用。信息的智能化處理是空間服務的主要內容,虛擬空間技術是融合了云計算技術、VR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等多方面技術而成的多維化信息空間,可以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連接和互動,實現多個圖書館、多個城市或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共享[4-6]。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為了實現更便捷、更符合現代理念的圖書館服務,“微服務”相繼誕生。“微服務”采用的是一種云原生的架構和方法,也就是在一個單獨的應用程序中,有許多松散、功能各異的微小組件或服務組合而成的云端架構,具有自己的數據庫、數據的模型,例如:各個高校都在使用的“學習通”就是一個典型的微服務案例,將該服務應用于智慧化圖書館的建設,可以進行相關的模塊化定制,實現圖書館虛擬與現實的一站式服務,通過簡單的賬號授權,建立一個圖書館專屬的應用程序,實現對圖書館功能的私人訂制,優化用戶體驗。
綜上所述,智能化環境下的圖書館業務和創新路徑應順應時代的潮流,思考新型技術對于圖書館發展的積極影響。我國圖書館應不斷借鑒國內外優秀圖書館的創新發展條件,拓展圖書館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創新道路,這對于圖書館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圖書館還應協調圖書館內部各部門職能,做好對外交流工作,并轉變服務觀念,為讀者建立一個開闊文化視野的新型智能化平臺。圖書館是全民閱讀、全民學習的基礎和保障,必須以全新的觀念推動智慧化圖書館的建立,加強圖書館的對外交流,發揮圖書館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積極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