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賓
(福建星原建設工程發展有限公司)
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多,深基坑施工逐漸向深、難、大的方向發展,基坑周邊環境復雜,施工場地狹窄,傳統的支護結構往往無法滿足安全施工的需要。微型鋼管樁作為一種新式的支護結構,外加預應力錨桿加固,可以在保證基坑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受限施工場地的深基坑施工作業[1]。而且,微型管樁支護結構樁位布置靈活,施工工期短,排土量較小,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2],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優勢非常明顯。本文結合某科研綜合樓深基坑施工項目,對微型鋼管樁基坑支護技術展開研究,分析支護結構的作用機理,提出施工要求,保證基坑施工安全穩定。
福州市某科研綜合樓,占地面積為1860m2,地上16層,地下2 層,總高度72.5m。科研綜合樓屬于高層建筑,基坑需要開挖至-9.6m。基坑施工場地四周均存在已有建筑,施工場地狹窄受限,普通的放坡開挖等常規施工方法難以施行。基坑施工采用分層開挖,分層支護的方案,支護結構采用預應力錨桿和微型鋼管樁聯合的方式。工程項目所在區域的地質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項目所在區域地質情況
微型鋼管樁與預應力錨桿聯合支護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微型鋼管樁支護結構
微型鋼管與預應力錨桿聯合支護結構主要包括冠梁、腰梁、微型鋼管樁、預應力錨桿。由于基坑深度接近10m,采用兩級支護結構。第一層為雙排鋼管樁加預應力錨桿,設置一道腰梁。微型鋼管樁的直徑為0.4m,內置直徑為168mm 的鋼管,鋼管的壁厚為8mm,樁間距為1.6m。錨固桿的水平間距為2m。第一級微型鋼管樁嵌入第二級重疊部分為1.5m。第二層為單排鋼管樁加預應力錨桿,設置兩道腰梁。上下兩級冠梁之間有1m 寬的承臺,承臺與第二級冠梁一體施工。該支護體系協同作用較好,預應力錨桿和微型鋼管樁共同承擔土壓力和彎矩,抵抗基坑變形。
預應力錨桿和微型鋼管樁是支護體系的承載結構。預應力錨桿的注漿體凝固后,處于穩定的土體中,土體與注漿體之間有摩阻力,錨桿施加預應力后,會使得錨固桿通過腰梁對鋼管樁產生拉力,限制基坑變形[3]。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鋼管樁后的土體壓力與鋼管樁的抗力以及錨固桿的壓力處于平衡中。鋼管樁與錨固桿的作用機理如圖2所示。

圖2 鋼管樁與錨固桿的作用機理
微型鋼管樁受到土體的壓力,會產生變形S1,錨固桿預設拉力,有變形S2。預應力使得微型鋼管樁由擋土側受壓變為擋土側受拉,而且軸向受拉分量增大,水平抗力增大。隨著基坑深度增加,土體壓力增加,微型鋼管樁的變形量S1 增大,將會帶動錨固桿的變形S2 增大,使得錨固桿的軸向拉力增大,二者處于動態平衡中。錨固桿與微型鋼管樁共同作用,協同抵抗土體壓力[4],阻止土體下滑,提高支護結構的抗傾覆性能。
該科研樓的基坑采用預應力錨桿和微型鋼管樁聯合支護結構,施工復雜。項目管理要求安全等級為一級,質量管控要求沉降量不得大于0.2%的基坑深度,水平位移不能大于0.2%的基坑深度,且最大變形量不得大于20mm。支護結構體系必須安全可靠,不能出現局部失穩坍塌,現場施工采取分層開挖,分層支護的作業方案,水泥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80%才能進行錨固桿的預應力張拉[5],然后進行下層土體的開挖。基坑施工階段劃分為14個過程,如表2所示。

表2 基坑施工階段劃分
2.3.1微型鋼管樁施工要求
微型鋼管樁的施工主要包括自鉆成孔和壓力注漿2 個工序。直徑為168mm 的鋼管樁以自鉆方式進入土層,本身即可對松散的土體起到壓實作用,增加土體強度。鋼管樁位置的水平偏差需要嚴格控制。鋼管鉆至設計深度時,沿管樁進行注漿作業,漿液的水灰比控制在0.6∶1 左右,漿液滲透到土體的縫隙中,可以改善土體性質,進一步對周邊的土體起到壓實加固作用,再次提升土體強度,樁體和樁間土協同受力。
2.3.2冠梁、腰梁施工要求
冠梁施工時,應先放坡開挖,達到冠梁底部標高,用C30 混凝土噴射厚度為100mm 的底襯[6]。冠梁澆筑時,應采取可靠的圍護措施,清理樁頂的雜物。腰梁的施工與之類似。冠梁或者腰梁達到設計強度后才能進行錨固桿張拉。
2.3.3預應力桿施工
預應力桿的位置偏差應控制在30mm 以內,鉆孔角度誤差控制在5°以內[7],端部套管的長度誤差應控制在50mm以內。鉆孔完成后,采用水灰比為0.6∶1的漿液進行注漿,漿體強度應大于15MPa。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90%時,遵循間隔張拉的原則,進行預應力張拉,張拉應力不得大于設計值的120%。
為了實時掌握基坑施工過程中的變形情況,需要制定監測方案。
3.1.1監測頻率
基坑施工期間,每天觀測一次變形量。基坑開挖完成后的15 天內,仍然按照每天一次的頻率進行觀測變形量。
3.1.2監測項目
微型鋼管樁的豎向位移和水平位移,能夠有效的反映基坑變形,屬于重點監測項目。此外,錨桿的內力可反映支護結構的受力情況,也需要監測。監測項目的控制指標和預警值如表3所示。

表3 監測項目控制指標和預警值
3.1.3監測點位置
對于樁頂的豎向位移和水平位移,以基坑邊線的4處中點為基準,每隔10m 設置一個監測點。對于錨桿內力的監測,僅在基坑邊線的4 處中點處的錨固桿上設置應變片,上層支護結構的腰梁處的錨固桿設置一個應變片,下層支護結構的兩道腰梁處的錨固桿各設置一個應變片。
3.2.1微型鋼管樁豎向位移分析
微型鋼管樁豎向位移曲線如圖3所示,Z1~Z4為基坑邊線的4處中點位置。

圖3 微型鋼管樁豎向位移曲線
開挖最上部的素填土時,樁頂的豎向位移波動較大,原因在于開挖初期,土體的卸荷作用非常顯著,外加施加預應力,使得樁頂發生豎向位移。基坑施工的前半段,由于上層的支護結構為雙層微型鋼管樁,所以樁頂的豎向位移量不大。基坑開挖到下層支護結構時,豎向位移快速增大,原因在于下層支護體系為單層鋼管樁結構,在抵抗變形方面,較雙層樁結構要低。整個基坑施工完成后,最大的豎向位移為12.8mm,小于變形控制指標19.2mm,也小于預警值15.4mm,符合設計要求。
3.2.2微型鋼管樁水平位移分析
微型鋼管樁水平位移曲線如圖4所示,H1~H4為基坑邊線的4處中點位置。

圖4 微型鋼管樁水平位移曲線
基坑開挖的最初階段,鋼管樁的水平位移較小,由于監測點附近的挖掘機擾動,出現向土體側的位移。H1監測點位置附近出現堅硬巖塊,在3 月底的時候,進行過小范圍的低烈度爆破,導致附近區域的支護結構發生較大變形量。同樣的,在基坑施工的前半段,由于上層的支護結構為雙層微型鋼管樁,所以樁頂的水平位移量不大。當挖至上層雙排鋼管樁結束的深度時,各處的水平位移均出現快速的躍增。通過激活預應力錨桿,控制土體變形,水平位移出現回彈,并最終趨于穩定。H1 處的水平位移最大值為9.33mm,約為基坑深度的0.1%,小于變形控制指標19.2mm,也小于預警值15.4mm。整個基坑施工過程中,支護體系結構穩定,施工安全可靠。
3.2.3錨桿內力分析
錨桿內力曲線如圖5所示,F1為上層支護結構的腰梁處的應變片數據,F2、F3 分別為下層支護結構的腰梁處的的應變片采集的數據。該應力監測數據選取了最不利的數據,其余監測點處的錨桿內力均小于圖示。

圖5 錨桿內力曲線
由圖5 可知,錨桿內力在整個基坑施工過程中,相對較為平穩。圖中所示,在3 月底的時候,內力曲線出現波動,與H1 監測點的水平位移波動原因一致。F1 處的初始預應力為100kN,F2處的初始預應力為180kN,F3處的初始預應力為300kN,至施工結束,所有錨桿的應力均未超過設計值的110%,預應力錨桿體系安全穩定。
結合福州某科研綜合樓項目,對微型樁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展開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⑴預應力錨桿和微型鋼管樁是支護體系的承載結構,二者共同抵抗土壓力和彎矩,阻止土體下滑,維護支護結構的穩定性,保證施工安全;
⑵基坑開挖過程中,對變形進行了監測。數據表明,最大豎向位移為12.8mm,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為9.33mm,均小于預警值和控制指標,所有錨桿的應力均未超過設計值的110%,支護體系結構穩定,基坑施工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