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強態勢,變化環境下洪澇災害頻發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重慶是中國西部超大城市和成渝城市群“雙核”之一,主城區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受到上游江河來水和三峽庫區回水的雙重影響,洪澇災害風險突出。以重慶市歷年洪澇災害事件為基礎,梳理重慶市防澇減災現狀,分析水文、地理、地形、城市化、氣象等因素對重慶市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的影響,結合這些洪澇災害致災因子進一步對重慶市的孕災環境和承災體進行分析,提出了針對重慶中心城區洪澇治理的對策建議。分析發現,重慶市洪澇災害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城市的地形條件決定了重慶防洪治澇的艱巨性;重慶市河流縱橫,山高谷深,完全具備發生洪澇災害的孕災條件;應充分考慮氣象水文和經濟社會發展新情況,根據三峽水庫等建成后的洪澇災害特征和城區防洪防澇能力現狀,及時優化城市洪澇災害防御體系。
(仉文崗,王云浩,胡慶芳,孫偉鑫,金君良)

為了研究重慶地區冬季室內自然環境下人體熱反應,以在校大學生為受試人群,在實驗室采用現場熱環境測量及主觀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身體不同部位在不同溫度狀態下的熱反應研究。研究分析了冬季自然低溫環境下,人體整體主觀熱反應差異;結合數理統計的方法,分析了各溫度區間下受試者的熱感覺;探討得到了自然低溫環境的可接受溫度區間。進一步探究了身體不同部位熱感覺的差異性,對比分析不同部位熱感覺的顯著性區別,得到了身體各部位的冷感分布情況,以及整體熱感覺的代表部位。研究得到了冬季自然環境下的人員可接受溫度和不同身體部位熱感覺分布,定量明確了自然低溫環境下人體的熱反應規律,為進一步合理確定自然室溫環境評價和環境高效營造提供基礎依據。
(丁勇,張雪娟)

掉層框架結構存在嚴重的側向剛度不規則和樓層承載力突變以及上接地層變形集中的問題,為改善山地掉層框架結構的層屈服破壞模式,該文對其附加底部鉸接的搖擺墻,以期控制結構的屈服機制,以山地掉層框架-搖擺墻結構體系為研究對象,探討SSI(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效應對山地掉層框架-搖擺墻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不同地基條件以及不同搖擺墻剛度比的掉層框架-搖擺墻結構的動力響應特性不同,SSI 效應對結構的上接地側接地層及其上層的影響最大,加重了山地掉層框架結構因豎向剛度不均所導致的上接地層的層屈服機制。設置搖擺墻結構在考慮SSI 效應時仍發揮優良的控制上接地側變形均勻化的效果,SSI 效應隨搖擺墻布置位置和搖擺墻剛度比的變化而變化。SSI 效應會改變掉層框架結構的滯回耗能模式,布置搖擺墻后,考慮SSI 效應的山地掉層框架-搖擺墻結構薄弱層的滯回耗能減小,各層滯回耗能更加均勻,體現了搖擺墻控制整體變形的能力。
(楊佑發,金鴻慎,劉議蓬)

伴隨著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城市建設用地向外蔓延,住宅房地產開發也不斷向外拓展,而城市中心依然承擔了大量就業崗位,居住與就業分離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比分析不同時段城市職住關系變化,對把握城市發展趨勢和治理交通擁堵具有重要意義,但現有關于職住關系的研究缺乏動態變化分析。本文選擇重慶市中心城區為研究區域,基于手機信令數據,以組團為基本研究單元,結合重慶市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運用核密度、職住比、自足性等對比分析2015 年與2021 年重慶市中心城區職住關系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第一,2015 年與2021 年重慶市中心城區職住呈現基本平衡的態勢,而城市組團之間發展差異較大,導致跨組團通勤增加;第二,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對職住關系進行測度,發現茶園組團職住分離嚴重,南彭和龍盛組團的通勤效率較低。本研究結果為重慶中心城區職住關系調整,提高通勤效率提供了依據。
(陳春,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