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釀,張 劍,陳延國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1)
某水電站由于當地氣候原因,長時間使用后表面銹蝕嚴重、重心偏移,造成閘門、門槽上下運行卡阻,無法進行流道檢修,長期無法解決,對機組安全運行存在重大的隱患。本方案對高水頭閘門檢修處理辦法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方案對比和處理修復方法[1]。
(1)根據要求,對閘門門槽設備進行修復。如不及時進行修復,隨著機組繼續長期運行,來自上游的物體堆積嚴重,對下游機組安全運行造成嚴重威脅,存在停機事故的隱患。
(2)當前電站的運行情況為:嘗試檢修門落下過程中在高程902 m 處被卡住,導致檢修門無法正常下落。
(3)檢修門不能下落至門槽底部位置關閉并關緊狀態,導致流道無法進行清理檢修。
(4)無法正常下落的原因可能是前期施過時混凝土澆筑不到位或膨脹,或者安裝閘門及門槽時中心未復核,安裝后即投入使用。
閘門主要技術數據參數見表1。

表1 檢修閘門主要技術參數
根據圖1 可知,檢修門的側槽軌道外緣的設計間距為L1=5000-110×2=4780 mm。檢修門側向滑槽與側槽軌道外緣間距為12 mm,計算可得檢修門側向滑槽間距為:L2=4780-12×2=4756 mm。

圖1 側槽局部尺寸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發現如下問題:
(1)門葉上的導槽和門槽側軌匹配困難。門槽高度80 m,閘門下落時總會在某個位置發生卡阻。目前電站在運行過程中,長期處于有水狀態下。在有水情況下把門槽調整到符合設計要求,施工難度非常大,且施工精度低,效果不佳。
(2)門葉重心偏差。目前閘門的重心位置有偏差,閘門起吊時傾斜。根據了解,該電站在建設過程中從下往上施工,施工到一定階段時即投入機組發電運行,導致越往上施工,基準線偏移越多,無法參照同一基準而引起中心偏差[2]。
修復方案1 的思路為避開導軌,直接將閘門放到底檻位置,具體步驟為:
(1)調整門葉重心,由于門葉重心軸線與起吊點的重心線不在同一中心,導致檢修門起吊時,門葉發生傾斜,門葉上每側的4 個滑槽不在同一垂直線上,此時門葉在下落過程中容易出現脫槽或卡阻,檢修門無法繼續下落。檢修門重心垂直線,檢修門起吊中心垂直線,經過計算兩垂直線偏差約20 mm。
解決方式:改變門葉起吊點位置,修改后的檢修門可以垂直提升或下落[3-4]。
(2)切除導向滑槽,改為滑塊(圖2)。檢修門滑槽經過修改后,解決了檢修門在下落過程出現脫槽卡阻的問題。

圖2 滑槽修改示意
(3)在門槽頂部增加限位蓋板。根據EL917 以下門槽俯視圖,檢修門孔口寬度為5000 mm,上下游側槽間距為1400 mm;根據EL851 以下門槽俯視圖,檢修門孔口寬度為5000 mm,上下游側槽間距為1000 mm。
在檢修門孔口左右兩邊增加限位蓋板,目的是確保檢修門在下落之前處于孔口中心位置。增加限位蓋板后的孔口尺寸和EL851 以下門槽寬度、位置一致。增加限位蓋板之后,檢修門可以在孔口的中心位置與底部門槽的中心位置保持一致,有利于檢修門能夠順利下落至底坎位置。
每組檢修門限位蓋板為兩塊10 mm 厚的鋼板,重量約80 kg。檢修門下落時,為確保檢修門中心位置準確安裝,檢修門被提起時可以將限位蓋板臨時拆除。
(4)在EL851 門槽頂部增加導向裝置。在EL851 處,由于門槽尺寸位置發生了變化,檢修門在下落過程中可能會被擱置到EL851 處的坎臺上,導致檢修門無法順利入槽并下落。
解決方式:在EL851 高程過渡位置增加導向裝置,左右兩側各增加兩個導向裝置(圖3)。此時,檢修門可以沿著導向裝置順利的下落到EL851 以下,直到水下最低位置,使檢修門關閉并關緊,達到流道清理、工作門檢修的理想狀態。

圖3 導向板示意
導向裝置由20 mm 厚的導向鐵板組成,左側導向鐵板每塊重量約28 kg,右側每塊導向鐵板的重量約80 kg。安裝導向裝置時可選擇在電站一年當中水位最低時進行,施工周期短、水下作業少、風險低、施工方便。
方案2 的思路是修改檢修門滑槽,具體步驟為:
(1)首先調整檢修門重心位置,調整方法同方案1。
(2)對檢修門側槽的尺寸進行測量。檢修門側槽的尺寸測量,EL857 以上部分的檢查及測量工作屬于某標段的合同范圍之內,EL857 以下部分的測量工作超出了某標段的合同范圍。
(3)根據檢修門側槽的測量尺寸,做一個與檢修門相同尺寸的模型試探框,利用模型試棎框模擬檢修門正常工作狀態時的下落及提升,模型試探框的制作及檢測工作如超出了現有標段的合同范圍,需額外設計和制作。
(4)修改檢修門滑槽。通過修改原有檢修門滑槽,恢復檢修門正常下落和提升功能。為了減少滑槽脫槽及卡阻現象,將檢修門滑槽數量由每側4 個修改為每側2 個,滑槽深度加深、寬度加寬,可以有效地減小檢修門在下落過程中發生卡阻的概率。
上述兩種處理方案均能達到恢復檢修門正常下落、提升功能的目的,但施工周期、施工難度、經濟效益不一同。根據電站實際情況選擇不同措施,以達到最佳維修效果。
(1)方案1 可以避免水下測量工作、避免檢修門側槽的修復工作、節約資金和時間。方案2 避免了水下導向鐵板的安裝。
(2)方案1 導向鐵板安裝需要在水下進行,風險較高。方案2 需要制作一個與檢修門相同尺寸的模型試探框,模型試探框及檢測費用較高。需要對EL857 以下的水下門槽進行測量,水下測量工作精度不高且風險較大、工期較長、費用較高。
通過對高水頭、運行時間長的閘門、門槽修復的分析研究,在采取科學有效的改造處理后,檢修門及門槽系統的可靠性和自動化程度得到顯著提高,確保檢修門可靠、穩定運行,進一步提升了高水頭機組的安全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