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王安石變法歷來爭議很多,比如曾有人針對王安石“青苗法”的貸款利率提出質問:“貸款是人人都喜歡的嗎?半年利息兩成,一年四成,這算是飲鴆止渴,哪有人人喜歡的道理,誰會愿意貸年息四成的貸款?”
這個問題是值得辨析一番的。這里涉及兩個問題:其一,“青苗法”貸款的年利率究竟是多少?是不是“一年四成”?其二,“青苗法”貸款的利息到底高不高?
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項面向農民的官營小額貸款。按“青苗法”的設計方案,試點時“只收一二分息之時”,“若遇物價極貴,亦不得過二分” ,之后基本上固定為“出息二分”,即年利率20%。但今天不少研究者以及更多歷史愛好者都認為“青苗法”的年利率是40%,當時反對變法的韓琦與司馬光也曾指稱官放青苗錢“歲收其什四之息”。這又是怎么回事?
原來,青苗錢一開始是每年發放兩次的,“正月放夏料,五月放秋料,而所斂亦在當月” ,即每年正月、五月發放青苗錢貸款,收回貸款的本息也在這兩個月份。因此,二分之息被認為是半年利率,一年利率則是40%。
然而,青苗錢分兩次俵散,目的是“使倉儲不空,以備非常”,并不是為了收兩次利息。宋史學者魏天安曾考證,青苗法所說的“半為夏料,半為秋料” , 是把一次借貸分兩批發放, “取息二分”與一次借貸相對應,是年利率。
“青苗法”試行一個多月后,又改為“只作一料支俵” ,即一年只放貸一次;熙寧七年(1074)朝廷又依呂惠卿之議,規定青苗錢“于民闕乏時月作一料給散,陸田多處以二月、水田多處以三月為限。隨秋稅起催,限年終納足,入十二月不納者,依欠稅法”。可見青苗錢的貸款償還期大致是一年,利息為二分。
從統計數字看,“青苗法”的年息也是20%,而非40%。熙寧九年(1076),判應天府張方平向宋神宗報告了應天府的稅錢與青苗錢息錢歲入:“今乃歲納役錢七萬五千三百有零貫文,散青苗錢八萬三千六百余貫,累計息錢一萬六千六百有零貫,此乃歲輸實錢三千余貫。”張方平的本意是想說明應天府民眾負擔繁重,但他提供的數字卻可證明青苗錢的利率正是年息二分——來計算一下:應天府每年俵散青苗錢8.36萬貫,一年收息1.366萬貫,利率不到20%。
那么一年20%的利率,究竟是不是非常高,高到“飲鴆止渴”的地步呢?這個問題必須用歷史的目光看。今天我們會覺得20%的年利率毫無疑問是高利貸,但古代社會的利率總是遠遠高于現代,不獨宋代如此,漢代王莽“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月息3%,換算成年息,即36%;在12世紀之后的歐洲,擔保借貸的年息為43%,抵押借貸的年息為20%~25%。換言之,在一千年前,20%的年利率屬于正常范圍。
宋代民間借貸的年利率又是多少呢?一名反對“青苗法”、為民間借貸辯護的宋代地方官說:“伏見民間出舉財物,其以信好相結之人,月所取息不過一分半至二分,其間亦有乘人危急,以邀一時之幸,雖取息至重,然猶不過一倍。” 意思是說,宋時民間,關系好的熟人間的借貸,利息為每月1.5%~2%(按宋人語言習慣,“月息二分”指月利息2%;“年息二分”則指年利率20%);其中也有放高利貸的,年息100%(宋人稱為“倍稱之息”)。可見宋代民間借貸的利率極高。
也就是說,未有“青苗法”之前,農民若日用匱乏,可向富家或民間放貸機構借錢,但利息一般都非常高,屬于高利貸。相對而言,年息20%的 “青苗法”可謂一種低息貸款。當然,這里的“低息”是相對而言的。
總而言之,從設計初衷來看,“青苗法”是官民兩利的,一方面,民戶可通過支借青苗錢渡過難關,而免受民間高利貸之盤剝;另一方面,官府也可通過俵散青苗錢獲得利息收入。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地方官對民間“取息至重”的行為毫無責怪之意,反而輕飄飄地說“然猶不過一倍”,對年息20%的“青苗法”卻是百般責難。
貸款不可能“人人都喜歡”,因而,這里也沒有人人都喜歡“青苗法”的意思。除了老板,誰都不喜歡貸款,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年息20%的青苗錢貸款與“倍稱之息”的民間借貸相比,或許反而更能接受。
(摘自“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