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遠

父親有一輛老舊的自行車。歲月的斑駁印在黑色的車架子和銀色的車輪鋼圈上。車后座用扁扁窄窄的帶子縛住了一個暄騰騰的墊子,漂亮談不上,但是舒適度大為提升。這是我一到六年級上學的“專座”。每天,父親騎自行車送我上學,成了我生命旅程里最難忘的記憶。
每天早上,父親會比我提前幾分鐘下樓,把我沉重的書包放在車筐里。我嘴里嚼著早餐,一出樓門,就能看到爸爸跨坐在自行車上,一腳撐地,一腳踏在腳蹬上,正“嚴陣以待”。
“上車!”爸爸看到我總是會瀟灑地一甩頭,順勢讓自行車更加傾斜,以便個子小小的我也能一步跨到后座上。爸爸不需要回頭看我,只感受車子重心的晃動就知道我已經爬了上去,于是慢慢將車扶正。“扶住爸爸,出發嘍!”他的右腳用力一蹬,身子同時向右微微一探,收起撐在地面上的左腳,自行車就穩穩地加速前進了。扶著父親的腰,感受他因用力而產生的微微搖擺,但這搖擺之于我卻是覆盂之安。我總是愜意地把腿懸在自行車的兩側,左顧右盼地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一邊是鱗次櫛比的小區建筑,一邊是色彩絢麗的各類店鋪。
春天的時候,枝條吐芽春衫薄,風從父親的身體兩側合抱過來,將我擁住。父親的自行車也顯得格外輕盈,有著“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快意,在笨拙的汽車長龍的縫隙中游刃有余地揚長而去,不被車流阻滯,那是我們父子最得意的瞬間。風吹起爸爸的頭發,我在自行車的后座上,依然可以感受到他臉上的融融笑意。爸爸曾說,他工作很忙,騎自行車送我上學,是他每天最幸福、最安心、最放松的時刻。
時光流轉,六年的光陰,看慣了上學路上的風景,最終鎖住我目光的是父親努力蹬車的背影,那背影并不高大。冬天,我能看到他呼出的哈氣,吞云吐霧一般,使整個人如在仙境。他會騰出一只手背在背后,晃動著手指尋找我的小手。“把手放進我的羽絨服里。”掀起他衣服的一角,兩只手結結實實地貼在他溫暖的背上,那后背就成了我面前一道最溫暖的墻,一切凄冷苦寒都被阻隔在了外面。
如今,我已上中學,那輛自行車也“卸任退休”,“告老還棚”了。但是每次路過車棚,我總是會看看它,走近它就像走近了童年的時光,坐在父親自行車上的往事仍歷歷在目,成為一個孩子最珍貴的記憶。
(指導老師:崔麗娜)
點評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寫作法門——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對生活有認識、蘊含真情實感的寫作才會更加打動人。小作者講述了每天早上爸爸騎自行車送自己上學的一段歷程。通篇看下來,都是一些缺乏情節和閃光點的點滴回憶,但看到最后,卻有一種情感的張力悄然擴散到了心頭。換言之,就是讓人感動了。為什么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在小作者娓娓道來之中,你可以真實無欺地感受到他對父親的愛,對生活的感恩。因為有情感流淌,自然會引發共鳴。
(顧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