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萱

靜謐的夜晚,我躺在床上,回憶著白天的國家博物館之旅,意猶未盡。
恍惚間,我又回到了國家博物館,不過我不是以游客的身份進入的,而是像國寶一樣端坐在展柜里。我環(huán)視四周,左邊站著四羊方尊,右邊立著黃金面具。從它們的交談中,我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
從展柜的玻璃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樣子:整張臉呈方形,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雙眼斜長,眼球極度夸張,呈柱狀外凸;耳尖部呈桃尖狀,鷹鉤鼻,口角深長上揚,似微露舌尖,帶著神秘的微笑。
我是最具代表性的三星堆文物之一,很多人來國家博物館都是為了看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的價值,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對我的奇特外貌表示好奇的階段。他們一邊拿著手機對我拍照,一邊嘀咕著:“這個面具好奇怪呀!”有些家長一看就是有備而來,他們或是拿著手機,或是拿著打印出來的資料,一邊看一邊對孩子講:“你看它那雙長長的眼睛,寓意古人對千里眼的渴望與追求;你再看它蒲扇似的大耳朵,表達了古人對順風耳的崇拜……”還有一些學生模樣的人邊打量著我,邊在本子上記錄著什么,我真想知道他們是怎樣記錄我、評價我的。
幾個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把我從展柜里抬出來,帶到了一間工作室。屋子不大,干凈整潔,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儀器,有放大鏡、顯微鏡、鑷子……他們把我放到桌子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我身上的銹斑、云紋以及頭頂?shù)难b飾,議論道:“最新的研究表明,這個面具頭頂?shù)难b飾可能有著‘靈魂出竅的寓意,古人希望借此與神明溝通交流。”我靜靜地聽著他們的對話,努力回想著三千多年前發(fā)生的事,可我什么也想不起來了,希望這些研究人員能解開我身上塵封千年的秘密。
我被送回展廳時,已是夕陽西下,整個展廳空無一人。所有文物都沉默著,但卻在無聲中講述著巍巍華夏五千年的歷史。
我在屬于自己的展柜里睡著了。
迷迷糊糊中,我聽到了媽媽的聲音:“小蘋果,該起床了。”
點評
本篇運用的是想象寫法。小作者在敘述中化身青銅縱目面具,采用的是比較別致的萬物有靈、轉換視角的寫法。這樣的敘述比較特別,具有趣味感和代入感,也更能展現(xiàn)以國學熱、博物熱為代表的今天,大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和熱愛。文中對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外形的細致描寫和相關歷史知識的展示,可以看出小作者對文筆和素材的良好把握。美中不足的是,開頭結尾運用了“入夢”和“出夢”的形式,有些似曾相識,缺乏新意。
(顧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