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忠
【摘要】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整本書閱讀正式成為語文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六大語文學習任務群之一。以答題代替閱讀、體驗感悟不足、淺顯閱讀、以考代評等不良閱讀現象,已經成為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經典常談》為例,探討如何通過精心設計學習任務,采用強化自主閱讀、注重活動交流、突出專題探究、實施過程評價等策略,提升整本書閱讀品質。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閱讀品質;《經典常談》
語文自獨立設科以來,就特別強調整本書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在閱讀教學的具體建議中提出“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閱讀教學策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將之提升至語文“課程理念”的高度,再次強調“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注重閱讀指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閱讀品位”[1],整本書閱讀被作為新時代課改“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內容特別列出。同時,義教新課標在“課程內容”部分,又將整本書閱讀直接列入語文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的六大學習任務群,并給出整本書閱讀這一學習任務群的基本價值與定位:“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2]
由此可知,整本書閱讀首先是有計劃、有步驟、全過程、完整化的閱讀;其次是倡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探索、總結并運用多種適合的閱讀方式,自主、感悟、體驗式的閱讀;再其次是倡導多渠道分享,小組間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研討,分享閱讀心得,收獲人生智慧;最后,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促進生命成長,激發閱讀興趣,積累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科學精神,豐富人文底蘊,切實提高整本書閱讀能力,讓核心素養在整本書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
據筆者調研所知,目前的整本書閱讀狀況令人擔憂,有的以答題、測試代替真實的全過程閱讀,有的是零碎化、肢解式的淺顯閱讀,更多的是缺失閱讀主體的體驗、感悟的偽閱讀,等等。這些做法完全背離了整本書閱讀的初衷。
《經典常談》是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名著導讀,作為一本引導如何讀書的書,能夠引領初中生走進國學經典、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于這本書理論性強、內容廣泛、部分引文生澀冷僻,加之教師在整本書閱讀研究與指導中的缺位或失位,學生閱讀時存在諸多困難。本文以《經典常談》為例,談一談教師在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實施過程中的有效做法。
一、強化自主閱讀,改變以答題代替閱讀的現象
整本書閱讀常常因為時間有限,演變成教師布置題目、學生閱讀尋找答案這樣的以答題代替閱讀的過程。義教新課標指出:“整本書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為主。”[3]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會自學。就整本書閱讀而言,它是學生自主閱讀、自覺研討、自有所獲、自成習慣的過程。其中,自主閱讀是前提,自覺研討是關鍵,自有所獲是結果,自成習慣是目的。
“自主閱讀”指學生每天利用一定時間進行閱讀,主動完成師生共同制訂的閱讀計劃。“自覺研討”指學生能用一些符號圈出生字生詞,標出重要詞語、優美語句、疑難之處,簡要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另外,可以根據書中內容自問自答,自覺思考作品的內容、觀點、情感等。“自有所獲”指學生能嘗試概述內容,繪制思維導圖、撰寫讀后感、制作微視頻等。“自成習慣”指學生逐步養成每天閱讀、圈點勾畫、批注設問、自行總結等習慣。整本書閱讀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為了檢查學生自讀《經典常談》的效果,教師可設計如下學習任務:情境創設:學校舉辦“走進國學”閱讀節,將推薦購買《經典常談》并進行展區布置,請同學們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任務一:封面有內涵。負責人購買《經典常談》時,發現有多種版本。比較不同版本,推薦一個與本書內涵最為契合的封面。
任務二:分類有創意。根據你的“自覺研討”,將《經典常談》中的十三篇文章進行分類,并簡述理由。
任務三:宣傳有個性。根據你的“自有所獲”,寫一句話、一副對聯、一首詩,制作一張海報,自創一首歌,拍攝一段微視頻等,進行宣傳。
任務一指向作品主旨、風格理解。不同版本的作品封面主要有三種:一只小船;朱自清頭像;《說文解字》拓片。有的學生認為,小船寓意這本書是暢游中華傳統文化的“航船”,與作品主旨契合;大部分學生認為,《說文解字》拓片配上篆體文字,古色古香,與作品風格契合。
任務二指向作品內容重組。對目錄分類,能夠促進學生發現經典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有的學生根據功能屬性,將《〈尚書〉第三》《“春秋三傳”第六》《〈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劃分為“史書”;根據內涵氣質、思想學說,將《“三禮”第五》《〈詩經〉第四》《“四書”第七》劃分為“為學修身”,將《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劃分為“才智之士”。
任務三指向個性表達。學生根據對經典的理解、思考,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審美、情趣,進行形式多樣的創作。有的學生賦詩:“說史談經深北海,百家文論小南天。精言要義如何獲,《經典常談》納萬千。”有的學生制作海報,在海報正中書“經典常談”四個行楷大字,中間、右上角、左下角分別畫著旭日、紅梅、墨竹,中間撰寫對聯“國學經典介紹眼光獨到,傳統文化讀來通俗明白”。有的學生拍攝微視頻,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經典內容、閱讀心得等方面介紹,聲音響亮,吐字清晰,儀態大方。
任務一聚焦自讀后的第一印象;任務二聚焦自讀后的思考,對單篇進行分析、比較、判斷;任務三聚焦自讀后的收獲,詩歌寫作、跨學科表達、跨媒介表達,體現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三個任務有助于學生養成整體觀照意識,提升審美、思維與語言運用能力。
二、注重活動交流,改變體驗感悟不足的現象
閱讀是體驗、感悟的過程,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在活動中去理解、分析、評價、運用、創造,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轉化為素養。否則,知識只是一種符號和負擔。
從形式上看,活動包括外在活動和內在活動。外在活動有聽講、閱讀、視聽、寫作、展示等,內在活動有理解、分析、評價、運用、創造等。外在活動具有外顯性,內在活動具有內隱性,只有將外在活動與內在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彰顯活動的真正意義。閱讀《經典常談》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并組織故事會、辯論會、展示會等活動,在豐富的閱讀交流活動中,幫助學生加深對經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與提升。為此,教師可設計如下學習任務:
情境創設:學習教材上的課文后,小剛選讀《經典常談》,產生了許多疑問,請同學們圍繞以下任務展開辯論。
任務一:閱讀《〈詩經〉二首》,選讀《〈詩經〉第四》,思考孔子對《詩經》斷章取義是否恰當。
任務二:閱讀《富貴不能淫》,選讀《〈戰國策〉第八》,思考蘇秦、張儀等說客是不是大丈夫。
任務三:閱讀《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讀《詩第十二》,思考杜甫、李白誰是更偉大的詩人?
任務一指向讀書修身。閱讀《〈詩經〉二首》,學生體會到君子要德才兼備、有禮有節、不畏艱險、矢志不渝。聯系《〈詩經〉第四》,孔子對《詩經》斷章取義是為了教化,培養像君子那樣的人,為國家服務。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讀書是求知與立人的和諧統一,既能豐富學識,又能修身養性、涵養品格。
任務二指向職業觀。閱讀《富貴不能淫》,學生體會到大丈夫要立足仁、義、禮等準則。聯系《〈戰國策〉第八》,蘇秦、張儀等說客雖有“奇策異智”,但“自己沒有理想,沒有主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彎抹角投其所好”[4]。他們不以天下為己任,不為百姓謀幸福,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所作所為只求富貴、高位。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任務三指向思辨和探究。閱讀《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生體會到杜甫關心百姓疾苦,有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系《詩第十二》,李白用詩書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詩書寫“民間的實在痛苦,社會的實在問題,國家的實在狀況,人生的實在希望與恐懼”[5]。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做人要有大格局。學生所持觀點不一定正確,但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是難能可貴的。
《經典常談》是一部學術性很強的著作,“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6]。三個任務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立場和觀點,培養理性思維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發揮了育人功能。
三、突出專題探究,改變淺顯閱讀的現象
“淺顯閱讀”是指對內容認知浮于表面的現象。所謂專題,即基于這部書獨特價值建構的、需要通過探究去解決的重點問題。每部書都承載著獨特價值,只有聚焦“這一部”的獨特價值,引導學生開展專題探究,才能走向書的深處。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要求閱讀的整本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內容貫通式的,一種是篇章集合式的。“內容貫通式”是指能夠獨立成書的長篇小說、人物傳記等敘事類作品;“篇章集合式”是指文選類的書,如《朝花夕拾》《經典常談》。“篇章集合式”整本書閱讀創設專題,要從這部書不同篇目之間的共同點或關聯點入手發現其獨特價值,進行深入探究。共同點或關聯點主要體現在作品內容、立場態度、人物形象、作品主題、藝術特點等方面。《朝花夕拾》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共10 篇,“溫暖的回憶,理性的批判”是這部書的獨特價值;《經典常談》是一本學術散文集,共13 篇,“經典發展演變歷程”是這部書的獨特價值。相對而言,閱讀《經典常談》更需要理性思維和抽象邏輯能力。為此,教師可設計如下學習任務:
情境創設:班級舉辦“大話經典發展演變歷程”活動,請同學們完成以下任務。
任務一:講述經典故事。選擇經典中的一則故事,可以查閱資料補充,也可以發揮想象再加工,然后講給大家聽。
任務二:繪制思維導圖。用一個關鍵詞概括一則單篇內容,并圍繞經典形成的來龍去脈、內容要義、思想主張、寫作特色等繪制一幅思維導圖。
任務三:說說閱讀收獲。結合經典演變發展歷程中的思想主張以及先賢言行,從學習、交往、生活、修身等方面,說說閱讀經典的意義。
任務一經典演變發展歷程中的故事有:倉頡造字、伏羲畫卦、伏生護《書》、朱熹注《四書》、孔子作《春秋》、司馬遷著《史記》、屈原創《楚辭》……通過講述書中故事,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初步了解經典中的內容。
任務二提煉關鍵詞須把握單篇要點,如《“四書”第七》,多次強調“入德”“做學問”,關鍵詞定為“為學做人”;《〈戰國策〉第八》多次提及“策士”“游說之士”,關鍵詞定為“說客”。繪制思維導圖須將相關內容統整,如《文第十三》,扣住關鍵詞“發展”,將與“發展”相關的人物、貢獻、思想主張加以統整,繪制思維導圖,有助于對文章發展脈絡形成清晰印象,從而走向文本深處。
任務三閱讀經典對學生成長大有裨益。有的學生說,孔子主張“慎言”,教育我們不要亂說話,否則“禍從口出”,這是從生活方面談閱讀意義。有的學生說,司馬遷遭受宮刑仍能專心致志寫《史記》,告訴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仍要堅持理想,這是從修身方面談閱讀意義。
任務一探究經典起源。通過講述故事引導學生探索經典的產生背景、形成過程、大致內容等。
任務二指向內容統整。圍繞關鍵詞將相關內容整合,使每部經典的演變發展脈絡清晰化。任務三聚焦閱讀意義。在閱讀中,學生的人格、精神獲得了較豐富的滋養。三個任務層層深入,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訓練了語言運用與思維能力,豐富了精神世界,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實施過程評價:改變以考代評現象
“以考代評”是指用考試作為評價手段。這樣的評價違背了“少做題、多讀書”精神,不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義教新課標指出:“注意考查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等為依據進行評價。”[7]不難看出,整本書閱讀評價要關注閱讀的全過程。
對學生而言,整本書閱讀是一個自主閱讀、完成學習任務、成果輸出、閱讀反思的過程,因此過程評價可從這些方面進行。“自主閱讀”方面,可從閱讀態度、閱讀方法、閱讀筆記、閱讀習慣著手,即每天能否用一定時間,在課堂或校外完成師生共同制訂的閱讀計劃;是否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不開小差;能否運用精讀、略讀等傳統閱讀方式和現代閱讀方式進行閱讀;是否熟練運用不同符號圈點勾畫;能否摘抄優美的、有哲理的、啟發性的語句,并寫上自己的感想和評價;能否邊讀邊思考,做好批注;能否設計問題并作答。“完成學習任務”方面,學生能否積極參加展示會、故事會、辯論會、繪制思維導圖等活動,分享讀書心得,研討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成果輸出”方面,閱讀后能否完成500 字左右的讀后感或小論文,是否有自己的見解。“閱讀反思”方面,閱讀后能否從閱讀方法、閱讀習慣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和改進。
閱讀《經典常談》時,筆者和學生共同制訂評價量表(略),對學生閱讀過程進行星級評價。閱讀伊始,師生共同制訂閱讀計劃和閱讀評價量表,印刷后發給每位學生。閱讀過程中學生依照評價量表自評、互評,再結合師評,閱讀結束后評出班級“閱讀之星”進行表彰。評星不是終極目的,只是手段:在“自主閱讀”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學習任務”評價中,引導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把知識轉化為素養;在“成果輸出”評價中,促進學生讀有所獲,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反思”中,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經驗,發現、積累更多的成功經驗。
綜上,整本書閱讀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自主閱讀是前提,活動交流、專題探究是基礎,過程評價是方法和手段。精心設計各有側重的系列性學習任務,則是有力的催化和內在的驅動,貫穿整本書閱讀過程中,使整本書閱讀成為一個整體,共同推動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
參考文獻
[1][2][3][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31~32,33,34.
[4][5][6]朱自清.經典常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51,9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