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石油市場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截然不同,巴以突破引發石油危機的說法基本不在預期中。單從油價上看,該沖突只要不外溢演變成一場更大規模的區域性戰爭,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就極其有限。
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哈馬斯武裝人員越過封鎖與隔離墻與空中襲擊配合對以色列控制區域發動突然襲擊,在短時間內發射5000枚火箭彈。10月8日,以色列做出強烈反應,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對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短短兩天時間,巴以沖突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數千人受傷,被稱之為“自50年前埃及和敘利亞在贖罪日戰爭中襲擊以色列以來最致命的襲擊”。
受巴以沖突影響,10月9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大幅高開,WTI、Brent日內最大漲幅均超過5%;最終收盤分別在86.38美元/桶和88.15美元/桶,漲幅均超過4%。
盡管沖突導致了國際原油價格的短期大幅攀升,但均停留在驟然緊張的市場預期范疇之內,而全球石油實際供需狀況并沒有受到事件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發生沖突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石油產量、消費量、進出口量均非常低,低到了在英國能源研究所(EI)統計數據中找不到巴勒斯坦的相關數據,而以色列沒有石油產量和進出口數據、僅有占全球0.2%消費數據。
即便如此,沖突還是引發業內對這場“50年以來對以色列最致命的襲擊”會否引發“50年前那樣的石油危機”的討論。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供應對以色列主要支持國家的影響顯著降低。1973年,源于阿以戰爭,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禁止向以美國為首的支持以色列的歐美發達國家出口石油,造成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歐美發達國家的組成的經合組織(OECD)與歐佩克組織的石油產量之比為50∶100;而如今,這個比例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2022年,OECD與歐佩克組織的石油產量之比上升到了近87∶100。也就是說,兩個陣營在石油供需關系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以色列最主要的支持者和盟友美國已經成為石油進出口國。此變化意味著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對歐美重拾“石油武器”的影響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次,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供應在全球石油市場中的地位顯著下降。據英國能源研究所統計數據,1973年,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供應在全球石油市場中占的比重高達50%以上,而2022年該數據降至了36.27%。而且隨著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不斷推進,石油在人類能源消費中的主導地位正在不斷弱化。相關數據顯示,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占比從1973年的約43%下降至2022年29.61%。
第三,如果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再次祭出“石油武器”,效果難如愿,甚或傷及無辜。隨著歐美發達國家對石油能源依賴程度的下降,雖然兩個人口體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和印度,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沒有增長,但進口依存度居高不下,持續多年保持在70%上下。如果阿拉伯石油輸出國不分差別地祭出“石油武器”,很可能出現一種現象,除美國以外,全球很多國家面臨石油進口困難,需要尋找新的供應渠道,石油進口成本面臨急劇攀升。
總之,綜合以上數據變化分析,如今的石油市場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截然不同,石油危機的說法基本不在預期中。當然,后續有怎樣的影響程度還要看沖突的發展程度,單從油價上看,巴以沖突只要不外溢演變成一場更大規模的區域性戰爭,其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就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