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娟 (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
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融合,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這也為新時代城市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引,使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勞動教育迎來了再次構建的發展契機[1]。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創辦于2005 年,坐落在逶迤連綿的紫金山和悠悠流淌的友誼河畔之間。周邊深厚的高校文化底蘊、優質的配套社區資源、優美的校園教學環境、充滿朝氣的師資力量,奠定了學校良好的發展基礎。自建校以來,學校一直堅持“實踐教育”的辦學理念,秉承校訓“立大志、做小事”,踐行校風“每天進步一點點”,實現“實踐育人”。
在勞動教育中,需要學生與自然充分互動,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搖籃,生命是一切活動的前提。在人的具體勞動過程中,生命、身體、精神等都凝結于物的形式。在勞動教育中帶領學生與自然充分互動,并從中體會勞動的現實性。通過勞動增強學生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力量,在與自然的互動交流中,也能暢通學生自身身體感官信息的通道。例如,能夠提升兒童的聽覺辨識度,視覺辨識度,這也直接關系到兒童在社會實踐中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速度[2]。并且,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其中的自然材料既是勞動工具,也是兒童工具的對象。在自然中,兒童能夠更好地明白生命的有限性,能夠更科學地認識自然萬物的更替變化,進而能夠使兒童逐步建立起大生命觀。在勞動教育中,也能逐步培養起兒童對于勞動和勞動成果的尊重。
伴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在城市中每個人面臨的壓力也逐漸增加。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理解生存環境,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生存空間,作出恰當的生存選擇[3]。例如,在勞動教育中可以帶領學生學習和把握自然規律,能夠使學生學會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中要合理配置,要考慮自然物種的生物空間與環境等。此外,通過勞動教育也能促進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有利于個體積累勞動經驗,豐富知識儲備,能夠更好地使自然、勞動,以及自我生存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
自然是世界上最全面的課本,也是知識的來源,勞動教育結合自然空間,具有開放性、情境性、豐富性等特點,能夠整合各類資源,使兒童在體驗和勞動中釋放體內的生命力量和自身潛能。借助勞動教育,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動態的、自由的自然環境狀態,并能結合自身需要自主抉擇合適的資源加以利用,這有利于借助積極的勞動體驗,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也能使學生在勞動中生成勞動智慧,積累勞動經驗,實現全面發展。
在城市小學中開展勞動教育,需要首先設定明確的勞動教育目標,勞動教育目標是勞動教育實踐的整體規劃和指導。在目標設計上要能反映出層次性,要結合勞動教育幫助人們獲取相應的知識技能。同時,也要聚焦于勞動教育的社會性特點,要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逐步具備相應的品質,促進實踐個體的發展和價值實現。在目標設計上,基礎目標可以設立為帶領學生通過勞動實踐逐步建立起勞動意識,掌握基礎的勞動技能。在勞動教育中,需要帶領學生認識到人人都需要勞動,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勞動自理和自主勞動的習慣。中層目標則是要帶領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擁有個體社會化的品質,要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在勞動中通過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協作,共進,引導學生建立起合作意識,使其能夠在勞動中履行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正確地處理關系。終極目標則是要幫助學生獲得個性化的素質,借助勞動教育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自我創造感和自我效能感得以顯現,借助勞動帶領學生不斷地超越自己、發展自己。
勞動教育目標的一大核心要義在于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引,在以人為本的勞動教育思想目標指導下,需要進一步打破勞動教育工具化的價值取向。要以培養時代新人,為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要突出勞動教育的人文性、豐富性,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落腳點和出發點,在勞動教育中也要彰顯生命本位。
在開展新時代城市小學勞動教育時,設立的教育目標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考慮教育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時,要協調好把握當下和展望未來之間的關系。在制定目標時,要尊重學生的現實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喜群性和好動性,多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獲得直接的勞動經驗,并逐步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價值理想。在勞動教育中,學校也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逐步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在目標設計上,要結合不同年級,設置層次性和遞進性的目標,要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在社會多方支持下,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開發了“自然實踐園”,成功立項江蘇省重點自籌課題“滋養童年:城市‘小農夫’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由課題引領,學習設計了極具特色的城市小農夫田園課程,有效開展勞動教育,讓學校的每個孩子擁有充分的勞動體驗和經歷。通過自主實踐、合作探究、創意表達等學習方式實施課程建設,讓學生更好地在勞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具備“農夫的身手、科學家的頭腦和改造社會的精神”,做新時代的“城市小農夫”。
學校倡導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身邊的事情幫著做、社會的事情試著做”。為開闊兒童的實踐視野,豐富兒童的勞動體驗,學校積極開發優質教育資源,為兒童提供多元的勞動場域,真正實現“讓孩子做該做的事,幫孩子做想做的事”。
為實現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效成長,學校以多種形式倡導并深入開展勞動教育。經過長期實踐與反思,我們形成了以下四種有效達成的路徑:
1.經歷種植,在真實情境中體驗勞動的樂趣
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體驗活動,如“播種格?;ǚN”“跟著朱爺爺養花種草”“跟著白博士學農藝”“小小農夫體驗班”等。
每年的“十歲成長禮”,學校李子貴校長都會給孩子們上一節特別的勞動課——插秧中的學問,隨后,孩子們接管水稻的管理養護,一直到秋收,收割水稻,經歷脫粒、碾米,知道一粒米的由來,并將稻草制作成稻草人,這一系列的成長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更加深刻感悟到成長的意義和生命的力量。此外,學校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開發了富有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例,如《傳統農具知多少——連枷》《彩色小圓子》《桂花胸針編織》等,這些課例都是從學校的特色田園文化中創生出的勞動教育特色課程。
2.創意探索,在自然創想中提升勞動的品質
學校開設了“戶外美術課堂”“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等課程,培養學生在勞動中勇于探索的積極心態,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以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十三五”收官之年,學校從跨學科融合的角度,將勞動教育提檔升級,打造了多節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類課例。
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等多門學科開展實踐性活動,融知識性、勞作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優化綜合能力評價模式,把知識目標設計成一個個闖關游戲,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探秘,享受經歷勞動的學習樂趣。
3.創新體驗,在信息時代下增強勞動的效能
學校開設了STEM 項目化學習活動,如依托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KUDO 里的田園”項目:組織學生先對學校實踐園的地形進行實地考察并做記錄,再利用KUDO 編程軟件創設虛擬3D 實踐園模型,在其中添加角色,進行場景規劃和編程設計。現實環境和學習經歷的聯結,打破了學習空間限制,豐富了學生體驗,提升了學生參與感,實現學生樂享學習。
“自動化灌溉系統的設計”:全校下發自動化灌溉的任務單,征集學生的奇思妙想,評選出操作性強的方案。接著,各小隊形成自動化灌溉系統的初步模型圖紙設計,在老師、家長、專家的指導下,迭代優化。學校召開“自動化灌溉系統成果發布會”,各代表隊陳述各自設計的創想,由高校教授、科創企業CEO、學校歷屆中國少科院小院士構成的專業評審團進行評審,選出最佳設計,最終由愛心企業為他們贊助科研基金,促成孩子們的研究成果落地生根。
4.公益服務,在經濟社會下創造勞動的價值
滲透學生樂于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生改造社會的精神,為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打造一塊理想的教育田園。
以“‘雙11’特賣節”為例?!俺鞘行∞r夫”們經過一系列策劃和設計,最終制定收割方案,選取青菜、蘿卜、紅薯等蔬菜,分班級進入各自的“領地”進行“雙11”特賣活動。將平時生活中體驗到的事物實踐于自己設計的活動中,讓“城市小農夫”感到無比自豪。根據每個班級呈現的不同特點,最終評選出最佳團隊獎、最佳營銷獎、最佳宣傳獎和最具活力團隊。
除此之外,學校充分踐行“五育融合”的發展理念,讓德育中彰顯勞動教育的精髓。學校大隊部積極組織各中隊創建院士中隊,學習院士精神。學習身邊的勞動模范、國家楷模。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是2017 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他在火炸藥研制方面為國家作出了突出貢獻,人稱“火藥王”。他上戈壁走沙漠,睡野外,吃冷飯,科學勘測過程中歷經苦難,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一直堅持在科研一線崗位。他的勤儉節約、一輩子專注一件事并干好一件事的精神時刻鼓舞著少先隊員們。2019 年,經過協商,學校創建了全國首支“王澤山中隊”。利用少先隊組織的力量號召廣大少先隊員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此外,德育處還密切關注到一年級小朋友,在幼小銜接的適應性課程中增加了“勞動技能”“勞動品質”等方面的滲透與培養,讓勞動教育輻射全學段。
為建構科學評價體系,實現勞動項目的綜合育人價值,我校制定了“城市小農夫勞動手冊”,在其中設立三個維度“(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校)身邊的事情幫著做”“(社會)社會的事情試著做”,每個維度分別包含三個子維度。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現實,在子維度層面,對各個年級進行有梯度的、針對性的描述,有效引導各階段學生日常對照實施。一年的勞動體驗后,借助勞動手冊評價表,根據學生成長情況,在三個子維度以及綜合層面完成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在課程評價體系建設方面,有效的評價是促進勞動教育課程順利實施的關鍵要素之一,評價導向也直接決定著實踐追求的方向。要建立健全學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發揮多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在教師評價方面,要激發勞動教師的教育積極性。在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可以結合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給予適當的優待,以此激發勞動專兼職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學校也可以通過制定績效獎勵的方式,鼓勵全科教師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實踐中,這也能快速解決勞動教育被邊緣化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從內驅、外驅兩大方面進行落實,在評價方面可以結合學生立體評價體系,借鑒職業院校發放職業資格證書的方式,在校內推行勞動護照認證模式,探索勞動積分、勞動護照升級等評價方式提升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此外,也要積極探索家校共育的合作模式,努力構建“家長+教師”“個體+同伴”“學校+社區”的多元評價方式,要建立長效多元的勞動評價體系,多維度關注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成長與進步,也要積極引入社會第三方評價,使評價更加客觀準確。在勞動實踐中,可以豐富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例如,鼓勵學生采用日常生活打卡記錄、勞動實踐報告、勞動成果展示等多種方法,分析學生在勞動中的成長與收獲,切實推動勞動教育常態化。
經過不懈努力,學校順利實施并完成了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項目“城市‘小農夫’田園課程的建設”,南京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于‘城市小農夫’實踐園的特色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成功立項江蘇省2018 年度規劃課題“滋養童年:城市‘小農夫’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并順利結題。學校將部分研究成果結集成冊,出版了專著《大地上的兒童學習》。學校被評為南京市特色文化示范校、中國長三角新勞動教育聯盟校、南京市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單位等。
勞動教育不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而是各種教育的統領。它的本質在于通過勞動來提升心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擁有充實的人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勞動,當它進入我們學生的精神生活時,它將成為偉大的教育力量。未來,學校將在“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指引下,進一步規劃建設“實踐園”,使它更側重于宣傳農耕文明、提升師生學力、科學技術應用,展示學生在實踐園里學習的過程性成果。拓展學生的勞動路徑、創新勞動評價模式,構建新勞動教育觀的綜合性與統領性,讓勞動教育成為一種價值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