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多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集中亮相;全球第一個以互聯網為主題的大型科技館——烏鎮世界互聯網科技館正式開館,科技創新帶來的新鮮感、體驗感和未來暢想,沖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科技創新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核心要素。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此期間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更是科學詮釋出在新發展階段生產力演進的特征和規律,為以新質生產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助力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路徑選擇。
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是塑造現實的強大力量,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改造自然界的人力與物力的統一。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其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屬于創新驅動型生產力,科學技術創新是推動其形成發展的持久動力。回顧歷史,農耕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賴人力的大量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實施精耕細作來換取有限的產出以維持個體生存和社會緩慢發展;工業時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則更多依靠資本擴張、高能耗生產資料的使用和低廉勞動力的投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生產力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所涉及的創新活動與知識傳播對生產力進行再造,特別是當數據成為要素,既作為生產資料又作為勞動對象參與到生產和交易過程中,大大豐富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類型,生成了以更新質態、更高質量為本質特征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新”表現在構成生產力的要素發生新變化。不僅有量的變化更有質的躍升。“質”的躍升表現在主導技術、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發生質的變化,進而使產品形態、產業結構和發展質量發生明顯的改善。從投入—產出的生產經濟學視角看,新質生產力代表對傳統生產力的躍遷和能級的提升。新質生產力具備了綠色低碳的內涵和特征,成為能夠滿足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升要求的可持續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形成正是對由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所組成的生產力三要素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通過將新質生產力源源不斷地投入到現代化產業體系之中,從技術創新、理念創新、制度創新三個維度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維護國家能源和資源安全提供更加清潔、可持續的生產力保障。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這與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在此背景下,面向前沿領域及早布局,提前謀劃變革性技術,夯實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不容錯過的重要戰略機遇,對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