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促進新生建立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研究者隨機抽取了廣州某高校83名新生為研究對象,設計了主題為“團結協作、助人自助”的單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顒咏Y束后,研究者發放了滿意度調查問卷,并隨機抽取了部分成員進行訪談。調查及訪談結果顯示,新生對本次團輔活動的整體滿意度達到了100%,活動促進了新生的入學適應,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新生;入學適應;班級建設
入學適應是大學生從高中向大學過渡時必然面臨的課題,也是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適應良好對新生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職業發展與個性成長至關重要[1]。不同學生的入學適應期有所不同,短則1個月,長則1年。面對艱難的適應期,如果能夠及時對新生進行科學引導和干預,就能有效縮短其適應大學生活的時間,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促進身心全面發展[2]。
班級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和生長空間。班級同學是大學生重要的人際資源,加強同學間的聯系,營造和諧友愛的班級氛圍有助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在集體的滋養中成長[3]。團體心理輔導以活動為載體,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教育意義,適合在學生群體中開展,對于學生適應不良等問題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團體心理輔導形式靈活,帶領者可以將班級作為一個“團體”來開展工作。在團體活動中,學生可以輕松地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也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情況相似的伙伴,在陌生的大學環境中收獲新的友誼。大學生多以宿舍為單位進行活動,每個宿舍是一個獨立的小團體,宿舍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壁壘。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多采用隨機分組,這種分組方式能夠有效打破團體之間的壁壘,增加不同團體成員間的溝通,對于增強班級凝聚力有一定的促進效果[4]。因此,在班級教育管理中也可以應用團體心理輔導的理念和技術,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設計相應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形成自尊、樂群、互助等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體與班級團體共同成長[5]。
綜上所述,研究者設計了時長120分鐘的單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旨在提升新生團隊協作能力和班級凝聚力,搭建新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促使其盡快融入班集體并適應大學生活,有助于大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其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廣州市某高校新生83人,其中男25人,女58人。
(二)工具
自編團體滿意度問卷,問卷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包括7個項目,分別是對活動內容、活動時間、活動場地、組織過程、團體氛圍、團體收獲以及團體整體滿意度的評價,采用1-5級計分,分別為非常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第二個部分設置了關于團體收獲與改進意見的開放式問題。
(三)團體方案
1.方案簡介
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設計了時長120分鐘的單次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包括團體準備、團體初創、團體工作和團體結束四個階段。團體準備階段,通過自我介紹和暖身游戲拉近成員間距離,促進自我開放和彼此認識,調動成員參與熱情;團體初創階段,帶領者利用樂高玩具將成員進行分組,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團體工作階段,設計了“團隊有我更精彩”和“沒有你,我怎么辦”兩個主題活動,層層遞進,引導團體從組內協作到組間協作,逐步打破組內、組間的隔閡,打破宿舍之間、男女同學之間的隔閡,促進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與合作,有效提升團體凝聚力;團體結束階段,包括團體成員分享感受和帶領者總結兩個部分。一是帶領者鼓勵成員挖掘經驗,分享感受,相互祝福,留下美好記憶;二是帶領者總結。
2.活動內容
(1)理財高手
活動目的:活躍團體氣氛,激發學生參與熱情,促進異性成員間交流。
活動規則:女生代表1元錢,男生代表5角錢。成員需按照團體帶領者的指令,迅速湊齊他提出的“金額”,如團體帶領者的指令為2元錢,則需要1個女生和兩個男生迅速抱團,組成一個“2元”的臨時小組。落單的同學要接受一個“小懲罰”,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表演一個節目。
注意事項:活動時間不宜過長,可適當進行3至4輪;男女生代表的金額可根據班級男女比例進行調整。
(2)樂高找伙伴
活動目的:明確小組內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小組成員的歸屬感,增強小組的凝聚力。
活動規則:每個成員拿出進場時自己選中的樂高,仔細觀察,并在其他團體成員手中找到與其相似的樂高,擁有相似特點樂高的成員組成一個小組。小組確定后,成員需集思廣益,共同討論出組長、組名、口號和團體契約。此外,帶領者也可以引導小組成員將組內所有樂高拼成一個完整獨特的造型。
注意事項:樂高事先準備好,依團體人數預備數量,其中任一顆都能找到與其相似樂高。在尋找小伙伴的過程中,注意提醒團體成員,不管他們的樂高是否是最相似的,當下找到的伙伴都是樂高伙伴;樂高相似性不局限于顏色和形狀,也可以是其他深層次的特點,以團體成員自身的理解為主。
(3)團隊有我更精彩
活動目的:促進組內協作,增加小組成員交流,進一步增強歸屬感。
活動規則:小組成員發掘自身優勢和資源,共同創作出一幅主題為“不懼困難,直面挑戰”的繪畫。
注意事項:帶領者注意引導每個小組成員投入繪畫創作中,為團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沒有你,我怎么辦
活動目的:促進組間協作,引導團體成員進一步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在共享資源的過程中體會助人與被助的快樂。
活動規則:每個小組在游戲開始前都會領到一個工具袋和一張任務書,小組成員需要用多種工具完成相應的任務。但各組無法完全依靠自己工具袋中的工具完成任務,需要各組相互幫助。任務完成后,各組將成果貼在展示板上。
注意事項:團體成員需在尋求幫助和給予幫助的過程中保持安靜,不能使用語言交流,但可以用肢體動作進行溝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了維護現場秩序,帶領者可以限定各組每次只能派一個成員外出借工具,當然也可以通過規則的變換,讓同學直觀感受團體協作和統一步調的重要性;在本活動的總結中,團體帶領者的解說要點有三:一是肯定小組內成員各負其責的高效性;二是引導同學注意把握占有資源與分享資源的平衡;三是帶領團體成員在分享中覺察和感受自我價值,肯定自我存在。
活動導入小故事:路邊有幾個賣吃食的小販,因為天一直在下雨無生意可做??斓街形绲臅r候,他們都餓了,于是賣烤餅的吃了一塊自己的烤餅,賣西瓜的吃了自己賣的西瓜,賣辣香干的開始吃辣香干,賣楊梅的也只好吃楊梅了。雨一直下著,由于他們彼此不說話,四個小販就這樣一直吃著。結果,賣烤餅的吃得口渴極了,賣西瓜的吃得肚子脹極了,賣辣香干的吃得辣極了,賣楊梅的吃得酸極了。試想一下,要是他們能湊到一起,把各自的食物分給其他人吃,那該是一頓非常好的午餐。聽完這個故事,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任務說明書:剪一個8.5厘米×14.2厘米的長方形紙片,上面粘半張圓形紙片,并用鉛筆在圓上寫下你們小組的名稱和小組成員的名字,然后將它們粘到展示板上。最后,你們需要將空信封交到助理手中,任務到此完畢。注意,每個小組的信封里都有一些物品,如固體膠、鉛筆、尺子、剪刀或是一張圓紙片,但每個信封里的物品均不足以完成任務。因此,為了完成任務,你們需要與他組分享彼此的材料。你們可以和他組協商,但只能以非語言的形式完成。
(5)分享總結
活動目的:引導成員回顧和總結自己的團體經驗和感受,團體帶領者協助組員處理未完成事件和分離情緒。
活動規則:團體成員圍坐成同心圓,依次分享感受和經驗,并填寫收獲反饋表,最后合影留念。
注意事項:所有成員均遵循肯定、傾聽和自愿原則。
(四)研究程序
團體結束后回收團體滿意度問卷,并隨機抽取部分成員進行訪談。
(五)數據分析
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 果
(一)滿意度問卷結果分析
以滿意度量表中“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兩個選項的百分比之和代表滿意度(n=83人)。團體的整體滿意度為100%,活動內容的滿意度為100%,活動時間的滿意度為100%,活動場地的滿意度為95%,團體氛圍的滿意度為99%,組織過程的滿意度為100%,團體收獲滿意度為99%。
(二)訪談情況分析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結束后,對部分成員進行訪談。團體成員對本次團輔活動的反饋普遍較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活動趣味性強,能夠有效調動團體成員參與熱情;二是活動有效增強了班級凝聚力,促進了彼此的認識和交流;三是成員深刻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了助人與被助的溫暖和快樂,收獲了新的友誼。
三、討 論
(一)活動有效性分析
綜合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和訪談情況分析,本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較好地達成了既定目標,有效促進了成員間的溝通與交流,激發了新生的合作和大局意識,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有利于新生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活動之所以起效,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1.活動形式新穎。團體心理輔導不同于傳統的講座和授課,和體育課上開展的素質拓展也有所區別。因此,參與團體心理輔導對大一新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能夠極大地激發新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提升投入度。
2.活動設計合理。本次團輔活動的設計緊緊圍繞新生入學適應和班級建設兩大關鍵詞,從暖身、組建團隊、主題活動到結束團體,層層遞進,逐漸深入,不僅給新生搭建了彼此熟悉和溝通的橋梁,更是通過活動的巧妙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團隊協作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提升班級凝聚力和建設和諧友愛的班集體。
3.帶領者經驗豐富。本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帶領者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專職心理教師,接受過專業培訓,團體帶領經驗豐富,控場能力強,這也是活動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二)活動存在的不足
團輔活動結束后,帶領團隊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復盤,并結合團體成員的反饋,總結本次活動主要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1.活動場地受限。本次活動中,83位團體成員對活動場地的滿意度最低,僅95%。主要原因可能是團體輔導室部分燈光損壞,照明條件不佳,導致5%的同學對活動場地不甚滿意。
2.活動效果有限。本次活動僅面向大一新生開展了單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雖然活動收獲了廣泛好評,基本達成了既定目標,但活動效果可能是即時的,難以對學生產生深層次持久的影響。
3.活動創新性不夠。本次團輔活動中的部分內容如名字故事、理財高手、主題繪畫等活動比較常規,創造性有待提升;且在活動設計時,未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針對性有待加強。
(三)下一步改進計劃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學生成長成才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全局性、系統性、分層次的布局和安排,這充分體現了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此大背景下,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幾點改進計劃: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場地建設,配備專業的團體心理輔導室,提升輔導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充分發揮體驗式教學在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
2.針對新生入學適應問題設計系列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研究表明,系列團輔產生的效果更加深遠持久。此外,需要做好團輔活動的前后測工作,科學評估輔導效果。
3.在學校實際工作中,嘗試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如通過黨團日活動開展心理素質拓展、團體心理輔導等。
4.圍繞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黨建、團學、資助、就業、體育等,不斷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
結束語
入學適應問題是每個新生共同面臨的課題,適應是否良好關系到其大學階段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發展,科學引導和干預能夠有效幫助新生縮短適應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學生活動的一種創新形式,能夠有效促進新生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也可以創造性應用于班級建設中,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雷輝,周瑗.大學新生適應性與時間管理傾向、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5(5):102-105.
[2]鐘向陽,張莉.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高教探索,2009,25(4):128-130.
[3]張平,王培,杜玉春,等.負性生活事件、社會支持與大學新生適應的關系:以某工科院校為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6):98-102.
[4]鐘向陽.高校新生心理適應素質訓練手冊[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黃宗芬.積極心理團體輔導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緣起,生成與提升[J].江蘇高教,2020(9):89.
作者簡介:吳歡(1996— ),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廣州商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團體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