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加快各個學科間的融合與貫通,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與實踐中,建立立德樹人的課程體系,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智慧教學與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充分融合,并運用于實際教學,以期獲得該模式應用的效果,旨在提升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培養有情懷、有道德、有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英語課程思政;智慧教學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務,把思政環節融入專業教學中[1]。2020年,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為新文科建設確定了基本思路和方向。新文科旨在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以學科需求為導向,實現文科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
英語專業學生在接觸西方文化意識的同時,易于受到其中負面價值觀的影響與侵蝕,因此,外語課程的思政建設更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將立德樹人的思想貫穿其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培養具有情懷、有道德、有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新文科強調學科交叉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其核心是價值塑造。課程思政助力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搭建平臺。二者都蘊含了全人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理念的中國化實踐和實現”[2]。
2018年4月,教育部提出開展智慧教育,融合先進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實現教育信息化,借助多渠道教育資源實現知識面拓寬,繼而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發展智慧化思政,利用數字化教育,有助于實現英語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本文基于新文科背景,以徐州工程學院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程作為實驗對象,探討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智慧教學的教學路徑,落實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加強教學實踐,促進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一、智慧教學特征與目標
智慧教學是以開放、共享、交互、泛在等為基本特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育模式。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的英語專業思政教學應以立德樹人、全人教育為教學總目標,依托移動學習工具(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實現空間與時間的靈活調整,知識資源的實時推送,評價反饋的即時推進等,為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提供現代信息技術支持,在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人文社科素養、數字素養、批判思維、創新素養、思辨能力的培養,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成長為有家國情懷、時代責任與道德修養的大學生。同時增強學生的語言服務意識與能力,提高其跨學科交流能力以及運用外語服務國家的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往來交流貢獻力量。
二、智慧教育下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
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思政的智慧教育,在將英語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的同時,也構建了協作互助、學科交融的教學環境。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的同時,將思政育人貫徹其中,并把如教育、法律、貿易等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融入英語教學環節,培養能夠適應國家發展需求,服務國家對外交流與傳播的外語人才。
(一)挖掘教材思政內涵,彰顯德育功能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的必備內容。[3]”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塑造品質的載體,“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在課堂上教授的顯性的外語語言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但不能就此停步,還要進一步挖掘育人元素,包括價值導向、情感品格和自我管理等。[4]”
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思政智慧教學,是思政與智慧技術的相互融合,教師可以將圖片、音頻、動畫、視頻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同時在英語專業知識中嵌入其他專業相關知識,并確保思政元素貫穿其中,從而形成集教學課件、教材與學習平臺為一體的教學資源建設新形態,打破時空限制,為學生建立一個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自主學習便利通道。以英語專業《現代大學英語精讀》教材為例。教材每個單元的教學包括導入、背景知識、單詞闡釋、課文解析、主題分析等,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元素及其美育和情感功能,找準切入口,在導入語言知識點的同時,對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和滲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道德準則與價值觀。
1.正確的學習觀。在《現代大學英語精讀Ⅲ》第一單元的“Your College Years”中,作者提出,大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期,主要變化包括身份危機、獨立/依賴斗爭、性別認同的建立、情感的給予和接受、宗教信仰、價值觀和道德的內化、組織和使用知識的新方法的發展、對世界和自己新的認識與理解。這些變化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有助于年輕人成長和成熟。在本文的主題拓展中,教師可以先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回憶總結大學生活經歷的種種變化和歷程,然后通過微信或qq群推送TED演講“20-30歲,不可揮霍的光陰”,結合課文,讓學生認識到其正處于最可塑性的時光。在充實的大學生活中,他們不僅結識了新朋友,學習了新知識,而且還獲得了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新方法。他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理解也在不斷成熟。他們需要認識到,在這個美好的人生階段,有必要通過學習,增加自我價值,與他人建立有效連接,精心經營自己的生活。同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2019 年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鼓勵當代大學生立鴻鵠志,不負韶華,以夢為馬,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為中華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5]。
2.正確的世界觀。《現代大學英語精讀Ⅱ》第六單元“The Green Banana”中,作者講述了他在巴西的經歷。當地人用未熟的青香蕉幫助他修理好了漏水的水箱。他驚嘆于古老文明中的智慧,也驚嘆村民對于附近巖石是世界中心的信念。正如此,作者認識了青香蕉,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青香蕉象征著每個文明自身的特殊智慧。應該尊重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智慧是用開放的心態去發現、體驗的。教師在講解此文時,可以結合文本內容,通過對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等偏見的批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全球化和民族化,讓學生認識到每一種文化都需要根據其自身的價值觀和信仰來理解和評價。同時讓學生觀看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在一個相互連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傳承下來的優秀文明與智慧,每個民族都是平等的、值得被尊重的。不應試圖將道德價值的絕對觀念強加于人,也不應試圖以某種形式的絕對文化標準來衡量不同的文化差異。應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的職責與使命。
3.正確的生態觀。《現代大學英語精讀Ⅲ》第五單元“Silent Spring”的主題是環保。文章節選于美國著名生物學家、作家雷切爾·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此書揭露了殺蟲劑DDT的危害,為環保運動奠定了基礎。文章從一個寓言故事開始,一個生機勃勃的鄉村小鎮突然遭受了枯萎、疾病和死亡的襲擊。卡森提出了科學證據,證明籠罩在小鎮上的陰云在美國各地都在發生。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了難以消滅的昆蟲使得更強的殺蟲劑被大規模使用。由于自身的無知和對自然完整性的漠不關心,人類濫用化學物質破壞自然,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卡森主張自然是一個整體的自然。人類應該提高對化學與生態關系的認識。在使用殺蟲劑之前,應該清楚地知道它們對環境和人的影響,并合理地使用它們。學習此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美國的歷史時代背景、濫用DDT的原因以及作者雷切爾·卡森的對于環保的奉獻,同時根據主題,組織學生學習黨的二十大中強調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讓學生真正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和內涵。從英語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教學自然地在智慧教學中融入英語教學。學生通過學習文章,挖掘主題,建立正確的生態觀,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的成熟和對自己的掌控,不是對自然,而是對人類自己。
(二)智慧化教學設計構建有效課程內容
在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屬性,按照單元設計教學活動,每個單元根據主題,挖掘提供相符的思政素材,并將其貫穿到教學環節,從而實現語言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合。
在智慧教育視域下,教師課前預設問題,思政目標導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中內化思政價值引領,促進深度學習;課后強化思政內涵,拓展延伸思政教育,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完成教學活動。以《現代大學英語精讀Ⅲ》第十單元“The End of Civil War”為例。
1.課前準備。教師除了完成傳統教學中的備課環節,還可以利用技術設備進行學生的學情分析、智能化評估,然后挖掘語篇思政元素,完成預習任務的設計與發布。本單元重點講述了美國內戰的結束。課前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文獻等方式完成課前預習。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在智慧學習平臺上整理難點詞匯與句型,了解課文梗概,思考課文主旨,通過觀看電影片段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實現自我驅動,自主學習。在了解美國內戰的背景、主要人物及內戰結束的意義的同時,聯想到近代史中中華民族的英勇奮斗,熟知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背景,搜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強國心。教師可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動態調整教學內容。
2.課堂教學。課堂上首先以學生為中心先行學習情況反饋,采用“交互式”(如對話、討論)和“任務型”(如演講、發言)等形式,啟發學生就預習任務進行思考、交流并展開討論、展示。在思政情境導入環節,引導學生聯想、內化并感受革命先烈在當時的血雨腥風中,為了祖國與人民拋頭顱、灑熱血,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偉大品格與忠貞信仰,從而重塑自己的人生信念與理想。在進行生生互動、協作探究時,智慧教室中的空間設計和桌椅擺放便利了學生的交流、討論,同時,學生可以把對問題的觀點和見解分享到學習通、微信群等學習移動終端,從而在語言的實踐中獲得積極德育導向,實現知識的內化。
3.課后反思評價。“評價鏈要求外語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時,通過構建新評價體系,使蘊藏在評價體系中的思政功能顯性化,以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授的基礎上,可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思政話題,開展課后討論與反思,利用優質網絡資源,讓學生思考與討論革命精神在當代的內涵與傳承,并給予學生即時評價反饋。“評價主體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體現方式”。因此,學生在通過平臺完成復習、拓展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絡,與他人進行交流碰撞,實現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從而內化價值觀念,鞏固語言知識,提高思辨能力和思政素質,自我調節,自我優化。
結束語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生命和靈魂。英語專業作為高校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應該在兼顧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同時,融入課程思政,實現全員育人。智慧教育視域下的英語專業教學以智能賦能學習,以智慧課堂激發動力,以智能將思政貫穿于教學之中,以智能轉型教育,打造以立德樹人、全人教育為總目標的英語課程。在新文科背景下將高校英語課程思政與智慧教學模式有效融合,可以將英語語言理論知識學習與思想政治內容相互滲透、融合,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國經濟與文化“走出去”,參與實踐“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際戰略,使學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服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
[2]鞠晶.新文科背景下外語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72-75.
[3]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
[4]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5]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1).
作者簡介:鄧瑤(1983— ),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徐州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一般資助項目“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智慧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YGJ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