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育教學也在不斷變革與創新。在高職高專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尤為重要。文章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以培養具有高度文明素養和國家認同感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為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的改進與完善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思想道德與法治”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進,高職高專教育在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方面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高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和社會建設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紐帶。如何在思政課教學中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內涵,使之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們自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本研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旨在為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的改進與優化提供有益借鑒,并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中華民族成員在長期的歷史演進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一種共同的意識形態。它內含著深厚的歷史傳承和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著對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的認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中華文明的自豪和自信。這種意識使中華民族成員形成共同的精神紐帶,激發著他們共同團結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1]。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培養新時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重要方面,鼓舞著每一位中華兒女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通過思政課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觀,學生將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這個偉大家族的一員,意識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其根本所在。這樣的認同感將使學生在文化自信中更加自覺、自豪,從而樹立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態度。
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將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承的興趣。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學生將在傳承中汲取靈感,發揮創新力,使中華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和魅力。
(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價值觀
強化中華民族優秀價值觀的傳承。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積累了豐富的優秀價值觀,如仁愛、忠誠、孝順、禮讓等。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喚起學生對這些優秀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使其深刻體悟到這些價值觀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使這些價值觀在新時代得以傳承。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幫助,追求共同的幸福。結合思政課教學,學生將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個人的價值和意義不僅來自自我實現,更在于為他人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2]。這樣的教學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識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激勵他們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更加關注他人的需求和社會的進步。
(三)增強國家認同與社會責任感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強調的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社會和諧與共榮,將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通過思政課教學,學生將深刻理解到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進步,而社會的進步需要每個公民的積極參與和貢獻。這樣的教育將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從事社會實踐和公益事業中貢獻力量,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負責任。
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也將引導學生在愛國情感的基礎上,樹立開放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學生將更加自覺地關注國際形勢和全球事務,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合作與交流。這樣的教育將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和國際交往能力,使他們在國際事務中展現出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責任擔當。
三、高職高專思政課“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單一
教材內容單一使得學生的學習體驗較為枯燥乏味。由于教材內容缺乏多樣性和新穎性,學生很難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影響到學習效果。同時,教材內容的單一性可能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和了解不全面。思政課應該是綜合性、全面性的課程,涉及社會政治、道德倫理、法律知識等多個方面[3]。如果教材內容過于狹隘,學生可能只了解到其中某一方面,而難以獲得全面的思政知識。
(二)缺乏實踐環節
思政課作為一門重要的綜合性課程,其教學應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增強他們對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實踐環節缺失的情況,這使得教學過于理論化,難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學生可能對抽象的理論知識感到陌生和疏遠,難以真正理解其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同時,缺乏實踐環節導致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缺乏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思政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然而,如果沒有實踐環節,學生將難以深入了解社會問題,缺乏切身體驗和感受,影響了他們對社會現實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三)教學方法陳舊
在高職高專思政課“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方法陳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一些學校可能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單向講授、死記硬背等,缺乏互動與啟發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當前信息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已顯得不夠適應,傳統的單向講授教學容易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主動參與和思考。學生在被灌輸大量知識的過程中可能缺乏對思政課內容的真正理解和體會,難以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和認知。同時,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能力。思政課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使其具備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往往強調知識點的記憶,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缺乏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思政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加深對思想道德與法治的理解和應用。然而,目前一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案例分析缺失的情況,難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學生可能對抽象的理論概念感到陌生和抽象,難以真正理解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和意義,影響了學習的實效性和靈活性。
同時,案例分析的缺乏使得學生對法律法規的理解不夠深入。思政課“思想道德與法治”通常涉及法律法規等法治方面的內容,而案例分析正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法律知識的重要方式。然而,如果沒有真實案例的引入,學生可能只是了解到法律的抽象條文,而未能理解其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高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對策
(一)優化教材內容
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高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優化教材內容是一個關鍵的對策。通過合理選擇和設計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融入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認知這一重要概念。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觀,選擇富有代表性的經典文獻和歷史典故作為教材內容。這樣的內容能夠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傳統,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和自豪感。其次,教材內容應該包含豐富的案例和實踐材料,涵蓋社會熱點問題和當代現實挑戰。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實踐。這樣的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情境相結合,增強他們對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和理解。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圖片、視頻、音頻等,展示中華民族的多樣性和博大精深。通過多媒體資料的展示,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和感知[4]。
(二)引入多樣化教學方法
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價值觀。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通過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的表現,加深對這一意識內涵的理解。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將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共同體意識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互動式教學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互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和立場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加深對其核心價值觀的領悟。
(三)整合實踐環節
通過在教學中引入實踐活動和實地考察等實踐環節,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際應用,深入了解其中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價值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環保活動、扶貧助困等公益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強調的團結互助和社會責任。通過實際參與,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意義,加深對其理念的認知。
教師可以安排實地考察活動。例如,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文化遺址、傳統文化村落等,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共同體意識所包含的核心價值觀。實地考察可以讓學生與歷史和傳統文化親密接觸,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知和認知。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報告和反思總結。學生在實踐活動后,可以撰寫實踐報告,記錄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實踐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深入思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反思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價值,加強對其核心價值觀的領悟。
(四)培育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對社會和國家發展的責任感和擔當。通過培育家國情懷,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與使命感[5]。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強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講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精神追求,激發學生對自己文化傳承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國家和社會建設方面的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員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社會發展的關注和參與,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激勵和表彰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樹立典型榜樣,激發更多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和培養。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引導示范也能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讓學生從身邊的榜樣中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力量。
(五)營造開放討論氛圍
通過在教學中營造開放、包容的討論氛圍,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立自由發言的環節,讓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同時,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觀點,不論其是否與教師觀點一致,鼓勵學生敢于發聲,形成多元化的討論氛圍。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一個促進學生互動和交流的有效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從不同的角度聽取不同的觀點,促進思想碰撞和啟發式學習。
結束語
在高職高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學生國家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通過優化教材內容、引入多樣化教學方法以及整合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助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孫蘭英,張藝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3):207-212.
[2]郭永虎,張函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研究生思政課教學新探[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3):128-136+155-156.
[3]何克奎,阮月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思政課的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23(5):172-174.
[4]李思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教學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3(4):28-29.
[5]高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23(3):193-195.
作者簡介:辛欣(1986— ),女,漢族,江西萬載人,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經濟學,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江西省宜春市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2023年)規劃項目一般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研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3SK08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