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平
(王余平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111)
在世界各地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中,有很多都孕育出了對于“先祖”的崇拜,這些古老的文化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逐漸湮滅,有的則自我改造,逐步適應了新時代的社會文化需求。中國社會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傳承的古老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的文化傳承最為扎實,延續從未中斷,這種強大的文化韌性使得崇拜先祖的生活習慣保留至今。當然現代人不可能重現古老愚昧的圖騰或是儀式,只是對于先祖文化的傳承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文藝創作之中,將對古老的推崇衍變成對美好的追求,紫砂文化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手工藝術之一。
談到中國的美術,很多人下意識的就會聯想起黑白兩色的水墨畫,事實上中國畫用毛筆勾勒出的圖像色彩十分豐富,遠超人們的想象,只是中國的傳統藝術普遍認為簡單、簡潔的繪畫更加契合自然、真理,往往在美術創作中更多的運用高對比的色彩來進行畫面表現,從總量上自我限制了同一件美術作品中的色彩數量,這對于習慣了現代工業化時代五光十色生活的現代人來說,藝術品中色彩數量的寡淡本身便是古雅的標志之一。
紫砂泥料號稱五色土,實際上遠遠不止5種色彩,通過不同的燒制方法以及泥料配比,紫砂壺可以在制作中展現足夠豐富的色彩,更不要說現代工業提供了更加數量龐大的染色劑,只是在實際的創作中,很少會有人這么干,即便是以自然為錨的仿生器,也只是用寥寥數中色彩來進行表現,例如在眼前的這件《竹石古韻》(見圖1)的創作中,其總共就只使用了兩種顏色,但給人的觀感卻是十分的豐富,這是一種貼近自然的韻味,可以說是古雅藝術所標志性的色彩。只是通過紫砂特有的質感,成功的模擬出了仿生目標的真實感,讓人聯想到現實世界中真正的石頭和竹子,這就從根本上實現了用色彩來描繪古韻。

圖1 竹石古韻
對當代紫砂壺造型的開發是這個世代創作者永恒不變的課題,紫砂壺藝雖然只傳承了短短數百年,但至今為止誕生的各種各樣的茶壺造型可謂數不勝數,龐大的形體基數使其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同質化的環境,一件新的紫砂壺誕生很快便會出現大量相似的茶壺,只是即便模仿者眾多,許多真正優秀的紫砂壺形體總能脫穎而出。這很難不讓人思考,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使世人銘記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竹石古韻》的創作,筆者發現了這些作品的一個共通點,那便是無論形體如何變化,都始終追求著中國古典之雅。
中國古典之雅是一種有別于廣大民間民俗的氣息,中國民間大眾所崇尚的文化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化,對于美的接受更注重外在的表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千百年來儒釋道的影響,追求的是一種超脫世俗的事或物,這頗有一種特立獨行的氣息,即與大眾認知中的美有著本質差別即可為雅,這一點在中國很多藝術創造中都有體現。作品《竹石古韻》的造型就借鑒了中國園林設計中的假山石的造型,假山石在紫砂壺的故鄉也被稱為太湖石,是一種受水侵蝕后形成的孔隙狀的巖石,這種巖石以其標志性的特征在江南園林設計中時長出現,因為中國文化崇尚“山水自然”,在家中有亭臺樓榭,有池塘假山會被視為更貼近自然,在古代被譽為風雅的體現,所以后世做出類似舉動的人家還往往會被奚落為附庸風雅,這種行為延伸到廣大的民間,自然而然的影響了世人的精神世界,人們也樂于追求這種超出世俗的“雅”,同樣也認識到“自然”與“雅”的關系。
很顯然在紫砂壺創作中,塑造真實的自然形象并非是追求雅的表現,紫砂仿生器即便制作得再逼真,也很難規避茶壺結構所帶來的種種不真實的部分,所以紫砂仿生器要制作的“逼真”而非“真實”,所謂的“逼真”要求仿生類作品的塑造要遵循自然的邏輯,其形體的產生不能夠帶有明顯與自然不符的地方。在作品《竹石古韻》中,竹子的生長要遵循從下往上,由粗變細的過程,而不能是上部的竹子粗大,下部的反而細小這種違反常識的形態,另外竹子和太湖石的質感,要能夠部分反饋出逼真的感受,石頭的結構,孔隙的分布,竹子竹節的紋理輪廓,都能帶來自然生動的感受,營造出與世俗的器物之間的差別,這就是雅的形體。
現代美術創作常常會引入西方的美學理論,強調物體的比例、輪廓的精準,而對于中國的傳統美學來說,恰恰是以一種反嚴格按照比例來塑造的創作,例如中國繪畫中對于人物的刻畫,幾乎看不到嚴格按照比例來描繪的人物五官,更不會刻意去描繪人臉上的各種局部的細節,而是通過塑造“神似”的輪廓來達到人物再現的目的。以這種美學邏輯推衍,紫砂壺中的自然仿生自然也天然的沾染了這種美學特征,紫砂壺天然的中國文化屬性,讓其根本不能擺脫這種寫意形神的依賴,當然這也絕非代表紫砂陶藝創作不能夠用來創作具有真實比例,精致細節,無比逼真的藝術作品,只是在紫砂壺藝創作中,受限于紫砂壺這一標簽的限制,讓其只能選擇以一種中式美學的邏輯來闡釋自然之美,倘若跳出這一局限,那顯然其只是使用紫砂制作的其他陶藝創作,而非自古傳承下來的紫砂壺了。
文化的印記使紫砂壺具有了別樣的魅力,作品《竹石古韻》帶有經典的人文之美,看到這把壺的輪廓,即能感受到歷史淵源中的氣韻流轉,它的生動在于文化情感之間的聯動,在于牽動悠久歷史所帶來的文化自豪,正是這種大國中華所帶來的磅礴氣韻,讓其建立了古今之間的聯系,產生了同一文化語境中的文化共鳴。
通過解讀這件作品《竹石古韻》的創作,可以發現傳統自然仿生器在創作中的種種局限,同時也正是這種局限使其具有了中國古典文化魅力的加持,簡單的輪廓和造型,在文化豐沛的環境中迸發出無窮的生機和活力,同樣也是由于中國的文化,讓創作者能夠在一個約定俗成的框架中進行藝術塑造,將原本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事物,一遍又一遍地展現在世人眼前,而塑造出的美始終具有讓人愛不釋手,樂此不疲的文化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