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豪
(宜興市傳神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江蘇 宜興 214222)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在描述宜興紫砂時候的記載,他最為關心的就是紫砂礦料的珍貴性。由此可見在幾百年前,古人就已經注意到了宜興紫砂的特殊性。在今天,隨著人們對于飲茶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地提高,紫砂壺成為我們茶座之上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宜興的紫砂藝人們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讓這一丸泥土從灰頭土臉到浴火重生,注入了自己豐沛的情感,也把更多的我們喜聞樂見的題材通過紫砂這樣的一種材質展示出來。正是在世世代代紫砂匠人的不斷傳承之下,紫砂造型藝術才能夠逐漸地完善和豐富起來,也讓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更加的多元化。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柿柿如意壺》(見圖1)采用了小花器的設計形態,把筋紋、貼塑的工藝更好的融合在小小的一把紫砂壺之上,讓我們能夠從這樣富有靈氣和藝術欣賞的作品之中,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文韻味。壺身脫胎于常見的柿子,特別是在收獲的季節,紅彤彤的柿子掛滿枝頭,宛如燈籠一般喜慶,很難不讓人產生創作的靈感。壺身簡約的線條勾勒出筋紋的痕跡,淺淺的留下了我們對于柿子的印象,特別是在細節的處理過渡方面彰顯出作者高深的摶制技巧,以及對于紫砂筋紋器的整體形態把握,既突出了不同筋紋的深淺不一,又融合在統一的韻律節奏之中。

圖1 紫砂壺“柿柿如意”
壺嘴和壺把則是采用了柿子葉子的包裹來展示自然之美,小巧的壺嘴出水爽利,與之相呼應的壺把藤蔓纏繞,枝丫凸顯,從壺把端部延伸而來的枝葉更是栩栩如生的再現了柿子樹旺盛的生命力。壺蓋則是柿蒂的形態貼合其上,邊緣的筋紋也再一次的呈現出此壺整體的風格和韻味,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上面的壺鈕和壺身的葉子宛如一體,設計延綿不斷,把紫砂花器的那種風格貫通到底。在作者在設計和制作這件作品時,就是聯想到我們春節時經常吃的柿餅,總是那么的香甜可口,也能夠烘托出過節的氛圍和濃郁的家鄉味道,于是在糅合了筋紋器的形式之中把小花器的理念深入人心,妙手天工的摶制更是突出了我們對于紫砂藝術的深層次理解。
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柿柿如意壺》,作者在臨摹傳統器型的基礎之上,把現代藝術風格的潮流設計以及自己的審美方式更好的融入其中,突出了我們喜聞樂見的題材,非常的接地氣,也能夠把“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貫徹到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紫砂花器的藝術魅力,精神方面的寄托要遠遠大于形態方面的相似。所以我們在欣賞紫砂花器的時候,要從最為基本的形態入手,然后逐漸的演變到更為寬闊的人文內涵方面,正如花器大師汪寅仙所說的那樣,形似只是基礎,功力的高低主要看神似的程度。“柿柿如意”器型的設計正是呼應著這樣的理念,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蘊藏的吉祥韻味更好的凸顯出來,讓我們在使用這樣一把紫砂壺的時候,能夠感受到那種濃濃的祝福之情。
宋代詩人何夢桂在《秋思有感》之中寫道:“落日西風捲白沙,關山萬里客思家。蘆花雁斷無來信,柿子霜紅滿樹鴉。”其中的意思就是在傍晚時分,西風陣陣卷起白沙,山河萬里可是自己卻獨在異鄉為客,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蘆花飛過,鴻雁也往南飛了,但是關于家人的消息卻一點也沒有傳來。唯有霜紅的柿子樹上掛滿了烏鴉,講述著游子和歸人的漂泊故事,只求如那紅紅的柿子一般,蘊藏著“柿柿平安”的美好祝福。
正是如此特別的場景之下,漫山遍野的柿子不僅僅是一種豐收的喜悅,更是一種對于鄉愁的眷戀。從植物的本身來說,柿子屬于屬落葉喬木植物,果實一般在9~10月成熟,這樣的季節正好是萬物凋謝,世間的顏色變得暗淡,從而凸顯出了柿子的紅色,看起來非常的美觀,帶給我們一種吉祥喜慶的感覺。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柿與“事”諧音,寓意為事事如意和萬事大吉,代表著我們美好的機遇和順利的前途。
從古至今,柿子作為一種古老的植物,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同時也在繪畫的題材之中屢見不鮮,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啟迪著宜興的紫砂藝人。在紫砂藝術的創作之中,我們圍繞柿子展開了一系列的構思,通過不同的形態特征和摶制技巧來傳遞出匠人們對于柿子的形態之美和豐富情感的表達,也讓更多的紫砂壺友們能夠從其中窺探到紫砂花器以小見大的藝術理念和包羅萬象的人文情懷。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柿柿如意壺》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對于柿子的抽象演繹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能夠更為完整的展示出紫砂花器的藝術魅力,通過這樣一把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內涵豐富、氣韻生動的紫砂壺,我們能夠從其中汲取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美,也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充沛的情感,在手指的靈動創作之間,那濃濃的祝福之情溢于言表,極大的豐富了紫砂藝術的深度和廣度。
在紫砂藝術的發展歷程之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于不同題材的詮釋和摶制,也能夠在其中感受到紫砂匠人們令人嘆為觀止的妙手天工。正是在薪火傳承和創新不息的時代洪流之下,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全手工制壺是多么的難能可貴,也更加能夠體會到作為一名紫砂藝人,必須不斷的從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汲取養分,正如曼生之銘文一般,“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紫砂藝術正是在這樣的千百年的沉淀之中尋找屬于自己的道路,也正是在江南這樣的人文環境氛圍之中,才能夠讓紫砂之花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