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邁平
國資委將以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等為著力點,不斷提高管理效率效能,打造核心競爭力,推動布局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中央企業,要推動央地協作走深走實,不僅是項目合作,還要開展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助力東北全面振興。
9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工作實際研究貫徹落實舉措,進一步支持推動國資央企持續推進落實好東北全面振興戰略,積極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強化戰略支撐作用;準確把握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和發展方向,為服務國家開放發展大局多作貢獻。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擘畫了新時代新征程東北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不僅為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國資央企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國資央企系統要深入學習領會,強化大局觀念,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梳理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支持指導中央企業深化與東北地區全方位合作,以更大力度投資東北、布局東北、建設東北、發展東北,為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作出更大貢獻。要支持推動中央企業結合東北地區資源稟賦,加強在東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積極與東北地區企業共建產業鏈供應鏈;不斷深化與東北地區企業的科技創新領域合作,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深入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深層次推進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大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發揮好國有企業在振興東北中的龍頭作用;擴大開放領域合作,深度參與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助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
近年來,各有關中央企業,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國資委及地方國企,在東北振興中布局結構調整、體制機制變革、專項改革行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過去3年,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取得積極成效:2022年,東北地區中央企業及子企業實現利潤3136.9億元,同比增長7.2%;三省一區省級監管企業實現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17.3%。近期,中央企業與東北三省一區舉行項目簽約儀式,簽約合作項目達到111個,總投資超5000億元。
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譚作鈞表示,國資委將以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等為著力點,不斷提高管理效率效能,打造核心競爭力,推動布局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中央企業,要推動央地協作走深走實,不僅是項目合作,還要開展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助力東北全面振興?!?/p>
另外,針對東北地區國有企業集中度不高、創新性不足等問題,國務院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積極推進戰略性重組整合,破解難題、共謀發展。比如,鞍鋼集團重組本鋼集團,提升鋼鐵產業集中度,粗鋼產能達到6300萬噸,居國內第二、世界第三,重組當年本鋼集團實現利潤總額70億元。通用技術集團重組沈陽機床集團,破解經營困境,2022年沈陽機床實現利潤總額3389萬元。招商局集團主導完成大連港、營口港、盤錦港、綏中港等港口整合工作,成立遼港集團,有效解決了港口同業競爭問題。
當下,中國鋼鐵行業發展正逐步進入深度調整期。長期以來,產業集中度低下,鐵礦石資源對外依賴度高是我國鋼鐵行業的痛點,面對嚴峻的行業形勢,鋼鐵企業應如何盤活生產力,加快轉型高質量發展?
“一季度利潤總額完成年預算階段性目標,鐵精礦、生鐵、粗鋼、鋼材產量均高于去年同期?!痹诎氨局亟M的第三個年頭,鞍鋼集團用首季度“開門紅”交出了一份國企“答卷”。
在遼寧,鐵礦石資源豐富的鞍本地區不僅孕育了“新中國工業搖籃”,更成為我國鋼鐵產業安全的“壓艙石”。然而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鋼鐵企業,鞍鋼、本鋼卻一直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
邁入發展新階段,深化供給側改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需求,正呼喚鋼鐵產業迎接新變革。
2021年,鞍本直擊行業痛點,正式掛牌重組。56天實現順暢對接,180天完成重組進程,一年時間全面完成590項整合融合任務,推遲了16年的鞍本重組跑出了“加速度”。
曾是省屬國企的本鋼,一度受困于機構臃腫、冗員多、效率低等“國企病”,資產負債率高達90%。重組后,本鋼打出“1+2+N”系統性改革政策組合拳,走上了“改革+市場”發展之路,重構了市場化管控和市場化運營“兩個體系”。
“一子落,滿盤活?!边@6個字可以形容鞍本重組給本鋼帶來的變革與重生。
百煉方成鋼,歷經破釜沉舟的改革,本鋼2022年實現“彎道超車”,跑出了“加速度”:全年完成利潤總額10.2億元,銷售利潤率跑贏行業;實現凈利潤4.89億元,完成了考核奮斗目標。
對鞍鋼來說,“強強聯合”也為其發揮央企優勢,實現“雙核”戰略注入了“強心劑”。鞍本重組后,鞍鋼粗鋼年產能達到6300萬噸,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三。全國鋼鐵產業集中度達到42%,形成“南有寶武、北有鞍鋼”的鋼鐵產業新格局。
2022年,鞍鋼銷售利潤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龍頭作用日益凸顯。在鋼鐵強國的道路上,鞍鋼正向世界級企業進發,發揮中國鋼鐵應有的規模效應,奠定中國鋼鐵產業的話語權。
隨著三項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被盤活的不僅是企業資產,更有鋼鐵人的“精神氣”。
“我們基層職工最大的感受是一個‘變’字。”在本鋼板材改革重組中對機構崗位、職群隊伍、薪酬等方面的一系列優化,真正改到了工人的心坎里。
“公司推行了‘干到、算到、給到、得到’四‘到’機制,干得多就掙得多,一目了然,真正實現了公平公正,工人們都拍手叫好。”
打破“鐵飯碗”、“大鍋飯”,深挖內在潛力,全員競爭上崗讓工人們從“圍著班組長轉”變成了“圍著活轉”,從“看著干”轉變成“主動干”,一線職工有了干事創業更大的平臺,原生動力進一步激活。
“以前下班了,操作工就直接回家了;現在操作工下班后能夠主動留下來和技術人員共同分析當班發生的質量問題,想辦法、定措施。”。
在“比武”競聘中,鞍鋼“聚焦‘85后’、關注‘90后’”,加大對年輕干部的選拔和使用力度,為傳統行業注入年輕血液。在冷軋總廠,管理崗位中,上崗“80后”11人,占比36.67%;主任師級上崗“80后”23人,占比45.10%。
三項制度改革也打破了操作崗、技術崗之間的壁壘。“今年作業區操作崗上有51人報考了技術職稱考試,報考率達到50%。”
改革紅利的持續釋放,讓重組后的鞍本在創新求變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
在本鋼礦業南芬露天礦,智慧開采正在成為老牌礦山的“新課題”。
“礦山推進了GPS卡調系統升級、GIS系統建設和牙輪鉆機自動布孔改造等工程。目前正在研發大汽車無人駕駛、鉤機遠程操控等項目?!痹趧撔聞撔е校V山科研呈現出大繁榮新趨勢。
作為亞洲最大的單體鐵礦,南芬露天礦現保有儲量約10億噸,是本鋼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2022年,礦山產量指標、技經指標、經營指標、設備效率均創歷史最佳;2023年一季度,完成采總2621萬噸,提產幅度達8%,突破奮斗標高。
在本鋼板材第三冷軋廠,世界最先進的冷軋生產線正在隆隆運作,工人們則在集控室對生產情況進行監控。據介紹,這條生產線能夠提供國內最寬幅、最高強度汽車用冷軋板和最高強度汽車用熱鍍鋅板。
“以前每個機架都需要一個工人全手工操作,現在都是模型控制的,”今年10月,一冷也將完成智能化改造,各個機組都實現集中在3個操作臺6個操作位。
從“數量為王”到“以質取勝”,如今的冷軋總廠明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達到105%-125%,冷軋抗氧化免涂層熱壓成型鋼新產品試制成功填補世界空白,并歷史上首次躋身國際一流汽車(奔馳)生產供貨商平臺。
2023年年初,在一汽紅旗產量快速提升階段,本鋼用15天的時間完成合同生產,保證了一汽紅旗的材料供應。作為長期合作伙伴,中國一汽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采購部對本鋼的新風貌同樣印象深刻。
隨著新能源車的發展和普及,以及一汽“All in”新能源戰略的推廣,本鋼和一汽將在高強鋼、新材料、熱成型材料輕量化等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形成更加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總之,鞍本重組成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經典案例,不僅重塑了中國鋼鐵行業產業格局,而且涉及央企重組地方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東北振興等重大改革實踐,探索出了一條我國特大型國有鋼鐵企業重組改革的新路徑,從任何角度看都具有典范意義。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和國企改革發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國資委關于開展振興東北央地百對企業協作行動的工作部署,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所屬黑龍江公司與結對企業黑龍江省新產業投資集團龍江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積極搭建產業鏈合作平臺、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平臺、企業管理協同提升平臺、人才培養和交流研討平臺,推進資源共享、產業互融,在能源開發、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中國華能把抓好百對協作作為檢驗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試金石”,納入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對照國資委央地合作“八個一”重點任務,建立起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
落實領導責任。建立集團公司抓統籌協調、黑龍江公司抓具體落實的工作體系,成立由分公司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班子同志擔任成員的協作行動領導小組,以及由班子副職牽頭,規劃、法務等主要業務部門參與,多名業務骨干組成的專項工作組,確保各項協作措施落實落地。
建立督導機制。對照國資委要求建立《央地百對企業協作行動進展表》,要求黑龍江公司按月報送,在做好日常溝通的同時抓緊疫情緩解的時機進行實地調研,及時掌握工作進展,解決實際問題。
健全溝通機制。協作雙方每月召開協調會議,研究解決合作中的重大問題;建立項目推進臺賬,每周更新進展情況;采取電話聯系、云端連線等方式,不定期溝通分享合作信息。開展合作至今,雙方已召開協調會7次,研究議題12項,就生產經營、新能源開發、科技創新、資源合作及企業文化等進行深入交流。
為確保央地協作各項任務有依托、有抓手,中國華能與結對企業共同制定《振興東北央地百對企業協作行動實施工作方案》,緊緊圍繞“五個聚焦”,搭建四個平臺。
新能源產業鏈合作平臺。充分發揮中國華能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龍江清潔能源公司在資源、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緊跟黑龍江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積極開拓新能源市場,積極參與松遼新能源基地開發建設,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延伸產業鏈。
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平臺。積極協調華能清能院、西安熱工院等科研院所與龍江清潔能源公司對接,開展技術交流3次,積極推進新能源開發、儲能、制氫、新能源供熱等技術的實際應用,為產業找技術、為技術找市場,通過協作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企業管理協同提升平臺。秉承開放學習、相互借鑒的原則,雙方在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安全生產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分享經驗、互鑒互促,開展線上線下交流十余次,通過支部共建、競賽交流等方式深化交流互融,推進管理協同提升。
人才培養和交流研討平臺。雙方在新能源前期、基建、生產等領域定期開展業務交流,推進主要指標每月對標找差距、促提升活動;互派15人次參加各自舉辦的新能源培訓、競賽等活動,推進人才協同成長。
中國華能與龍江清潔能源公司圍繞華能“十四五”發展規劃和黑龍江省加快“六個強省”建設發展思路,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資源開發、資本合作、智慧場站、檢修運維、企業文化及管理等六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扎實成效。
能源開發協作取得明顯成效。在推進風電項目消納問題上加強合作,協力解決新建項目電網接入等難題。整合黑龍江公司火電資源優勢和龍江清潔能源公司風電資源優勢,在推進華能火電外送的同時幫助龍江清潔能源公司2021年實現風電電量交易2.1億千瓦時,2022年實現風電外送3500萬千瓦時。
科技創新協作取得明顯成效。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在風電項目建設中采用風機塔筒混塔技術,增強了風機的安全性、提高了風場的經濟性;解決變槳系統故障等設備缺陷20余項,設備可靠率提升1.3個百分點。針對螺栓斷裂、松動導致風機故障的現象合作開展研究,實施《風電場風機葉片多維感知探傷系統研究與應用》科技創新項目。針對新產業集團下屬生物質電廠存在的設備主要缺陷開展聯合攻關,解決了堵料、環保指標超標等問題。
人才隊伍協作取得明顯成效。雙方積極整合特色優勢,開展前期生產交流,培養復合型人才。龍江清潔能源公司發揮屬地優勢,幫助黑龍江公司深入了解當地產業政策、市場環境、人文環境。黑龍江公司發揮技術、管理優勢,幫助龍江清潔能源公司人員參加技術交流、勞動競賽,為項目開發、智慧運維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我們要把東北的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國資央企的戰略支撐作用,助力東北全面振興,為實現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