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檔案
本期國寶:里耶秦簡“九九乘法口訣表”
年 代:秦
尺 寸:長24.1厘米,寬4.8厘米
出 土 地:湖南省龍山縣里耶古城遺址一號井
現 藏 于:湖南里耶秦簡博物館
“里耶”在秦代指的是遷陵縣。里耶秦簡就是記錄這個縣城歷史的木簡,目前已經出土了3萬多枚,上面約有20 多萬字;木簡內容不僅有中央政令傳達、行政區劃調整、土地開墾等國家大事,還詳細地記錄了當時人們的書信往來、日常飲食、追討欠款等瑣事。里耶秦簡是一部關于秦人生活的百科全書,其重要性甚至可以比肩秦始皇陵兵馬俑。
現在,我們就拿出一片字跡比較清晰的木簡,來看看上面都寫了什么吧。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三六十八、三四十二、二七十四……是不是跟你背過的乘法口訣表一模一樣?它有2200 多年的歷史了,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

“凡千一百一十三字”,是說乘法表中所有乘積的和等于1113。“ 字”可能是當時的一種計算單位。


“遷陵以郵行洞庭”木簡,是中國最早的郵寄書信
研究人員曾在一枚木簡上發現了“快行”二字,說明秦代已經出現了類似現在的“快遞”。秦代的“快遞”路線四通八達,即使是偏僻的遷陵小城,人們也能及時收到官府下達的命令。一些木簡上詳細記錄了某段“快遞”路線的總里程、所經過的站點和幾日到達等信息,方便人們“查快遞”。

這塊木簡上,介紹了一位來自邯鄲韓審里的男子,他名叫吳騷,皮膚有些黃,臉是橢圓形的,身高一米七左右。有了這個“身份證”,吳騷就能避免被冒名頂替;遇到關口查驗時,檢查人員也有據可依。
這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兩餐。他們吃的比較單調,主要是粟、麥、稻、芋等糧食。遷陵縣比較貧窮,但官府會借種子給農民去耕種。當時的農民還會種植漆樹和橘樹這種可以拿來賣錢的作物。賣得的錢買什么吃呢?官府祭祀后剩下的酒和肉是可以買賣的,但是不便宜。
古人計算不能光靠乘法口訣表;數字太大時,掰手指也無能為力。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在普遍使用“算籌”這種工具了。一直到了明代,算籌才被算盤逐漸取代。祖沖之就是用算籌的這些小棍兒計算出圓周率的。

骨算籌(戰國),現藏于河北博物院

象牙算籌(春秋),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算籌的長度為13 ~14 厘米,直徑為0.2 ~0.3 厘米;大約270根算籌為一束,通常的計算用270根就足夠了。算籌表示數字的方式如左圖所示,分橫式和縱式兩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遇到零時,則空著不放。
運用算籌可以解決很多國家大事,如土地開墾、行軍打仗等。善于處理這些問題的人,常被我們稱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在發現里耶秦簡之前,我們就已經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竹簡。云夢睡虎地秦簡主要記述了秦代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和醫學著作等內容。研究人員還在竹簡中找到了牽牛(牛郎)娶織女的記載,這很可能是“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

古人在木簡或竹簡上寫下重要內容后,怎么保證“快遞”途中不被人拆開偷看呢?用封泥,其類似于后來用火漆封書信的操作。其中的一種做法是,用繩子捆扎好竹簡或木簡,在繩子的打結處粘上一塊泥巴,再在泥巴上加蓋印章。收件人“拆快遞”之前,只要看看這塊封泥是否完整,就能判斷它有沒有被拆開過。

封泥(唐代),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河間王璽封泥(西漢),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又稱封蠟,起源于歐洲,是用來封書信或瓶口的一種材料,主要用松脂、石蠟等加上顏料制成。


棒狀火漆,使用時直接加熱一端,讓蠟液滴在封口處;用小棍輕輕攪拌蠟液,趕出氣泡;在蠟液上蓋章,等待30 ~60 秒;完成。
顆粒狀火漆,需要放在特制的勺子中加熱熔化,注意不要讓勺子接觸火焰,否則黑色煙灰可能混進蠟液中;其他步驟與使用棒狀火漆的操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