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穎 劉穎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新概念、新范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一新命題、新戰略。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的新發展,表明了我們黨以創新技術,依托產業發展生產力的自主性和主動性達到了新高度。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和要素構成,明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功能環境和時代要求,是深刻回答新質生產力理論和實踐的首要任務。
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
縱觀生產力發展史,生產力水平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質態,科學技術是關鍵性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歷史向我們證明,關鍵性科技的重大變革是生產力質變的核心要素。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標志。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邏輯理路可知,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變革中占據首要地位、具有決定性作用,當關鍵性、基礎性的科學技術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然發生革命性變化,從而引發現有生產力的整體躍遷。客觀來看,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智能數據等以幾何級的增長,的確引航著生產力的快速變革。因而,以科技創新引領驅動是新質生產力區別于以往生產力的最核心標志。
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生產力主要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構成。新質生產力是對舊的生產力的超越,其構成要素必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更新,呈現出與舊質生產力不甚相同的表現形式和時代特性。
勞動力結構優化。在新質生產力系統中,以新的方式從事生產活動的社會主體占比增多。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簡單、重復、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部分腦力勞動被代替;另一方面,社會對知識生產、信息服務等需求增多,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質人才在勞動力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勞動力結構更加優化,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
勞動工具智能化。生產力的質變本質上也是工具革命。勞動工具既是人類勞動的結晶,也是人類自然力的延展物,在新質生產力系統中,勞動工具具有明顯的智能化趨向,并向更深度的智能化階段更新,呈現明顯的高科技、高知識的特點。尤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較之以往的勞動工具有根本性的、大幅度的跨越,深刻變革了人類的勞動方式。
勞動對象范圍擴大化。縱觀生產力發展史,勞動對象從單一的生存資料拓展到多維度、大體量、廣涉獵的生存與發展的多方面。而在新質生產力系統中,勞動對象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不僅包括有形的物質,還更多涉及無定形的對象,人類勞動變得更加具有廣延性和靈活性。
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系統特性
新質生產力是系統的、運動的,在運動中加快形成,在系統中彰顯本質,科技、教育、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系統中缺一不可又相互協調的要素。
把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特性。科技對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們探索科技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技術的動態創新不斷作用于人的現實勞動和勞動的組織管理,能逐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勞動力水平不斷攀升。
把握教育具有關鍵基礎的作用。教育能為推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離不開時代的坐標,在與時俱進中,注入新的時代因子,延展人的認識深度和廣度,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教育能幫助人的思維、觀念更新迭代,使得人們轉變生產方式、創新生產模式、革新生產技術,更好更快地促進高水平的生產力形成與發展。
把握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特性。人具有目的性、能動性。生產是人的主觀目的見之于客觀實在的實踐活動。作為生產力系統中的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躍的因素,人的進步與生產力發展具有突出一致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需要通過人、依靠人。人在教育中成長,在科技創新中進步,其動態發展必將引領生產力在運動中前進。
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
以黨的領導為根本。推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謀劃轉變為具體實踐,最首要最根本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跟進黨的部署,落實黨的決策。充分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群眾凝聚力、社會服務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新質生產力這一新概念新范疇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征更加具體。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還是要靠科技自立自強。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在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和優化科教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以政治生態為保障。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從總體上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社會基本矛盾,進一步革除那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對政治生態提出更高要求。必須狠抓政治生態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的根本法治建設、優化干部隊伍結構等,讓新質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在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中涌流。
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撐。加速聚集新興產業、加速培育未來產業、加速升級傳統產業,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有效銜接的產業發展格局,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夯實產業基礎、筑牢物質根基。必須發揮新興戰略性產業的主陣地作用,繼續瞄準人工智能、區塊鏈、集成電路等高精尖產業,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能級,建成產業集群;必須發揮未來產業的引領作用,加速培育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等前沿技術、領域,下好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引領未來新發展的先手棋;必須發揮傳統產業的壓艙石作用,在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讓科技基因更好融入其中,穩固經濟發展的“基本盤”。
以精神凝聚為動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面向未來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總能爬坡過坎、再攀高峰。必須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激發不畏艱險、艱苦奮斗、干事創業的原動力,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精神力量越發強勁,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新質生產力詮釋著新的內涵表達和新的要求指向,是理論與實踐的智慧結晶,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動向。必須涵養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不斷推動這一哲學思想轉化為偉大實踐。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