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愛群
編者按:近年來,遼寧省持續派出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團,對農戶開展精準的科技幫扶,聚焦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要送技術、送服務,有力促進了產業提質增效、農戶收入穩定增長,有力助推了全省鄉村振興發展。本刊特開辟“聚焦科技特派團”專欄,全面展現科技特派團的助農情懷、經驗做法和優秀成果。
199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劉威生來到位于營口市鲅魚圈區熊岳城的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報到。愛才的老所長張加延看他是一棵農業研究的“好苗子”,便將他安排在自己擔任帶頭人的李杏課題組親自培養。
之后,劉威生又先后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完博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多次出國進行訪問交流或合作研究。如今,他已成為遼寧省農業科學的學科帶頭人,同時兼任中國園藝學會李杏分會理事長、國際園藝學會杏工作組主席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杏國際合作網國家協調員。
30多年來,劉威生扎根小鎮,一路拼搏、一路逐夢,懷抱科技報國的初心和使命,夢想終在李杏枝頭綻放。
量的積累:打造種質資源圃
熊岳,渤海之濱的遼南小城,有一個國家李杏種質資源圃。這里保存著來自全世界的李、杏種質資源1600余份,是我國唯一保存李杏資源的專業圃,也是世界上保存李杏資源份數最多、多樣性最豐富的資源圃,為我國乃至世界李、杏基礎研究和品種創新提供了重要材料。
“我國的蘋果、葡萄、櫻桃、藍莓等,主要栽培品種大多是國外引進。李、杏原產于我國,是民族特色果樹,要想把資源優勢轉化成品種優勢,樹立種業創新自信,李杏基因庫建設是很有必要的。”劉威生說。
李和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化中形成了耐濕熱、耐寒旱且適合山區種植的特點,劉威生帶領科研團隊在基因資源的收集、保護、鑒定、評價研究的基礎上,選育出優新品種,并開展科技推廣助農工作。李杏系列新品種的獨特優勢,對北方地區乃至全國果業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偏遠地區林果業生態化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滿足市場多樣化消費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國家李杏種質資源圃負責人,劉威生深知種質資源的重要戰略意義,為打造國家級唯一的李杏種質資源圃,他的團隊資源收集的腳步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將一份又一份珍稀、瀕危樣本廣泛收集、安全保存下來,并在國際上首次系統開展了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評價、親緣演化關系分析、經濟性狀精準鑒定、功能基因發掘和分子標記開發,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其中30余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
質的飛躍:育種上的新突破
李、杏適合邊遠、山區、寒旱、貧瘠地區發展,與糧食作物生態位互補,可以避免耕地“非糧化”。劉威生說,我國李和杏栽種面積加起來有5000多萬畝,比柑橘和蘋果的面積還大,但多為地方品種,主要是沒有綜合性狀好的品種。“國內農家品種(第一代品種)好吃,但不耐貯,國外引進品種(第二代品種)耐貯但不好吃。”
2000年,劉威生成為遼寧省農科院果樹所李杏資源與育種課題組組長,在對第一代品種和第二代品種規律的梳理中,他產生了一個新的靈感:“中西合璧”,嘗試培育風味濃郁、耐貯高抗的第三代品種。經過20余年種質資源發掘利用,建立高效育種技術平臺,突破了果樹育種周期長、效率低的世界性難題,成功培育出適合我國不同生態地區栽培的新一代(第三代)李杏新品種,如“國富”“國之鮮”杏和“國美”“國馨”李等“國”字系列新品種。這些品種結合了鮮食品質好和商品性好的特點,綜合性狀顯著優于國外引進的改良品種。
果樹育種從組配雜交組合到育成一個新品種需要經歷漫長的階段,20余年里,劉威生帶領團隊共配制李、杏雜交組合152個,獲得雜交實生苗9440余株,從中選育出17個綜合性狀優良的新品種(系),其中9個已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初心不忘:技術推廣惠“三農”
我國李樹種植面積有2800萬畝,分布在全國各地;杏樹種植面積有2500萬畝,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雖然面積大、分布廣,但良種化、產業化程度低,商品產量少,缺少優質的當家品種。”劉威生介紹。
我省果樹種植面積達900余萬畝,但樹種間發展不平衡,蘋果、梨、葡萄約占70%;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南部和遼西走廊東南部的較好耕種地區,而遼西北地區則欠發展。
地處遼西北的北票市,平均年降水量100—200毫米,這里的800畝荒山禿嶺如今種植了劉威生團隊培育的“國之鮮”杏,“不毛之地”變身“杏林花海”,春天有杏花節,夏天有采摘節,“杏府生態莊園”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品牌。
“既好管理,又能賣出好價錢。”當地種植戶王國棟高興地說,“國之鮮”杏的收入是一般果樹的5—10倍。
葫蘆島興城市藥王鄉李子種植戶杜丙艷則把感激之情抒發于一紙信箋中:“4年間,家里的百畝山坡梯田,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果園,‘國峰17李不負眾望,經濟收益大幅提升。”
而今,李、杏產業已成為興城市特色農業產業。
“目前,我們的新品種及高效栽培技術僅在遼寧推廣應用面積就達50萬畝,同時在全國廣泛應用,近3年新增經濟效益69.86億元。”看到自己培育的李杏新品種遍及各地,看到農民們增收的笑臉,劉威生很欣慰。
“我們搞農業科研的人,跟土地打交道,就是要做實事;而要想做實事,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年近花甲的劉威生俯下身去做實驗,直起身來繪藍圖,數十年如一日地鉆研與付出,只因他的心中,裝著李杏果樹振興鄉村的致富夢,更裝著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