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2023年7月26日,“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迎來了自己102歲的生日。這位中國科研史上的傳奇人物,是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總體方案的設計者和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也是我國空間返回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和空間事業的開創人之一。中國18種探空火箭中,有12種是王希季擔任型號負責人研制出來的。
格物致知志在工業報國
王希季1921年7月出生在昆明一個白族家庭。他從小聰慧過人,學習上又極度刻苦,不僅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還注重復習,堅持當天學的新知識當天消化,成績在班里始終名列前茅。初中畢業前,王希季因患病不得不休學半年,治療期間一直手不釋卷,堅持自學。家人勸他多休息,他說:“求學讀書沒有捷徑,我雖然有病在身不能到學校上課,但只要勤奮,功課一定不會落下。”王希季病好后正趕上昆明全市中學會考,他竟一舉摘得桂冠,令老師和同學們敬佩不已,“春城小狀元”的稱號不脛而走。
1938年,王希季上高中時,國家正處于動蕩之際。當時的教育部門為了抓緊培養人才,允許學習好、有能力的高中生不受年級限制提前報考大學。這一次,王希季又靠扎實的知識積累在報考的高一學生中脫穎而出,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錄取。“我是西南聯大招收的第一屆學生,學號開頭是L”,許多年后,這依然是王希季津津樂道的話題。
王希季讀大學期間,正是抗日戰爭如火如荼之際。“那個時候就是想工業報國。落后挨打,人家總說你工業不行,造不出炮,造不出艦。”心系國家命運的王希季大學畢業后毅然進入一家兵工廠工作。抗日戰爭結束后,才20歲出頭的他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1948年4月,懷揣著工業報國的理想,王希季前往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繼續學習深造,就讀動力與燃料專業。那些日子,他無心欣賞異國他鄉的美麗風光,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由于極度用功,他很快就拿到了碩士學位。原本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便已歸心似箭。當時美國政府為了勸阻中國留學生回國,提出了許多優厚條件。不少同學也勸王希季讀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勸他干脆就留在美國。王希季不為所動,毅然放棄了國外良好的學術環境,于1950年春和幾十名留學生一起踏上了從美國回國的郵輪,并在船上遇到了華羅庚教授。大家因為相同的報國志向很快就熟悉起來,暢談不已,所談話題大部分是圍繞著回國后如何用所學知識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情緒高昂時,他們在甲板上唱起了《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叩問蒼穹始于一紙調令
回國后,鑒于祖國建設急需棟梁之材,王希季便前往高校任教。由于知識淵博、視野開闊,他的授課水平很快受到廣泛認可,在教育界備受矚目,沒多久就被任命為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的副主任。1958年11月的一天,王希季剛上完課,突然接到通知,說上海市委有關領導要找他談話。他心里直納悶:“我一個高校教師,市委領導為什么要找我談話?”答案很快揭曉:鑒于他在美國所學的專業,組織上想要調他去上海機電設計院工作,并征求本人意見。這個設計院實際上是個專門負責研制運載火箭的保密單位。王希季深知,對于已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8年的自己來說,新工作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如果接受了,就意味著要面臨各種想象不到的困難和壓力,還將隱姓埋名。但他更清楚,將人造衛星送上天,對于我國來說何等重要。想到這些,王希季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隨著一紙調令從此踏上了叩問蒼穹的新征程。
雖然在美國攻讀的是動力和燃料專業,王希季卻并沒接觸過運載火箭方面的專業知識。當時西方國家又對我國實行全面技術封鎖,想要尋求外援根本不可能。面對這一嚴峻現實,王希季便向書本求教,千方百計查找、搜集相關資料,然后廢寢忘食地閱讀、消化,邊惡補理論邊搞研究。研究工作有大量數據需要計算,沒有電子計算機,王希季就和同事用手搖計算器甚至算盤來進行計算,24小時三班倒,一個月左右才算出一條彈道來。經過不懈努力,半年后他們就研制、總裝出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但是,因為一些部件受當年國家工業能力限制達不到技術要求,火箭不得不放棄發射。面對這巨大的打擊,作為項目負責人的王希季心中難受卻并未氣餒,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針對國情大膽修改了技術方案。1960年2月19日,首枚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制造的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邁出了征服太空至關重要的一步。
此后,王希季不斷攻堅克難,帶領課題組在10年時間里先后研制出許多不同類型的探空火箭,成為中國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提出了我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并最終成功將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空間國家;他帶領項目組將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送上了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航天界引起轟動;他提出在返回式衛星上采用新型國產彩色膠片,實施后首開我國衛星彩色拍照技術的先河;他緊跟時代腳步大力提倡衛星姿態控制系統實行數字化,目前這一做法已得到普遍應用;他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力主不追逐世界發展航天飛機的潮流,根據國情只搞載人飛船,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上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正確發展之路……
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王希季院士,用一生奉獻的經歷生動詮釋了老一輩航天人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攀登的科學品質。縱觀他的百年人生,可以看到他每個人生階段的選擇都是“無我”的,最先考慮的永遠都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如今,已經102歲高齡的王希季老驥伏櫪,仍在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與時俱進地關心著“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研究著“互聯網+航空”的新項目,矢志不渝地踐行著自己“愿做太空鋪路石”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