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舒蕾 謝秋慧
[摘 要]鄉村振興能夠為特色村寨建設提供政策指引,助推特色村寨的高質量發展。特色村寨的發展也能夠有效加快鄉村振興的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有效保護民族文化的途徑。針對仫佬族特色村寨當前基礎設施薄弱、民族符號內涵淡化、再生資金單一的問題,在特色村寨建設中應該增強基礎設施規劃、增強民族符號文化、多方資金投入發展、發揮仫佬族家族理事會的作用,開發仫佬族特色旅游,提升村寨服務能力,實現特色村寨在活態中的保護與傳承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活態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1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上都是在農村地區,建設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以有效促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還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蘊含著的民族建筑文化以及相伴而來的飲食文化、體育文化等,可以讓人們體會到民族地區人民的精神世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得到重視,部分民族地區得到了有效規劃與發展,避免大量傳統建筑被破壞,民族地區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與發掘。全國各地的民族村寨也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更是迎來了發展機遇。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一個仫佬族自治縣,該縣仫佬族人口超過全國仫佬族人口的一半。羅城仫佬族歷史文化悠久濃厚,據銀氏族譜記載,仫佬族銀姓的起源有二,其中在羅城的銀姓仫佬族人的祖先姓金,南宋時交趾縣知縣金穆軻,因元人發動戰爭,遷徙進羅城,為了避禍,就在金邊增艮為銀,即為銀姓,金穆軻為銀姓始祖。族譜中還記載,銀姓祖孫到廣西羅城定業已有近600年歷史,入鄉隨俗,與當地仫佬族人通婚、睦鄰,風俗習慣均從仫佬族,說仫佬語,使用漢文。有學者指出,今天仫佬族的形成標志可追溯到乾隆年間出現的“姆佬”。1在歷史長河中,仫佬族人民所創造的仫佬族刺繡、仫佬族古歌、仫佬族舞草龍、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仫佬族婚俗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仫佬族依飯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仫佬族特色村寨也是國家級項目,該縣目前有三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這些優秀的仫佬族特色文化是仫佬族人民長期生產生活的結晶。
隨著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建設繼續推進,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的研究主要是在生態景觀與建筑、旅游開發這兩個方面。第一,在生態景觀與建筑方面,于瑞強、謝艷娟認為特色村寨生態景觀是一個活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村寨景觀生態環境發展成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可以保持特色村寨宜居空間的可持續發展。2于瑞強還認為仫佬族特色村寨應該加強景觀研究,完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機制以及增添仫佬族生態環境測評研究3,認為仫佬族可以重構鄉土文化,重視仫佬族傳統民居建筑符號文化,以此達到鄉村建設的目的。4孫藝勻認為仫佬族特色村寨的空間特征蘊含著空間生態智慧,體現著仫佬族人民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生態智慧5,認為應保護聚落生態景觀,傳承仫佬族特色村寨聚落景觀的仫佬特色,實現仫佬族特色村寨的保護性發展。6羅起聯認為仫佬族傳統建筑風格與風水觀、科學觀、宗教觀、審美觀相關,是仫佬族鮮明的少數民族建筑文化。7第二,在旅游開發方面,盧純認為村落文化應該在旅游開發中調適好各方面利益,加強村寨的保護,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保護和傳承優秀的仫佬族村落傳統文化。1徐少葵、方世巧、甘永萍認為可持續旅游可以有效解決貧困進行仫佬族特色村寨的旅游開發,可以解決當地居民脫貧致富并且有效保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2
這兩方面的研究注意到了仫佬族的民族特色與旅游經濟,但是并沒有看到鄉村振興能夠助推特色村寨發展的關系,也沒有看到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建設中包含著仫佬族文化的精髓、鄉村振興與文化振興的關系,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發展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討仫佬族特色村寨目前存在的發展困境,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能夠在鄉村振興中促進特色村寨的活態發展。
一、田野點概況
仫佬族歷史上是一個農耕民族,居住在河流附近,其村寨屬于臨河村寨,村寨選址符合背陰向陽的規律,總體沿著山的走向建設,村寨面向農田與河流,山、村寨、農田、河流,這幾個要素呈現村寨由高到低的整體走向。村里的民居基本屬于磚木結構,小路是由石板統一堆砌而成,能夠起到防滑和有效排水的作用,石板一般采自當地石山。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目前為止有三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別是東門鎮石圍屯、小長安鎮大勒洞屯、四把鎮銅匠屯。石圍屯和銅匠屯主要是以旅游導向型發展的特色村寨,大勒洞屯是以政府導向型發展的特色村寨。
(一)東門鎮中石村石圍屯概況
石圍屯位于羅城東門鎮西北部,距縣城約4千米,占地面積30畝,村域面積為0.16平方千米。人口大約600人,約150戶。目前尚存30多座古民居。石圍屯內設露天籃球場、娛樂廣場,迎客樓、長廊、籬笆以及1個側門、1個公共水池、1個博物館,還有2座古民居示范建筑。村寨路邊有一塊永安橋碑,過河的地方有個新建的足球場。村寨在2013年被評為古民居,自此該村寨開始由政府出資統一規劃建設建筑樣式和道路,建筑統一灰白為基調,人字形的屋頂,屋頂上有銅錢樣式的建筑裝飾,墻面上有人物、動植物的圖案。政府目前把該屯建設成一個旅游景點,除了居住體驗、生活體驗、節日體驗,還有石圍屯仫佬族博物館的參觀體驗。該屯還有一個常駐旅游公司在旅游旺季通過宣傳招攬游客,主要是以組團的形式來石圍屯旅游,并且該公司對口扶持村里的貧困戶,游客來時,讓村民做后勤以及衛生管理,支付相應工資,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二)小長安鎮龍騰村大勒洞屯概況
大勒洞屯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小長安鎮西部,屬于龍騰村下的一個自然屯,距離羅城縣城和小長安鎮各10千米。全屯水田占241畝,旱地占286畝,耕地面積共527畝,現大約431人,115戶,均為仫佬族,且均為吳姓。大勒洞屯有300多年歷史,目前尚存80多座錯落有致的仫佬族古民居,是目前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保存較為完好、舊民房最多的仫佬族古民居群。村寨風格古樸、古建筑集中連片、傳統特色突出。進屯首先看到的是《于成龍》電視劇拍攝取景的仫佬族古民居。這古民居包括“羅城”城門、客棧、住宿、酒肆、衙門等古老建筑,目前是一個不收費的原生態的仫佬族特色樣式建筑群。大路左邊依次設有1個公用水池、1個露天球場、大勒洞文化服務中心、大勒洞仫佬族古民居生態博物館。老民居是統一的仫佬族傳統樣式的磚石結構,先用石頭壘起幾十厘米的高度才用泥磚與木頭砌墻與主體。巷子統一都是石子或者石板路,現已基本上不住人,只是作為柴房或者家禽養殖所。
(三)四把鎮銅匠屯概況
銅匠屯位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距離東門鎮大概10千米,距離四把鎮約3千米。銅匠屯主要有仫佬族、漢族、壯族等民族,全村仫佬族人口占80%左右。現在有160多戶,780多人,外出務工200多人。古民居約20座,主要坐落在村里,鑲嵌在現代建筑之中,呈現出星星點點的特點。耕地面積700多畝,水田380畝,旱地330畝。村里有2個游泳池,1個污水池,1個公用水池,6座古民居祠堂建筑,主要是香火堂,有1個燈光球場,1個停車場,還有一個收費的游泳池以及獵人CS體驗場。該屯日常主要以游泳池的收入為主,有游泳培訓班。屯里在打造該屯特色村寨的同時還把屯里傳統的手工藝術品如刺繡、草編、竹編、蠟染等串聯起來,形成一大產業亮點。
二、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的現狀及發展困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石圍屯、大勒洞屯、銅匠屯都已建成水泥路,出入比以前方便,不再是泥濘的泥路,再加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村與村之間、村與外界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的村民受到城市的影響,仫佬族傳統建筑越來越少,加上目前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出現了村寨活力喪失的現象,一些現代建筑與村里原有生態景觀不協調,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少數民族文化整體性發展。
(一)基礎設施薄弱
“高質量的服務水平能優化游客體驗感,提升民族村寨旅游體驗感,促進旅游業發展。一是完善村寨基礎設施。包括村寨城鄉道路建設、衛生情況、垃圾治理、生態公廁改造,改善村寨環境。二是建立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三是健全民族村寨旅游服務體系。”1石圍屯、大勒洞屯和銅匠屯已被評為特色村寨,對外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大勒洞屯和銅匠屯地處偏遠地區,所通道路遠離主干道,道路質量較差,自然環境條件限制影響較大,投資當地的特色產業成本較高,收益低。大部分游客都是當地人或者一次性外地游客,依靠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大。當地政府建設村寨的基礎設施,比如村里的水池、文化廣場、仫佬族特色民居樣式房,但是沒有建設專門的停車場,外地游客只能把車停在文化廣場上,影響村容整體美觀。旅游專業人士缺乏,接待游客的大部分是當地村民,沒有經過培訓,工作人員的素質偏低等,導致整體綜合效益差。
石圍屯的大量建筑是由政府統一規劃重建的現代樣式民居,只有少量的仫佬族特色民居還保留在當地,但都沒有專門的維護。目前村寨通過旅游增加收入,但鄉村建設不系統,沒有形成系統化、規模化的旅游體系,只有在特殊的節日,當地駐村的旅游公司通過宣傳才帶來客戶,在文化游戲體驗上,只有搶粽粑、兩人三足等互動游戲,其他旅游文化資源在其他屯,由于距離較遠,要去下一個旅游景點就需要較長時間的路程,有些路段甚至還在建設中,交通成為影響羅城村寨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要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是首要前提。
(二)民族符號內涵淡化
民族符號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理解仫佬族的民族符號,就能夠了解仫佬族民族文化的內生動力。依飯節是仫佬族最具特色的節日,是仫佬族人民祈福祈愿的節日,一般三年或者四年舉行一次,據了解也有十年、三十年的依飯節,主要地點是在宗祠和文化廣場。人們通過安壇、請圣、點牲、勸圣、唱神、合兵、送圣等環節2,希望能夠讓神靈和人民有一種精神上的平衡,具有娛樂性和精神寄托性。據調研得知,在石圍屯,銀氏家族本身已沒有能做依飯節的師公,請的師公都是來自其他姓氏,目前銀氏家族能夠請到的師公也就兩組。依飯節通過服飾、供品、舞蹈以及音樂體現仫佬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祝愿,是具有觀賞性的民俗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參與主體由仫佬族人民變成專家學者、游客,仫佬族人民只能成為配角,當地人想通過依飯節表達對依飯姑爺的敬畏都難以實現。
仫佬族特色村寨離不開當地人居住的民居,在石圍屯以及銅匠屯,仫佬族建筑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并且在這四分之一中,還有已經不具備居住條件的危房。石圍屯、銅匠屯的古民居分布格局與大勒洞的不一樣,大勒洞的古民居都是統一在進村的右邊,現代建筑統一在左邊,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建筑風格,現代與古樸的碰撞。石圍屯和銅匠屯的古民居則散落在現代建筑中,呈現零零星星的特點。仫佬族建筑為磚木結構,講究審美觀、房屋的坐向、內部格局以及符合居住人的生活習慣等,具有獨特的文化系統。而新建的民居是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房,注重簡便、實惠,在仫佬族自然環境下顯得格外不協調。而這些變化會使得仫佬族特色村寨的民族符號淡化而與其他民族雷同,吸引力減弱。
(三)再生資金途徑單一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1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地理位置特殊,依山、河而居,適合種植農作物,仫佬族人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農作物以及外出務工。仫佬族文化產業開發單一,以發展觀光旅游產業和生產農產品為主,加上位置偏遠,導致投資成本高。村民手上可支配的資金有限,對于本民族所擁有的特色文化資源沒有太大能力去開發。盡管有旅游產業,但也僅是旅游旺季有較多的旅游團來觀光,大部分時間處于淡季,收入不高,可投入特色村寨的資金較少,導致沒有形成完整且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鏈,游客對于仫佬族特色村寨沒有鮮明的記憶點。而僅靠政府部門資金維持的效果甚微。再生資金途徑單一導致古民居在自然生存的條件下,因資金不足無人修繕,大部分的功能喪失,已不具備居住條件,最多只能作為柴房和養殖所,更多的是慢慢腐朽,淪為危房。資金短缺是導致政府部門發展特色村寨的計劃沒能實現的原因,政府目前對于特色村寨建設處于有心無力的狀態,引入充足再生資金是目前急迫的問題。
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仫佬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對策
(一)制定規劃,增強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仫佬族特色村寨所處位置偏遠,硬件設施較差,在鄉村振興中促進特色村寨的發展,要在村寨的基礎設施上加強建設。政府除了打造民族特色,還應該有基礎設施的支持,完善道路、村寨指示牌、停車場、垃圾桶以及垃圾處理站建設,改善村落整體風貌,根據每個特色村寨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條件,定位清晰、找準路子、把握方向打造民族文化,要形成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特色村寨面貌,確保村寨內部的景觀有序、和諧、美觀和衛生。政府可以在宣傳、組織、政策制定上提供強大的支持,可以把羅城博物館、于成龍紀念館、石圍屯民族博物館以及大勒洞屯古民居、紅豆相思林、棉花天坑等各個景點形成整體觀光旅游項目,在體驗旅游活動的同時,開發仫佬族特色服飾、刺繡、當地葡萄酒、米酒、糍粑、臘肉等一系列特色旅游產品,打造好仫佬族特色村寨的品牌,實現看得到仫佬族風光景色、穿得到仫佬族特色服裝、吃得到仫佬族特色美食、喝得到仫佬族自釀酒、體驗得到仫佬族日常生活、住得到仫佬族特色建筑,讓游客全身心地置身于當地文化生活之中。部分村民應該通過培訓,提高服務能力以及表演民族體育活動的能力,確保游客來當地旅游參觀時有舒適且難忘的體驗。
(二)加強民族符號內涵
仫佬族民族符號體現仫佬族文化,其中包含仫佬族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能夠在現實中起到凝聚人心、教化群眾等功能。在深入挖掘仫佬族特色村寨時,會發現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講究人與自然融合,并且呈現出背陰朝陽、臨近河流、面朝農田等特征,這與農耕文明有莫大關系。在民居的建造格局上,講究風水觀、宗教觀、科學觀、審美觀等,也注重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選址用材上,木石結構主要是為了防潮和防蟲鼠,并且取材于自然環境,建筑用材是用專門培育的建筑樹木,不隨意進山伐樹,這是因為仫佬族人民敬畏山神。在仫佬族依飯節中,應該加強仫佬族群眾的主體地位,確保參與活動的主體是仫佬族人民,游客作為次要人員參與其中,可以通過收取門票來增加依飯節活動的收入。依飯節的唱詞中除了體現尊老愛幼,還體現與他人要友好相處,起到教化仫佬族民眾的作用。要注重原生態的保護,不斷加強民族符號內涵,突出仫佬族特色文化,可把民族符號融合到民族產品中,比如民族服裝、民族歌舞、民族飲食,也可以拍攝仫佬族依飯節的各種民俗活動,加上當地特色景點和服飾的宣傳等,吸引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促進旅游消費,籌集資金用于加強民族符號內涵。
(三)以政府為主導,多方注入資金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1這幾年,隨著鄉村傳統文化的復興,政府越來越重視鄉村的發展,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是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縮影。為了鞏固發展其價值,可以建立仫佬族特色村寨基金會,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府組織策劃、人員培訓、制定規劃以及招商引資,仫佬族家族理事會參與并監督,仫佬族人民積極配合政府的組織策劃與人員培訓,提高自身的整體能力,吸引旅游公司積極參與,一起支持特色村寨的發展,加大對特色村寨的資金投入。把仫佬族文化打造成完整體系的文化產業,通過旅游公司的積極宣傳,配合政府策劃,打造出體現當地仫佬族特色的品牌。加強完善旅游產業鏈以及品牌的力度,可以采取政府、公司、村寨一起集資控股的方式共同開發當地的特色村寨旅游。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寨的建設開發管理,發展當地特色村寨的旅游產業,體現當地文化、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等,使其優秀文化資源得到優化利用,讓特色村寨的發展具有保護性以及長久性,更好地發掘性保護、保護性發掘。
(四)發揮仫佬族家族理事會的作用
“羅城仫佬族以‘冬為單位,是仫佬族傳統社會組織,仫佬語,直譯為漢語,即宗、宗族之意,流行于仫佬族吳姓、羅姓、銀姓聚居地區。源自各姓氏遷徙至新居住地之時。據各姓氏族譜記載,因遷徙時間不同,建立時間也不相同。設有冬頭,由族人選舉產生,由有威望的年長者擔任。主要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如節俗祭祀會款活動,制定冬碑條款,解決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及與冬外矛盾等,沒有報酬。一個村往往有兩三個冬聚居在一起,房屋都建筑在本冬的范圍內,以巷道為分界線,互不雜居。”1仫佬族家族理事會中一般有一個理事長、兩個副理事長、若干理事,皆由村上選舉投票產生。家族理事會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很重,具有召集仫佬族村民商討村里的清明祭祀,修建祠堂、宗廟,舉辦依飯節,編制族譜等權力,主要體現在紅白喜事以及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特色村寨也是在家族理事會的管理下的村寨,家族理事會的行為可以影響到特色村寨的文化環境。家族理事會要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除了召集村民商討村寨大事,編制族譜上的村規民約,還應該吸引外出打工創業的人群回流,挖掘當地人才,促進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的建設,讓當地村民了解到村寨的優勢、特點,加強村民的文化自覺。資金充足者可以修繕好當地的古民居,傳統手藝者可以組成一個手藝班,傳承自己的手藝,例如雕刻手藝、建筑手藝等。“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治理有效,其根本就是要整合鄉村社會中各類組織的力量,不斷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從而達到鄉村善治的目標。”2仫佬族家族理事會便是鄉村自組織的一種,通過聯合鄉村自組織,可以有效發揮團結村民、凝聚人心、互幫互助的作用。
結語
羅城仫佬族特色村寨是仫佬族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場所,具有典型的仫佬族文化特征。特色村寨不只是建筑結構,還應包括建筑上的文化符號,包括創造特色村寨的仫佬族人民以及仫佬族人民的日常活動。它主要反映仫佬族人民日常的生產生活,也反映仫佬族人民的文化信仰與精神世界。實地調研發現,鄉村振興與特色村寨建設兩者之間關系密切,從仫佬族特色村寨目前存在的發展困境及對策中分析出鄉村振興助推特色村寨發展,有助于民族文化振興。“民族文化保護是民族村寨保護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要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有效保護,維護文化的多樣性,使民族文化價值在新時期得以體現,促進民族村寨復興繁榮。”1通過鄉村振興政策的號召,在政府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業青年等人才回鄉就業創業,致力于深入挖掘仫佬族文化內涵。組織當地鄉賢和研究本民族的專家學者一起撰寫村志,籌建文化展示館,提高當地教育文化水平等,加強仫佬族村寨的文化向心力、凝聚力。加強對仫佬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活態發展,能夠促進更多的當地人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歷史,增加對本民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強對村寨的依賴感和歸屬感,拉動村寨旅游經濟,提高村寨服務水平,更好地促進特色村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