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古人的“書展”叫作“曬書會”或“曝書會”。顧名思義,“曬書”或“曝書”就是將書籍從屋子里搬出來曬一曬,這么做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即避免書籍受潮或者被蛀蟲損壞。
曬書的起源時間很早,可追溯至《穆天子傳》:“天子東游,次于雀梁,蠹書于羽林”,說的是周穆王東游,在羽林這個地方“蠹書”,即曬去書中的蠹蟲。
古代曝書的具體時間沒有嚴格規定,但顯然必須選擇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古人曝書常選擇在夏季舉行,這時日照充足,除濕殺蟲效果最佳。東漢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七月七日,暴經書及衣裳”,看來在漢代,農歷七月七日是一個曝書的好日子。
宋代崇文重教,出現了官府主辦的“館閣曝書會”。北宋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密閣、龍圖閣等閣,還有秘書省,掌圖書收藏與修史。
館閣藏書汗牛充棟,非一日可以曬完,往往要曬上幾個月。根據典籍記載,北宋秘書省收藏的書畫,“歲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罷”,要持續三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會舉行群臣聚會觀書論文聯詩的曝書會,極是風雅。
南宋繼續舉行館閣曝書會,據學者研究,北宋館閣曝書會與曝書活動同時進行,南宋館閣曝書會則是在曝書活動結束之后舉行,更應該說是“藏書展示會”。
《南宋館閣錄》記載:“紹興十四年(1145)五月七日,秘書郎張闡言:‘本省年例,入夏暴曬書籍,自五月一日為始,至七月一日止。從之。”這說明南宋是在五月至七月間曝書,持續時間是兩個月。
曝書會的舉辦日期,多選在七月七日。
《南宋館閣錄》記載了紹興二十九年(1159)曝書會的盛況,展品除了御書、圖畫、名賢墨跡外,還有古器、琴、硯等。此外,像“經史子集庫”“續搜訪庫”等平時不常對外開放的藏書庫也能進去一覽。
由于館閣曝書會級別高、層次高,展品都是內府收藏的珍品,能夠參會得見這些珍寶的亦非尋常人,應是館閣學士、直學士等,這些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所以,宋代的館閣曝書會云集了當時的文化精英,它的意義已遠超曬書防蠹,而是一場文化盛宴。
南宋之后的朝代也進行館閣曝書,但時間并不統一。清代,人們總結曝書經驗,認為夏季陽光強烈,書曝曬后,紙張容易碎裂,不耐久藏。而且夏季天氣變化無常,一旦暴風雨突襲,就有可能遭受巨大損失。因此,清代官方的曝書活動,一般定在三月、六月、九月,即分三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