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梁建英,1972年4月生,199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現任國家高速列車青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青島楷模等榮譽稱號。
作為中國高速列車整車研制、系統集成創新領域的技術帶頭人和領軍人物,梁建英近30年來堅守高鐵研發一線,帶領高鐵研發團隊,掌握高速動車組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制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從運營時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個速度等級的高速動車組和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助力中國高鐵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精彩蝶變,成為亮麗的“國家名片”,為建設科技強國、交通強國作出突出貢獻。
堅定科技報國創造震驚世界的“中國速度”
1995年,梁建英大學畢業后,成為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的一名鐵路列車設計師,開始了和中國鐵路事業的不解之緣。2004年,經過五次大提速的全國鐵路平均客運時速只有65.7公里,落后西方發達國家40年,為加快鐵路客運發展,國家發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開辟了中國高速鐵路的新紀元。彼時,由于我國高鐵領域技術積累并不成熟,中車四方公司從200公里動車組引進消化吸收開始,但外國合作方只說每個步驟怎么做,卻絕口不提背后的原理。這次經歷讓梁建英深刻感觸到,“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須讓自己成為巨人才行”“產品可以買來,技術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她堅定了“用自己的雙手去設計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高速列車”的信念。
2006年,34歲的梁建英擔任時速300公里高速動車組項目主任設計師,這是她第一次親手設計完全自主創新的高速列車。從時速200公里到300公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無數道需要跨越的高難度技術門檻。梁建英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領研發團隊廢寢忘食、“早八晚九”,從關鍵技術研究到方案設計,從仿真分析到試驗驗證,成功突破空氣動力學、系統集成、車體、轉向架等關鍵技術,2007年12月,國內首列時速300-350公里動車組成功問世,不僅大大提高我國高鐵的運行速度,更讓我國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自此,使命任務接踵而至,中國高鐵的速度與高度在梁建英手中不斷刷新。2010年,她主持研發的和諧號CRH380A動車組,在京滬高鐵先導段跑出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2016年,主持研發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以350公里時速運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2021年,帶領團隊研發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化身“地表最快飛行器”,成為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一列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列車從山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速度”不斷地誕生新紀錄、震驚著世界。
矢志創新為民讓人民實現更有尊嚴的出行
作為鐵路工人的女兒,梁建英年幼時住在距離火車站直線距離兩三百米之處,有著深深的火車情懷。但上大學后,面對綠皮火車給群眾帶來的擁擠不便、車速緩慢、吵鬧嘈雜等,她感覺到極大的反差,“為人民帶來安全、快速、舒適、便捷、智能、綠色的出行生活”成了她熱切的期盼。創造世界最高速的同時,梁建英朝著舒適的乘坐環境、群眾出行的“幸福感”不斷努力,車廂內噪聲、平穩度、座椅長度等每一個細節都注滿梁建英和團隊的心思。
復興號研制之前,和諧號CRH380A動車組車廂內的噪音指標已非常優異,比國外動車組都要低,但為了“在更舒適安靜的環境下完成旅程”,梁建英定下使復興號“噪聲再降低3分貝以上”的技術目標。在當時世界的技術條件下,車內噪音降低1分貝就是極大的難題。為此,她帶領團隊全面分析噪聲源頭,對車體結構、端部空調、轉向架輪對等進行新一輪降噪處理,僅對不同材料和結構的隔音試驗就做了3000多次,最終成功使車廂內噪音降低4-6分貝,以350公里時速運行時最小僅為65分貝,以300公里時速運行時為62-63分貝,超越國際鐵路聯盟規定的高速列車以300公里時速運行時的68分貝限值。為做出性能最佳車頭,她帶領團隊設計46個概念頭型,實施23個工業設計方案,遴選7個頭型進行海量仿真計算和試驗,當最終方案出爐時,車頭數據打印成A4紙足足堆了1米多高,“飛龍”車頭流暢的線條、生動的曲面、動感的色帶,將復興號雕刻為一張富有中國氣派、高顏值的“中國面孔”,創造了阻力降低、升力降低、氣動噪聲降低等超群的氣動性能,獲得中國專利獎最高獎——“中國外觀設計金獎”。復興號從樣車下線到最終定型,耗時整整一年半,線路試驗達2300多項,里程達到61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跑了15圈,最終實現整車阻力降低12%,平穩性指標達到優級,能耗降低17%,人均百公里耗電僅3.8度,成為中國“智”造的新標桿。硬幣、鋼筆隨復興號運行屹立不倒的視頻刷爆網絡,穩定舒適的旅程中,更多人感嘆“不愧是中國!”。
奮力攻堅克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不馳于空想、不懈于奮斗”是梁建英給青年人的忠告,也是她這三十年的真實描繪。高鐵裝備行業不僅有瑣碎繁重的“紙上工作”,更有條件艱苦的“線下試驗”,女性從業者極少,轉任國家高速列車青島技術中心主任之前,梁建英是高鐵裝備行業唯一的女性總工程師。“高速列車不僅是設計出來的,更是試驗出來的”,50多萬個零部件的高速動車組,從設計到運行是一項復雜工程,要經過幾千項試驗。她帶領團隊跑遍中國自然環境最嚴酷的地方,連續幾個月睡不上一個整覺是她的工作常態。在內蒙古伊圖里河試驗時,列車拋錨,室外溫度零下40攝氏度,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梁建英脫下羽絨服爬到車底觀察現場;湖南實驗期間,天氣悶熱潮濕,身上長滿濕疹,一天蝸在實驗室十幾個小時、趴在車底一待就是幾個小時;蘭新線高鐵列車運營測試期間,為監測風力狀態、脫軌系數等復雜數據,專挑最嚴峻的天氣,深入最危險的地段,在12級大風的凌晨做抗側風性能試驗,七點開工深夜返回。
擔任CRH380A高速動車組研發項目主任設計師之時,該動車組最高設計時速達380公里,是當時世界設計運行時速最高的動車組。這個速度等級,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為了摸透動車組在高速運行條件下的動態行為、性能和規律,梁建英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海量科學研究試驗。那時,她心里一直憋著一股勁:“廣袤的國土、巨大的客流量、復雜的地貌、國家的支持,旅客的期盼,你不做到世界最好,對不起這個國家和時代。”就這樣,她帶領團隊在京津、武廣、鄭西高速鐵路完成長達兩年的線路試驗,歷經450多項仿真計算,1050多項地面試驗,2800多項線路試驗,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一次線路試驗時,列車停在野外,梁建英跳下車檢查車輛狀態,由于連日勞累,她在彎下身體查看車輪時,腰部突然無法動彈。為了不耽擱進度,她堅持“必須看到試驗結果”,忍著疼痛等到第二天凌晨試驗結果出爐,與試驗人員溝通,提出試驗改進方案才休息治療。就是在這樣的堅持下,CRH380A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技術等級最高的動車組。
CRH380A的突破進展,招致了“技術剽竊”等質疑,美國戴維斯律師事務所對知識產權狀態進行評估,最終證實沒有侵權現象。對此,梁建英是這么說的,看似當時發展很快,其實是因為團隊犧牲了喝茶、聊天、娛樂,甚至睡覺的時間,付出了別人雙倍、甚至三倍的時間。正是這樣一個個“不眠之夜”,鑄就了中國的“高鐵長城”。
不懼挫折失敗始終戰斗在高速列車研發一線
安全是高速列車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保護措施尤其是被動安全防護技術是保護乘客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2011年開始,梁建英和團隊就把被動安全防護技術作為重點研究方向,然而,科研之路注定不能一帆風順。
在進行復興號第一次實車碰撞試驗時,梁建英團隊已進行了三年艱苦攻關和事無巨細的技術儲備,前后進行過上千次仿真計算,大家充滿信心,但試驗失敗了。車頭完好,后面的車廂部分脫軌,這個失敗幾乎令研發人員絕望。技術研發總工程師梁建英在電話中聽到這個消息,卻鼓勵研發人員,“技術創新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成功就有失敗,關鍵是要把數據拿回來,我們還可以重來,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下次成功的技術方案。”這個鼓舞令研發人員幾乎流淚。梁建英帶領團隊不斷觀看錄像、復盤討論、倒推分析,最終找到試驗成功的關鍵——列車車鉤的設計。經過不斷調試,高速列車實車碰撞試驗取得成功,被動安全技術順利應用到復興號上,碰撞試驗得來的寶貴數據成為國家標準的重要技術支撐,中國高速列車的被動安全防護技術實現新突破。截至2023年1月底,梁建英團隊研制的復興號動車組安全運行達5.4億公里,創造產值超過600億。
為了有效彌補高鐵與航空之間的速度空白,2016年,梁建英和團隊把奮斗目標瞄準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從項目啟動到成套系統裝備下線,歷時5年自主攻關,歷經1680余項仿真計算、4250余項地面臺架試驗和500余項線路試驗,經歷一次次失敗,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2021年7月20日,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成套工程化裝備,實現我國軌道交通領域重大創新突破。
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從2012年的0.9萬公里增長到4.2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交通強國”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這是屬于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新征程,梁建英是親歷者、實踐者,更是推動者。2022年2月,梁建英從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的崗位上離開,擔任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青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如今,梁建英帶領團隊正在攻關商業運營時速達400公里的高速列車核心技術,“未來,我們希望能為大家帶來更美好的出行生活,我想,這也一定能成為推動我們實現強國夢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