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洋
中原地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之一,一直以來致力于保護與傳承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中原非遺)。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數字孿生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以其強大的模擬和反饋能力廣泛應用于中原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本文以中原非遺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中原非遺文化的傳統傳承方式、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提出數字孿生技術在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策略,為中原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中原非遺文化的傳統傳承方式
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傳承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局限性,中原非遺文化的傳統傳承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師徒傳承。師徒傳承是非遺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通過師傅與徒弟之間的傳授和學習,將非遺技藝代代相傳。例如,濮陽非遺項目王氏刀書畫。二是家族傳承。家族傳承是指將非遺技藝以代代相傳的方式傳承,通常是在家族內部進行傳承,由家族長輩傳授給后代。例如,侯氏布藝。三是學校傳承。學校傳承是指將非遺技藝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進行傳承,通過學校的教育培養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例如,少林武術。四是社區傳承。社區傳承是指將非遺技藝納入社區文化活動中進行傳承,通過社區的文化活動和交流,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剪紙技藝。五是網絡傳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傳承成為非遺文化傳承的新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傳播非遺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例如,河南豫劇、太極拳等。
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困境
第一,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受到了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和全球化的沖擊。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非遺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同時,全球化的影響也導致了外來文化的涌入,給非遺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許多非遺文化的傳承環境受到破壞,傳承空間受到限制,中原非遺文化面臨著保護與傳承難題。
第二,中原非遺文化傳承人逐漸減少,傳統技藝面臨著斷代危險。中原非遺文化需要跨代傳承,由于非遺文化的特殊性,許多非遺文化傳承人年齡較大。傳統非遺文化傳承方式主要依靠師傅與徒弟之間的傳授和學習,由于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的興趣不高,導致年輕傳承人銜接不到位,使傳承面臨危機。
第三,中原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資源匱乏和經濟利益不足的問題。非遺文化的傳統方式、內容與現代社會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尋找新的保護與傳承模式。傳統非遺文化傳承方式主要依靠師傅與徒弟之間的口口相傳,傳承方式和傳承內容單一,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需求。
第四,中原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存在著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傳統的非遺文化傳承機制與現代生活方式脫軌。在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中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保持非遺文化原汁原味的同時,也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另外,傳承機制不完善,傳統非遺文化傳承方式不僅缺乏完善的傳承機制,還缺乏規范的傳承標準和評價體系,不利于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數字孿生技術在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
第一,數字孿生技術可以提高中原非遺文化的可視性和傳達效果。通過豐富多樣的數字化展示形式,觀眾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非遺項目的技藝過程和特點,并在虛擬空間中與非遺項目進行互動,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第二,數字孿生技術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和學習機會。觀眾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模擬非遺技藝的操作過程,增強學習效果與參與度,使中原非遺文化的傳統技藝和實踐場景再現,使觀眾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和學習非遺文化。另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和移動應用程序等方式,將中原非遺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中。
第三,數字孿生技術為中原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動力。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傳統技藝的傳承中。同時,可以對非遺項目進行全面的記錄和保存,確保非遺技藝的傳承效果。
數字孿生技術助力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路徑
利用模擬、仿真和虛擬現實技術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
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實現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將非遺文化的內容轉化為數字形式,便于保存和傳播。通過模擬、仿真和虛擬現實技術,受眾可以沉浸在一個完全虛擬的環境中,仿佛親臨非遺文化發祥地的現場。例如,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過程中,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模擬真實場景讓受眾親自體驗傳統技藝制作的過程,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可以幫助不能到現場的海內外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非遺文化,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情感共鳴。傳統的非遺技藝通常需要通過實物展示或現場演示來傳播,受時空限制較大。而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將非遺技藝的展示數字化,通過虛擬場景讓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到非遺技藝的精彩展示,大大提高了非遺技藝的傳播效果。同時,在虛擬現實平臺上,受眾可以與非遺文化傳承人進行視頻通話,了解傳統技藝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這種跨界、跨時空的互動交流可以促進各國、各地區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非遺文化的學習者也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進行互動,模擬實際操作,以提高其學習效果。
通過媒介融合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
利用媒介融合創新非遺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實現非遺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轉化。可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媒體平臺推出一些中原地區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非遺文化項目,助推中原非遺文化走出去,實現文化強省戰略。同時,要充分整合當下的媒介資源或跨媒介渠道,借助新型媒介平臺開展與非遺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以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擴大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力度。
通過加大教育力度來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
政府部門可加大對數字孿生技術在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支持力度,鼓勵并參與相應的科研項目和實踐活動。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人文素質及文化鑒賞水平。高校和研究機構可以開展更多的研究,探究數字孿生技術對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實際應用效果和潛力。同時,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可以開展相關的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學習培訓及推廣活動,提高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相關人員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能力和創新能力。
提升城市形象的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路徑
一方面,將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作為提升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中原城市群可充分借助廣播、電臺、網絡等各種媒介載體運用多種方式展示中原地區豐富多樣的非遺文化資源。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生態城市文化環境,保持中原城市群多樣的特性。此外,通過開展非遺文化體驗活動、構建城市公共非遺體驗場所等方式打造非遺城市標志,讓非遺文化成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性文化符號。
綜上所述,對數字孿生助力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路徑和思路。未來,可以從技術、內容、社會文化和體驗等多個角度出發,進一步研究數字孿生助力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相關選題。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更加科學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夠為其他相關領域的數字化應用提供借鑒,為中原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本文選自:“全球化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術賦權及海外傳播研究”(編號:2022BXW010)2022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 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