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旭

2022年8月28日,平陸運河建設動員大會在欽州市靈山縣舊州鎮馬道樞紐舉行,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劉寧宣布平陸運河建設正式開始,一場改寫廣西水運歷史乃至重塑整個中國西部運輸格局的“戰役”正式打響!
崇山峻嶺蓋不住向海破局的沖鋒口號,山遙路遠擋不住返鄉青年的建設熱忱,這一切只因百年運河夙愿終照進現實。正值平陸運河開工建設一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于平陸運河,借三個角度一窺“世紀工程”之貌。
破局向海的“世紀長河”
近年來,廣西牢牢把握歷史機遇,積極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加快推動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落地實施。其中,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條江海聯運戰略大通道的平陸運河無疑是最為牽動人心,影響最為深遠的“世紀工程”。
從服務廣西經濟發展格局的角度看,平陸運河既是“一帶一路”的有機銜接,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更是廣西向海圖強決心的見證。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廣西作為中國對外開放、走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和前沿,被賦予了“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重要歷史使命。
從“一帶一路”的規劃中不難看出,廣西的海陸位置十分優越,背靠大西南,面朝東南亞,是中國和東盟貿易的橋頭堡。肩負著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使命。
不過,細看廣西的水路交通運輸格局也可以很清楚地發現,盡管廣西內河條件優越,西江的支流四通八達,但是西江干流最終流向了廣東。這使得廣西盡管有著最優越的地理位置,是銜接“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和樞紐,但無論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還是中國大西南地區諸省的貨物運抵廣西后,若想走水路運輸還需繞行約560公里方可從廣州入海。同時,作為廣西進入廣東珠江的航道“咽喉”,梧州長洲水利樞紐隨著水路運輸需求的增長,2020~2021年,梧州長洲船閘年過貨量已連續兩年超過長江三峽船閘,導致通航壓力越來越大,船舶嚴重阻塞、船閘嚴重超負荷運轉等問題時有發生。
向東沿西江航道阻塞嚴重、航程遙遠,向南隔海相望,又需走鐵路運輸從廣西北部灣港出海。是“合縱”還是“連橫”、是“南下”還是“東進”?廣西不止一次在思考著這個問題。
這一切在2021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項目領導小組成立后答案已然清晰。平陸運河建成后,將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至此西南地區貨物經平陸運河出海,較經廣州出海可縮短入海航程560公里以上。對推動廣西及西南地區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將有力促進沿線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和運河經濟帶形成,助力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2023年8月,《瞭望》新聞周刊刊發《瞭望訪談 |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寧:在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文章中劉寧強調:“越是欠發達越要痛下決心,篤定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對于廣西而言,平陸運河就是打通廣西開放發展“任督二脈”的關鍵所在,就是廣西痛下決心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更是八桂兒女向海圖強決心的見證。
荒山變熱土的“致富之河”
歷史大勢浩蕩前行,站在國家的高度只覺工程浩大,親臨運河沿岸方察“世紀工程”帶來的時代變遷。從運河沿岸居民的角度,我們看到了一位位青年揮灑汗水磨礪著青春底色;一個個城鎮日漸繁華人氣興旺;一座座產業園區拔地而起,運河經濟帶加速形成。開工一周年,平陸運河蘊含的經濟效能已初步顯現。
青年樞紐是平陸運河馬道、企石、青年三大樞紐中最下游、離海最近的一個。在青年樞紐項目管理團隊中,60%以上是35歲以下青年,項目常駐施工人員724人,青年占據隊伍中的絕大多數。在這支“青年戰隊”中不乏與龐官春一樣回鄉就業的欽州本地青年,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建功平陸,青春筑夢運河”的理念,為“世紀工程”貢獻青年力量。
2023年8月10日,中交二航局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項目綠化班組長張美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家鄉搞這么大一個工程,好多人和我一樣都陸陸續續回到這邊工作、創業,以前趕集都沒有人逛街,現在趕集都開始堵車了,家鄉的人氣都旺起來了!”從2022年8月至今,張美所在項目在一年時間里,從一片荒山變成燈火通明的超級工地,帶動周邊村落近三百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此外,隨著工程的陸續推進,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開始回歸家鄉創業或投入運河建設。
自古以來,運河就是連接經濟的“大動脈”。正所謂“一河開發百業興”,當前,廣西正扎實推進運河經濟帶產業招商和重大項目建設,努力實現平陸運河建成、沿線產業經濟同步發展的目標。根據規劃,平陸運河經濟帶規劃核心區包括南寧、欽州、北海、防城港、貴港等5個設區市,規劃核心地區,生產總值達2.65萬億元人民幣。
通江達海,向海圖強,平陸運河對沿岸民眾而言,已成為了一條荒山變熱土的“致富之河”。
綠色環保的“生態之河”
見證了“世紀工程”的浩蕩,感受了運河兩岸的振興,我們將目光回歸運河本身,從運河項目建設的角度,去觀察、去審視平陸運河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工程。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兩個概念在各大媒體對平陸運河的報道中反復被提及。平陸運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劼耘介紹:“自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我們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河暢、水清、魚翔、岸綠、景美、低碳’為目標,力爭將平陸運河打造成為世界級高水平保護的生態運河、綠色運河。”
而打造世界級高水平保護的生態運河、綠色運河的關鍵就在于:讓“原住民”留下,繼續自由地生活在運河區域。
平陸運河欽州水域有鰻鱺生活于此,每年冬季和早春,鰻鱺都會在欽江河口區形成鰻苗汛,鰻苗溯河而上,到欽江索餌、肥育、生長,成熟后又進行降河生殖洄游。除鰻鱺外,欽江河段還有許多具有洄游習性的魚類,項目展開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許多魚類無法洄游。此外運河的建設還會使運河兩岸被航道切開,對陸生生物也會造成影響。
對此,以青年樞紐為例,項目組施工時在運河沿線專門設置了魚類增殖站、魚道、動物通道等,同時對于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古樹及紅樹林等具有生態價值的林木,還專門設置了圍欄保護起來,避免項目施工破壞當地生態。
為魚類建魚道,為動物架天橋,為植物筑圍欄;礦坑、開挖山體,生態問題即建即修,施工現場灑水車間隔噴灑阻斷粉塵揚塵,一個體量巨大的“世紀工程”就這樣在項目組的努力之下,實現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破局向海的“世紀長河”、荒山變熱土的“致富之河”、綠色環保的“生態之河”,每一個角度都能感受到平陸運河這個“世紀工程”給人們帶來的不同形象。相信未來,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干工程的平陸運河,將帶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推動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