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簡介
劉小兵
中共黨員。廣東省百千萬智能名師培養對象,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專委會理事,廣東省第一批中小學教師研訓專家,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研訓團隊成員,廣東省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廣東省首批信息技術省級骨干教師,江門市中小學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專家,江門市中小學教材選用委員會成員,江門市中小學教材評議專家,江門市教育學會教育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蓬江區中小學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工程專家,蓬江區教育學會常務理事,蓬江區優秀教師,蓬江區學科帶頭人,江門市科協第十一屆代表大會代表。長期扎根教學一線,教學成績突出,參加各類教學類比賽獲市級以上獎勵200多項,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比賽共獲得獎項近300項,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優秀指導老師榮譽稱號。曾受邀擔任廣東省教育技術課題評審專家、廣東省教師軟件大賽評比評審專家、江門市電腦制作及軟件大賽評審專家,多次擔任江門市、蓬江區課堂教學技能大賽評委。
談到教育科研,很多一線老師會覺得比較遙遠,但我實實在在地嘗到了教育科研帶來的甜頭——自工作以來,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活動,共計獲獎三百余項,帶領的工作室入室學員也迅速成長為區域的名師、學科帶頭人,所帶團隊被評為“廣東省青少年創新實踐示范團隊”,指導教師參加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也屢獲殊榮……
故事應該從我入校一年多后的一次公開課經歷談起。當時地方正在編寫江門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因為珠三角地區全部在使用本地化信息技術教材,只有江門比較滯后,于是我主動致電市教研室陳主任,反映情況,結果不謀而合,恰巧教研室也在著手組織教材編寫工作,通過全市征詢會后,我成為了小學組的編委。我經常在陳主任和電教站侯站的組織下,帶頭撰稿編寫教材。一次,兩位領導來電,稱有幾位國家頂尖的教育技術專家來江門,他們要聽一節信息技術課,于是就推薦了我。當時,我才工作一年多的時間,聽到這樣的安排,心里忐忑不安。盡管局領導一再強調按常態課去上就行,不用緊張,但校領導卻絲毫不放松,給了我很大壓力。經過兩天的準備,因為時間很緊,2002年3月的一天,在李藹康局長的陪同下,我走進課堂,課室里有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祝智庭教授及其助手顧小清博士,首都師范大學王陸教授,時任省教廳信息技術教研員詹斌老師,電教站侯站,教研室陳主任及全市所有編寫江門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人員,面對如此大的聽課陣容,我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容地完成任務。課后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評課,專家們非常包容,給予高度的評價。
就是這樣的一個機會,國家頂尖的教育技術專家把我帶進了教育科研團隊。2003年,我撰寫國家級課題《課堂中信息化教育實踐模式》的申報書正式通過審批,并立項。該課題的主持人就是祝智庭教授,祝教授給了我很多學習的機會,他當年的助手也是祝教授帶的博士生顧小清,請我做了這個課題的論壇版主,以便我時刻了解課題研究動態,并發布相關主題進行討論,在顧小清的幫助下,我進步很快。同時,為推進課題的順利開展,江門市教育局主動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中心聯合辦學開設研究生班,在這個研究生班的培訓中,我的教育技術、理論水平得到提升,對教育科研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學會用科學手段開展課題研究,學會了教育教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方法。
2003年底,我與學校的蔡曉儀老師共同完成一節英語整合課,這更是讓我把課題研究引向深入。這一節整合課最大的亮點是采用情境式教學模式,師生交互頻率高。我利用首都師范大學王陸教授為課題引進的“S——T”、弗蘭德等課堂評價體系,對這節課進行量化分析,并得出結論。緊接著對課程進行微調,并對這節課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我也以此分析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一篇投稿到國家級刊物,該刊物的主編多次來電,表示對這篇文章很感興趣,想深入了解我校的課題研究過程。由于課題的數據積累有效、成果顯著,2006年5月在北京結題時,面對十幾位專家評委,我答辯時應對自如,課題取得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學校獲評“優秀組織獎”,我也被授予“個人突出貢獻獎”。從“十五”課題中,我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完整的課題研究過程,使我受益良多。之后的各級各類比賽或評選活動中,取得的成績就可以驗證這一點。
自從教以來,我共獲獎近百項,論文發表及獲獎二十多篇,輔導學生獲省市級獎項近三十項。從國家級“十五”課題《課堂中信息化教育實踐模式》,到廣東省“十一五”課題《網絡學習社區資源的整合與優化研究》,再到廣東省“十二五”課題《信息技術促進校際協作和協同創新研究》……一路走來,我發現自己所有取得的成績,都要歸功于最初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的學習,正是有了這個學習的過程,讓我懂得積累、懂得分析、懂得用文字呈現成果。
治學之道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當今世界,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全球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教學要與時俱進。我們要把培養專注、追求極致、有創造力、有熾熱夢想的學生作為教學目標。教師的角色要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轉變;從知識的占有者向學習的引導者轉變;從教書匠向教程的開發者轉變。
我們的教育改革要提高教學效率、水平,就一定要融入現代科學技術,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就必須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有力量地促進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有力地推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更新,并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與教學模式。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