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北京市朝陽區常營大集異常火爆,生活商品琳瑯滿目,攢動人流中不乏年輕人。消費者除了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更能從大集中感受到濃郁的煙火氣。趕大集,留存在不少人的記憶深處。在電商購物發達的今天,這種傳統的商貿形式卻重新煥發生機,在多個城市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首先,消費活力無處不在。去年以來,網絡流傳一種說法:在北上廣,有一種時尚叫做趕集。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市集”關鍵詞,可以找到數百萬篇筆記。市集日益成為年輕人競相追逐的打卡地,充分說明消費活力不減。各具特色的主題市集吸引著不同興趣圈層的消費群體,成為都市一道亮麗風景線。以北京為例,從去年年底開始,北京郊區的大集受到年輕人追捧,比如通州的臺湖大集、昌平的沙河大集、順義的羅各莊大集,等等。
其次,消費場景得以延伸。由于市集的兼容并包,更多業態涵蓋其中,市民能獲得滿足感。市集的攤位不完全固定,會給消費者多一份新奇和期待。對于多數人來講,趕集不僅為了購物,更為體驗一種輕松的狀態,感受濃郁的生活氣息。特色市集已經從傳統的商貿場景升級為集餐飲、購物、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
接地氣才能聚人氣。相較于城市的大型商場,市集具有較為靈活和開放的特點,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據中國經濟網11.2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