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山區學校的學前班相當于幼兒園,同齡的孩子不多,于是3歲到5歲的孩子都湊一起。
有幾年,我兼學前班的課。和孩子接觸多了,就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充滿靈氣,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一個舊門把手、一片樹葉、一只瓢蟲、一張皺皺巴巴的彩色紙,就是他們的寶貝。他們整天都很快樂,看什么都新奇,都富有詩意。
孩子說真話,不怕被記恨。對于別人的檢舉告發,也不知道報復。明天依然牽手是好朋友。
詩人大多是沒有長大的兒童,保持童真,童心。但,詩人時常是被嘲笑的對象。所以詩人越來越少。在你該長大的時候,你還沒有長大,那你就會被認為是幼稚,可笑,無能和不成功。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許多事情反而容易。孩子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成人的心機、焦慮、自尋煩惱、矯揉造作和自戀。
那么我們這些平凡的、平庸的大人都是從哪里來的呢?那些智慧、獨特、爛漫、詩人般、靈透如麻雀的小人兒,什么時候變成目光呆滯、沒有激情與好奇心、沒有同情心、平淡無奇的大人的呢? (摘自《站在后臺看人生》 詹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