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希林,湖南長沙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26 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北伐時任葉挺部排長。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一師特務連連長,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
為鞏固新生的革命軍隊,毛澤東在三灣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將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和政治工作。全團七個連,譚希林擔任一營二連連長,緊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回憶這段歷史,譚希林夫人吳文彬說:
希林在革命實踐中認準了毛澤東,對毛主席忠誠不渝。一次,毛澤東在一個山村宣傳發動群眾,被一支地主武裝圍困。當時毛委員混在群眾中,雖沒有暴露身份,但處境很危險。希林聞訊后,不顧安危,立即率領二連前去解救,擊潰了地主武裝,為毛澤東解了圍,受到同志們贊許,許多戰友都叫他“救駕將軍”。
1927年8月29日,湘軍吳尚部兩個團由酃縣出動,向井岡山撲來。第二天,湘軍向黃洋界發起猛烈進攻。紅三十一團一營副營長譚希林果敢地靠前指揮,紅軍連續打退了敵人四次瘋狂進攻。
但敵人仍在伺機再次進攻。這時有人說:“要是有門炮就好了。”在場的賀子珍說:“茨坪軍械所有一門繳獲的迫擊炮。”說著,她從陣地上叫上哥哥賀敏學和譚希林,劉榮輝等,幾個人頂著烈日把150斤重的迫擊炮抬上黃洋界,并在軍械所倉庫找到僅有的三發炮彈。
這時敵人開始了新一輪進攻。譚希林指揮部隊將迫擊炮瞄準設在源頭村腰子坑的敵軍指揮所。第一炮打出去沒響;第二炮打出去,仍沒爆炸;最后一發炮彈,譚希林親自指揮裝填發射,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正好打進敵人指揮所,湘軍指揮官應聲倒地,敵軍一片混亂。這時,赤衛隊、兒童團在山上搖旗吶喊,加上炮彈爆炸,敵人誤認為朱、毛率領紅軍主力回到井岡山,命令部隊后撤。
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憑險擊潰兩個團敵人的進犯,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毛澤東聞訊黃洋界戰斗勝利的消息,十分高興,揮筆寫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壯麗詩句。(摘自《黨史縱橫》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