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心理學剛剛進入我們生活時,坊間流行一道測試題:吃葡萄時,先從最小的吃起,還是從最大的吃起?據說,這是用來測試人樂觀還是悲觀。
三十年后,這道題目有了變種:在淘寶搜索商品的時候,是依照高價到低價進行排序,還是依照低價到高價進行排序?
兩道題目,來自不同的時代,帶著各自時代的烙印。
吃葡萄測試,簡單明了,帶著初識心理學時的實用色彩;價格排序測試,把復雜的心理活動外化,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但兩個測試的核心部分是一樣的——你是否愿意見識好的生活,是否敢于肯定自己能夠接得住好的生活。這里面還藏著重要的提示:你做出的選擇,是不是在見識過更好的生活之后發生的。
人的選擇,不是天然成形的,必然要在經歷無數次學習、嘗試之后,才能真正成形。見識過好生活,必然不甘于埋頭在崩壞的生活里;知道有更好的選擇,自然不會追求次等的人生。一切退而求其次,往往發生在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次等生活的前提下。沒有退,沒有求,而是天然適應,因為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
丹麥電影《巴貝特之宴》講的就是這回事。
從巴黎歸隱的著名女廚師,為了讓村民從灰暗的生活中略微抬起點頭來,用中彩的錢,招待全村人享受了一場盛宴。
盡管盛宴過后,所有人必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承受空幻之感,但心頭的塵埃從此就剝落了一點兒,生活中從此多了一點兒念想。
即便經歷過更好的生活,也要經常重溫,就像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的:“人不但有向善、向愛、向生的本能,也是有向下、向死的本能的,兩種本能,時時在坐蹺蹺板。”在崩壞的生活里沉浸久了,若沒有及時回到好生活里,可能就順流直下了。
所以說,人是由人來滋養的,人的等級是由身邊的人映襯出來的,也是由身邊的人用愛作為支點撬起來的。好的人、好的愛,讓人溫潤圓滿,讓人尊貴,讓人平地生鮮。
我們經歷的生活,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世界上必定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愛的形態等待我們去找尋。
(摘自《時尚COSMO》 韓松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