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央決策層未經爭論就達成了一條共識:中國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利用外部資源加快自己的發展。進入1979年,“大引進”遭遇到資金瓶頸,不得不進行調整,但對外開放的步伐卻加快了。
向國外借錢并不容易
1978年,中國領導人初次與外界接觸,許多人對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條件太過樂觀;1979年初落實到具體談判上,發現向國外借錢并不如原來想象得那么容易。陳云批評說:“出國考察的回來吹風,上面也往下吹風,要引進多少億,要加快速度。”憑借在舊上海的經驗,陳云懷疑“借外國人那么多錢,究竟靠得住靠不住”。他說:“外國商人說借錢給你,有真有假,這件事也不要看得太簡單。”他的判斷是:“一下子借那么多,辦不到。”
此后,陳云在國務院財經委會議上反復講,對外債要分析。另一方面,鄧小平提出要善于利用外資。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同胡喬木、姚依林、鄧力群談話,再次敦促說:“利用外資要及早動手,不要再猶豫拖延了。”“應該主要用在打基礎上,如搞水電。”“拖下去,‘七五計劃、‘八五計劃時發揮不了作用。”
外商如何進入中國
在各種利用外資的方式中,外商直接投資更具開放性質,它遇到的觀念障礙也更大。觀念禁區的突破從引進汽車項目開始。1978年10月21日至28日,通用汽車公司代表團訪問中國。
該公司的董事長湯姆斯·墨菲向中方提出:“你們為什么只同我們談技術引進,而不談合資經營?”他補充道:“簡單地說,合資經營就是把我們的錢包放在一起,合資共同辦個企業,要賺一起賺,要賠一起賠。”聽了這番介紹,中方代表的反應是:雖然感到新鮮有趣,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中方談判代表李嵐清回憶說:當時對搞中外合資經營“一是不懂,二是不敢”。
李嵐清按照程序把墨菲的這個建議寫進了給國務院引進辦公室的簡報。沒有料到的是,這份簡報引起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11月初,國家計委副主任顧明請示轎車項目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資,鄧小平明確答復:“可以,不但轎車可以,重型汽車也可以嘛。”
率先進來投資的多是香港和海外華商。1979年10月4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正式成立,董事會由44人組成,榮毅仁為董事長兼總經理,雷任民為副董事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內地領導干部和原工商界人士外,中信公司董事會還吸收了港澳商界巨子馬萬祺、李嘉誠、霍英東等。中信公司成為中國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窗口。華人資本相繼進入中國并取得成功,在國際上引起了相當的注意。
經濟特區的決策與籌建
1978年3月,國家計委、外貿部工作組到寶安、珠海就建立出口生產基地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與兩地共同制定了生產和出口的年度計劃和三年計劃、五年規劃。5月6日,國家計委副主任段云率領的考察組經與廣東省委習仲勛、劉田夫等人共同商議,回京后向中央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的意見,獲得同意。
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珠海縣改為珠海市。此時的出發點是擴大出口、增加外匯,還沒有建特區的思想。不過,國務院在批復中有一句話:“吸收港澳同胞和華僑的資金,合建工廠、農場和其他事業,也可試辦。”
4月3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赴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他對華國鋒說:“我們省委討論過,這次來開會,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走一步,放手干。”他要求允許在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劃出一塊地方,仿效外國加工區的形式,單獨進行管理。在會上,福建省也提出在廈門建立出口加工區的要求。
當時,中央的精神是開放,但不知道究竟怎么開放,于是同意給予廣東、福建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讓兩省在對外開放方面先行一步。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兩份報告(即中發【1979】50號文件),明確提出創辦出口特區。
從1980年起,一批投資先行者開始進入特區。到1983年,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522個,協議外商投資金額29.1億美元,外商實際投入3.99億美元。其中深圳特區實績較大,累計實際吸收外資2.85億美元,批準各種外商投資企業420多家,不過大多是周轉快的小項目。(摘自《中共黨史研究》 蕭冬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