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KA大賣場客流量下滑嚴重,賬期長,風險大,而很多流量轉到了便利店、夫妻店等社區店,經銷商輻射的核心渠道也必將隨之發生變化。
傳統經銷商代理1—2個頭部品牌,推廣費用越來越高,毛利潤越來越低,而再增加品牌或者品類,就需要增加銷售團隊,費用要增加,利潤不增長,管理難度還要加大。上游受到廠家限制,下游沒有和客戶談判的砝碼,中間受到業務團隊的牽制,招不到優秀人才,服務很難提升。

隨著供應鏈革命拉開大幕,去中間化成為趨勢,經銷商代理頭部品牌獲取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對經銷商來說,最有規模最有體量的是社區零售小店,全國有超600萬家,這個巨量的蛋糕,是經銷商必須去搶的存量市場。
如何搶存量?做平臺經銷商,成為供應鏈上繞不過去的環節,才能做強做大。
我們來看兩個平臺經銷商的案例。
案例一:成都平臺經銷商A,年銷售額超14億元
2015年10月,成都平臺經銷商A上線;2016年,開始向平臺化發展;2018年,實現24小時運轉,當天24時前下單,次日下午6時前到貨;2022年9月,該平臺經銷商智慧零售服務系統上線;2023年,服務4萬多家終端門店,合作品牌達600多個,擁有1萬多個SKU(最小存貨單位),日接訂單數量超4000個,平均客單價1000元以上,年銷售額超14億元。
看到這一組數據,很多人會吃驚于這家商貿公司的發展速度。在經銷商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的這8年時間,平臺經銷商A是如何做到破14億元年銷售額的?
該經銷商創始人對平臺的定位做了非常準確的描述:平臺賣的是價值,帶給用戶的是一種可持續的價值,并且助力萬千品牌傳播,賦能百萬終端門店。
如今,該平臺經銷商年啟用資金3000多萬元,有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倉庫、40多臺配送車輛、將近100名業務人員,商品包括休閑食品、糧油、日化、百貨等全品類,配送半徑達150公里,所有產品最小單位起售,帶給客戶極致化的體驗,并全面實現訂單數字化、倉揀配數字化、運營管理數字化。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該平臺的資金周轉次數、車效、人效是傳統經銷商無法比擬的。過去8年,該經銷商實際上做的是供應鏈平臺生意,就是傳統經銷商生意加上供應鏈平臺生意,探索并搭建智慧零售系統,如同修建了一條品牌運營的高速公路。該經銷商判斷,未來經銷商的主流經營模式將是供應鏈平臺+零售的模式。
該經銷商做了19年的經銷商生意,對自己的定位是經銷商連續創業者,研究經銷商,做好經銷商,不斷迭代經銷商發展模式,在經銷商數字化、智能化上不斷創新。接下來,該經銷商將斥巨資打造核心技術,賦能更多的經銷商、零售終端。
案例二:內蒙古平臺經銷商B,年銷售額3億元
該經銷商為一位“80后”,2019年由傳統休閑食品經銷商轉型做供應鏈平臺經銷商,當年銷售額不到3000萬元,2020—2023年不到4年時間年銷售額增長到3億元,這樣的增長是傳統經銷商無法實現的。如今,該經銷商不但擁有8000多家終端客戶,還擁有1家3000平方米的折扣店、3家社區生鮮超市,生意都非常好。經銷商B這么快速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
1.大膽增加業務團隊。2019年,將不到10人的銷售團隊直接擴大到50人以上。該經銷商認為,只有銷售人員多,才能服務好客戶,拓展更多的終端客戶。要開疆擴土,就不能節省人員。如果不是這么多一線銷售人員,就不可能有現在的8000多家終端客戶,更不可能有快速增長的銷售額。
2.大膽采購產品。為了采購適合客戶需求的多品類、多品牌產品,該經銷商在采購部設立了5名采購經理,分別是糧油、調味品采購,休閑速食類采購,酒水飲料、奶制品采購,日用百貨類采購,生鮮凍品和其他品類采購。現在平臺長期活躍的品項達到8000個以上,每月迭代800個新產品,大大提升了終端客戶對新品的體驗感。
3.大膽做產品運營。平臺每天固定有10個單品秒殺活動、3個品牌滿減活動,有節日就促銷,每個月9日、19日、29日為固定促銷日。對終端客戶承諾全網最低價,如果發現其他平臺有更低價格,業務員有權給客戶發紅包補差價,提升了客戶對平臺的認可度。
4.大膽創新轉型,開生鮮超市、開折扣店。2020—2022年,該經銷商開了3家生鮮超市。生鮮超市實行合伙人制,店長、員工按照當地崗位標準發工資,同時店長、員工共同入股,超市是大家的,大家共同經營,所以生意非常好。2022年該經銷商又開了一家3000平方米的折扣倉,品類全,價格低,既批發又零售,輻射周邊100公里內的批發客戶和小超市,生意好的時候每天營業額達到20萬元。店內所有商品都明碼標示兩個價格,一個是會員零售價,一個是批發價,單品2箱以上就可享受批發價。現在很多當地消費者都是整箱購買單品,超市平均客單價達到86元以上。收銀人員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看到以上兩個案例,傳統經銷商向平臺經銷商轉型,是不是信心大增?
傳統經銷商向平臺經銷商轉型,并不是想轉就能轉型成功的,需要具備以下核心條件:
1.看老板有沒有二次創業的決心。因為向平臺商轉型,數字化是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老板必須躬身入局,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
2.投入的預算。轉型平臺商,需要軟件和硬件的更新,倉庫貨架也要重新調配,所以要提前做好投入預算。
3.品牌資源。品牌資源越多,轉型優勢就越大。如果本身只有100個SKU,轉型難免需要一個漫長沉淀的過程。
4.專業團隊。必須擁有專業的采購團隊、運營團隊。團隊可以是全新的團隊,但核心骨干要有足夠的忠誠度。團隊能力是轉型成功的人才保證。
5.引入一套優秀的管理工具。
6.倉庫面積要足夠大,要進行改造,要針對不同貯存要求的商品提供相應的條件。
7.要調研所在城市是否有平臺經銷商及同行競爭格局,未來的平臺經銷商,省會級城市可能容納3—5家,而三、四線城市,只能容納1—2家,所以搶占先機非常重要。
8.充足的資金實力。
部分經銷商老板也看到了平臺經銷商的前景,也想做做看,但筆者在這里提醒想做平臺經銷商的老板要注意以下幾點:
1.戰略定位要清晰。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做的話就可以放棄了,要搭建供應鏈平臺就注定不能試試看,要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比如三年后你希望達到什么樣的業績,你的利潤、你的團隊、你的市場地位是怎樣的;到達一定階段后,要不要繼續投入,投入預算是多少;等等。這實際上是要打造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而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修修補補。這個戰略定位要非常清晰。
2.平臺經銷商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但不能把使用數字化工具當作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工具只是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一些傳統的數字化軟件,比如財務軟件等,只能算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組成部分。從OMS訂單管理系統、WMS倉庫管理系統,到CRM銷售管理系統,再到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TMS運輸管理系統等整個體系,還有平臺商城等,這是一個矩陣、一個體系,不是一個個數字化的孤島。所以,用了部分數字化工具,不代表企業完成了數字化轉型。
3.認準方向,迅速進入。以前的市場節奏相對緩慢,而如今市場變化非常快,可能一兩年時間就會完全變個樣,如果自己探索方向,兩三年之后,發現當地已經出現頭部平臺,你再發力已經晚了,所以要認準方向,快速推進。
轉型平臺經銷商能夠讓經銷商生意變成經銷商事業。傳統經銷商是從小做到大,大而不強,強而不久。當參與到供應鏈環節成為平臺經銷商時,就能夠吸納海量的品牌,獲取海量的客戶,擁有非常穩固的基本盤,才可能實現大而強,強而久。
成為平臺之后,收入來源會更多,例如坑位費、廣告費、返利費等。這些收入將為平臺的持續運營提供有效支持。
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后,既能夠承接海量的產品,也能服務海量的用戶。數字化不僅僅是一個工具、一個程序,而應該是一種模式,一種思維上的顛覆。
成為平臺經銷商是時代發展趨勢,目前還是窗口期,要抓住機會,學習、復制,不走彎路、不踩坑,快速成為當地的強者。
(李鋒,快消品經銷商落地增長導師,五常市綠茯米業有限公司執行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