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憲輝(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隨著國內陸上油田開發的不斷深入,注水已成為補充地層能量、維持油田采收率的重要途徑。為滿足國家和地方安全環保的相關要求,采出水需經中央處理廠或聯合站的水區處理后,由柱塞泵直接回注至地層[1-3]。在處理和回注的過程中,不同層位、不同來源的采出水混合后,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成垢離子會超過其在水中的溶度積,從而引發腐蝕結垢。酒東油田、南堡油田、鎮原油田、渤海油田等地均發生過因結垢引起的管道泄露、水處理設備堵塞及地層傷害問題,因此對油田采出水的配伍性及結垢趨勢進行預測,進而對處理工藝實施優化顯得尤為重要[4-7]。
關于結垢趨勢預測,目前主流的方法有指數模型、數值預測模型和軟件模型三種[8-9],其中不同指數模型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計算結果上存在較大差異;數值預測模型需要在測試大量樣本的基礎上,考慮熱力學、結晶動力學和流體力學對結垢的影響,屬于黑箱模型,難以探究其結垢機理;軟件模型綜合了前兩種模型的優點,以美國OLI 公司Scale Chem 結垢預測軟件為代表[10],在油田現場得到廣泛應用。基于此,利用Scale Chem 結垢預測軟件對不同來源采出水中的成垢離子進行調和,定量測算水處理設備及注水井筒中的結垢類型和結垢量,通過室內實驗對阻垢劑、絮凝劑進行藥劑篩選,最后對現場處理工藝和加藥流程進行優化,以滿足回注水質要求。研究結果可為老油田改善注水工藝、提高水質達標率提供實際參考。
UV-3000 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ZR-45 型攪拌器;有機膦酸鹽類阻垢劑:氨基三亞甲基膦酸(ATMP)、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乙二胺四甲叉磷酸鈉(EDTMPS),均為分析純;聚合物類阻垢劑:聚天冬氨酸(PASP)、聚環氧琥珀酸(PESA)、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均聚物(TPA),均為分析純;聚合氯化鋁(PAC)、聚丙烯酰胺(PAM),均為分析純。
實驗水樣來自某油田不同來源的油井采出水和淺層地下水。
1)水樣分析。參照SY/T 5523—2016《油田水分析方法》對水樣中的離子濃度進行測定;參照SY/T 5329—2012《碎屑巖油藏注水水質指標及分析方法》對水樣中的油、懸浮物等參數進行測定。
2)結垢分析。根據水樣分析結果,利用Scale Chem 結垢預測軟件對不同來源采出水中的成垢離子進行調和,對結垢趨勢、結垢產物和結垢量進行預測。
3) 阻垢劑性能評價。參照SY/T 5673—2020《油田用防垢劑通用技術條件》 中的要求,采用EDTA 絡合滴定法確定水樣中成垢離子濃度:
式中:E為阻垢率,%;m1、m0分別為水樣加入阻垢劑、未加入阻垢劑時的結垢量,mg/L。
4)絮凝工藝評價。取50 mL 采出水置于100 mL燒杯中,加入適量NaOH 調節pH 值至7 左右,先后加入PAC、PAM,考察不同藥劑添加量、攪拌時間和加藥間隔對絮凝效果的影響。沉淀30 min 后,取上清液,以純水作為參比,通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透光率。
選擇某油田X1 區塊、X2 區塊的油井采出水及淺層地下水,水質分析結果見表1。不同區塊采出水的懸浮物及礦化度含量均較高,呈弱堿性,水型為CaCl2型,水中含有較多的成垢陽離子和陰離子,自身具有較大的結垢趨勢;淺層地下水中的各項離子含量相對較低,水型為NaHCO3型。如采出水不經處理直接回注,將在沿程水處理設備及管道中形成垢樣,造成注水壓力的升高和地層吸水能力的下降。

表1 采出水、淺層地下水水質分析結果Tab.1 Analysis results of water quality for produced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mg/L
利用Scale Chem 軟件中的“Brine”功能構建水樣信息,通過“Scaling”功能計算不同混合配比水樣的結垢量見圖1。在常溫常壓(20 ℃,101.325 kPa)下,采出水自身的結垢趨勢較強,X1 區塊以CaCO3垢為主,X2 區塊以BaSO4垢為主,隨著兩者混合比例的變化,結垢趨勢呈線性變化,這與表1 的水質分析結果相符。

圖1 不同混合配比水樣的結垢量Fig.1 Scaling amount of wate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mixing ratios
以X1 區塊和X2 區塊混合比例1∶1 為例,考察不同工況下注水井筒的結垢趨勢,從井口至井筒深處,地層溫度從25 ℃升至100 ℃,地層壓力從0.1 MPa升至18 MPa,注水井筒的結垢趨勢見圖2。隨著溫度增加,CaCO3和BaSO4的結垢量逐漸減小,一方面溫度升高會降低垢樣溶解度,促使更多的結晶析出;另一方面壓力升高會促使CO2溶解,使成垢反應向著反方向進行,抑制結晶析出。考慮到壓力在井筒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梯度更大,故壓力對結垢趨勢的影響更大。

圖2 注水井筒的結垢趨勢Fig.2 Scaling trend of water injection shaft
采出液在油區需通過三相分離器、電脫水器等設備,進行油、氣、水三相分離,這些設備為保證原油外輸質量,采取加熱脫水,故采出水進入水處理區時的溫度為35~45 ℃。不同溫度下水處理設備的結垢趨勢見圖3。結垢類型為CaCO3、BaSO4、SrCO3,其中溫度對BaSO4結垢量的影響最小,低溫時BaSO4和SrCO3的結垢量較大;隨著溫度升高,CaCO3的結垢量快速上升至672 mg/L,說明了一旦滿足結垢所需的溫壓條件,結垢量會大幅上升,SrCO3在超過40 ℃時幾乎無沉淀產生。

圖3 不同溫度下水處理設備的結垢趨勢Fig.3 Scaling trends of water treatment equip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綜上,采出水的結垢趨勢除與水質本身有關,還與溫度、壓力等因素相關,降低結垢量應綜合考慮現場工況的實際條件進行調整。
以X1 區塊水樣為例,在70 ℃下考察有機膦酸鹽類阻垢劑和聚合物類阻垢劑的單劑阻垢效果,不同阻垢劑的阻垢效果見圖4。阻垢率隨阻垢劑濃度的增加而增加,ATMP、PASP 和TPA 的阻垢效果較好,在質量濃度為40 mg/L 時,阻垢率均超過了60%;EDTA、EDTMPS、PESA 的阻垢效果較差,阻垢率始終未超過40%。

圖4 不同阻垢劑的阻垢效果Fig.4 Scale inhibi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inhibitors
為充分發揮單劑之間的耦合協同作用,在總質量濃度40 mg/L 的條件下,考察單劑效果較好的ATMP、PASP 和TPA 兩兩復配后的阻垢效果,見圖5。其中,PASP 與TPA 復配的阻垢效果較差,與單劑的效果基本相同,燒杯中肉眼可見大顆粒的沉淀物質,說明復配效果不好。ATMP 與TPA 在2∶1 時的復配效果最佳,阻垢率達到95.4%,燒杯中只有少量的白色絮狀物漂浮在水樣上,杯底無沉淀,說明復配效果較好,兩種阻垢劑的阻垢機理有所差別,阻垢機理以晶體變形和分散作用為主[11]。

圖5 不同復配阻垢劑的阻垢效果Fig.5 Scale inhibi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compound scale inhibitors
由表1 可知,除成垢離子外,水樣中懸浮物含量也較大,如不進行絮凝處理,會造成后續過濾器堵塞,降低反沖洗周期。利用響應曲面實驗方法中的Box-Behnken 模型考察PAC 濃度、PAM 濃度、攪拌時間和加藥間隔對絮凝效果的影響,不同絮凝條件對上清液透光率的影響見圖6。在攪拌時間和加藥間隔固定的條件下,PAC 和PAM 濃度較小時,水樣的透光率較低;在PAC 為90 mg/L、PAM 為1 mg/L時,絮凝劑與采出水充分接觸,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吸附橋架作用,此時的透光率最高為92.5%。在以上條件下,當攪拌時間為6 min、加藥間隔為30 s時,采出水中的懸浮物分散成細小絮體,膠體穩定性增強,上清液逐漸透亮;其余工況受流體和藥劑湍流擴散、沉降波動的影響,透光率均較差。

圖6 不同絮凝條件對上清液透光率的影響Fig.6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on light transmittance of supernatant
目前,該區塊聯合站采用沉降、過濾、回注的三段式水處理工藝,但回注水質目前只能滿足SY/T 5329—2016 中第五級的要求,與地層吸水指數不符,梳理其工藝流程存在如下問題:在絮凝過程中只加入單一的無機絮凝劑,存在吸附能力有限、投藥量較大的問題;絮凝罐前后未設置緩沖調節罐,采出水在加入絮凝劑后未進行充分攪拌和沉降,導致進入過濾器的懸浮物含量較大;過濾器之前的儲罐未設置污泥處理工藝,當采出水流速較快時,罐底污泥會隨流體進入其余設備和管線,污染濾料;阻垢劑在注水罐之后、注水泵之前添加,對于前端水處理設備的防垢效果較差;除氧劑在過濾器之前添加,處理后的采出水在注水罐中沉降,仍然存在曝氧的可能性。
針對上述問題,在阻垢劑篩選和絮凝工藝評價的基礎上,對原工藝進行優化,優化后的采出水處理工藝流程見圖7。X1 區塊和X2 區塊的采出水混合,經水源熱泵換熱降溫至20~25 ℃后,進入除油罐去除含水油,同時加入緩蝕劑和阻垢劑;隨后采出水進入緩沖調節罐,如遇水量不足時,補充少量的淺層地下水,待調節罐水位達到預先設定時向緩沖罐排水,利用排水的湍流作用加入絮凝劑,加藥方式根據之前的實驗結果設置;待絮凝罐水位達到預先設定值,靜置30 min;隨后排水至緩沖調節罐再二次靜置30 min,此時大部分懸浮物已聚并沉降至罐底;最后,通過低壓泵將采出水送至二級過濾器完成精細過濾,處理后的水樣儲存在注水罐中,根據地質要求分層、分壓注水。此外,除油罐、緩沖調節罐和絮凝罐底部均設有排泥管,污泥被排放至污泥反應池,靜置后上清液返回至除油罐前端繼續處理。

圖7 優化后的采出水處理工藝流程Fig.7 Process of produced water treatment after optimization
對比優化前后的水質處理效果見表2。優化前,只有油含量和細菌含量滿足標準要求,懸浮物的含量較大,同時Ca2+、Mg2+、Ba2+等成垢離子的濃度較大,存在較大的結垢趨勢;優化后,各項指標均滿足SY/T 5329—2016 中關于二級水質指標的要求,成垢離子含量大幅降低,凈化后的采出水水質與淺層地下水的水質相似,結垢的可能性有所降低。

表2 優化前后的水質處理效果Tab.2 Water quality treatment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1)不同區塊采出水的結垢趨勢有所不同,其中X1 區塊以CaCO3垢為主,X2 區塊以BaSO4垢為主;混合水樣結垢量隨注水井筒深度的增加而減少,在近井口地帶的結垢量最大;混合水樣在水處理設備中的結垢類型為CaCO3、BaSO4、SrCO3,在溫度超過40 ℃時,CaCO3的結垢量快速上升至672 mg/L。
2)通過室內實驗對阻垢劑配方及絮凝工藝進行了優化,在復配阻垢劑ATMP∶TPA=2∶1,總濃度40 mg/L,阻垢效果最好;在PAC 為90 mg/L、PAM 為1 mg/L、攪拌時間6 min、加藥間隔30 s時,絮凝效果最好。
3)依據室內實驗對現場的采出水處理工藝進行調整, 優化后水質得到較大改善, 滿足SY/T 5329—2016 中關于二級回注水質指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