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筱 編輯:紫陌

張小嫻說:“我們無法選擇歲月,卻有權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人的一生中總有那么幾次改變人生的契機,好的婚姻便是其中之一。那些越過越好的婚姻,都做到了說話有溫度,遇事有態度,相處有尺度。婚姻有“度”,感情才會張弛有度,日子才會過得舒坦自然。
最近,網上一對老夫妻的日常,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他們就是凱凱奶奶和老伴,二老的生活日常讓人心生羨慕,因為相伴多年,他們從未吵過架。
夫妻倆的生活日常,詮釋了一個道理:只要用對了方法,再瑣碎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和和美美。
奶奶總是夸贊爺爺手巧:“你看你韭菜割得有多好,整整齊齊。”看到下鍋的面皮子,奶奶也會說:“不長不短,真好。”爺爺從山里摘回來的野菜,奶奶笑著稱:“嫩嫩的,青青的。”
奶奶總能在細微的小事里找到美好,爺爺聽著老伴的巧言巧語,心里別提有多樂呵了。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樸實的話語,真誠的贊美,濃縮著輕言慢語的愛意,讓彼此的內心填滿充實的舒適感。
武俠小說大家梁羽生而立之年才遇到發妻林萃如,兩人一輩子恩愛有加,沒有拌過一句嘴,紅過一次臉。婚后,梁羽生繼續他婚前的承諾,寫稿養家。不久之后,他們的孩子出生。林萃如干脆辭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小家庭。
梁羽生感念妻子的付出,對她說:“我掙得不多,不夠你買心儀的衣飾呢。”然而深愛著他的妻子卻回應道:“你就是我最好的衣飾啊!”
婚姻生活,離不開彼此相伴,溫言暖語,總能讓人身心愉悅。說話有溫度,婚姻生活才有了熱情。無處不在的余溫,可以幫助我們化解漫長歲月里的孤寂,消解日夜操勞的疲憊,讓彼此的感情越來越甜蜜。
80年代后,信奉印度教的新中產階級也成為素食市場的主力。一方面,這些新中產階級受惠于經濟增長、工商業與城鎮化,贊成并支持發展主義;另一方面,新中產階級在道德上又是相對保守的,由于食素與社會地位高低的關聯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新中產階級往往會維護和堅持食素以彰顯自身的社會地位。
稻盛和夫說過:“一個好的伴侶,真的可以減輕一半的人間疾苦。”而那些遇事翻臉,相互指責的伴侶,關系再親密也會變得岌岌可危。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妻子第一次坐飛機,興沖沖地整理好行李。可在過機場安檢時才得知,隨身攜帶的化妝品超過了有關規定,需要進行托運。本是一件小事,可氣急敗壞的丈夫,大庭廣眾之下斥責妻子,害他耽誤了行程。
妻子露出窘迫又委屈的神情,忍不住和丈夫吵了起來。夫妻間的爭執,不僅影響了安檢的工作,也讓出行的心情打了折扣。
夫妻相處,有好態度,才有和諧的關系。一個人撐起一個家不容易,兩個人守望相助,則可以共渡難關,婚姻美滿。
紀錄片《人生果實》里,90歲的修一與87歲的英子相伴了65個年頭。結婚時,修一心中有一個游艇夢想,但是錢不夠,英子悄悄地典當了嫁妝和全部的衣服,為丈夫實現夢想。而中年以后的修一,僅僅因為聽妻子說過一次她的田園夢,就選擇放棄建筑師的工作,陪著妻子來到鄉下,親手搭建房屋,種植果園,這一住就是40年。英子眼神不好,年長的修一親手做銘牌掛在果樹上面。
婚姻生活的開始,不在于物質條件有多么豐厚,而在于遇事從容不迫,想辦法解決問題,行動才是愛的真誠表現。
英子對丈夫的愛,也深入到日常生活里。盡管她聞到土豆的味道就會反胃,但是因為丈夫喜歡,她還是會照常為他煮上一鍋美味的土豆。丈夫喜歡本地菜,英子喜歡西餐,盡管兩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她卻能夠做到每日兩者兼顧。
修一常常對人說英子是他最棒的女朋友,而英子卻將愛化為實際行動,每逢發工資的日子,她總是輾轉很遠的路程購買新鮮的食材,為丈夫做最美味的食物。
婚姻生活,就是兩個人不斷地了解彼此,找到最適合的相處模式。相互尊重,只要有了為對方著想的態度,才可以擁有更加牢固的感情。
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
有網友在網上吐槽自己的婚姻走到了盡頭,結婚前愛人甜言蜜語,信誓旦旦承諾與自己共赴一生,可是結婚以后,反而想著如何分道揚鑣。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婚姻變成了困住兩個人的牢籠。
在綜藝節目《再見愛人3》里,夫妻團嘉賓王睡睡和張碩結婚3年都沒有領證。
原來在婚禮上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伴郎趁著夫妻倆忙碌的間隙去騷擾伴娘,事后鬧事的伴郎拒不認錯,得知消息的王睡睡氣憤不已,可張碩覺得妻子小題大做,這讓她感到很傷心。
丈夫不僅縱容對方逾越底線,無視對妻子及身邊人的傷害,也沒有顧慮到她的情緒,這才是夫妻倆的矛盾所在。
真正愛一個人,是要懂得維護親密關系。
婚姻難免遇到磕磕絆絆,但這并不意味著要絕對服從某個人,或者按一方的意愿隨意行事,而是多考慮對方的感受,把握好做事的尺度,做對方堅強的后盾。擁有分寸感的人,會顧及他人的感受,能夠做到處事得體,令雙方滿意。
愛人,既是親密的伴侶,又是相對獨立的個體。
好的伴侶,不是時刻想要把控對方,也不是疏遠彼此,而是懂得尊重對方,少指責,多傾聽。想要婚姻過得長久,就要把握好分寸感,給彼此之間留下點私人空間,適當的留白,會是雙方的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