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戈爾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神經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睡覺時打鼾、睡眠質量差和睡眠呼吸暫停,可能與中風的風險增加有關。研究人員表示,個人睡眠問題不僅可能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而且與沒有任何睡眠問題的人相比,有五種以上這些癥狀可能導致中風的風險增加5倍。
研究人員調查了近4500人,其中包括2200多名中風幸存者。他們與2200多名沒有中風的人進行了配對。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他們被問及其睡眠行為,包括睡眠時的小睡和呼吸問題。共有162名中風患者每晚睡眠不足5小時,而沒有中風的人中有43人。
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發生中風的可能性是平均睡眠7小時的人的三倍:睡眠時間長的人患中風的可能性是睡眠時間為7小時的人的兩倍,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中風的可能性比不午睡的人高88%。
研究人員還發現,睡眠中打鼾的人發生中風的可能性比不打鼾的人高91%,幾乎是不打鼾的人的3倍,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參與者發生中風的可能性是睡眠中沒有呼吸中斷的人的近3倍。
研究調整了影響中風風險的其他因素,包括吸煙、體育活動、抑郁和飲酒,但得到了相似的結果。不過,它不能證明因果關系,只能證明一種關聯。
研究人員指出,睡眠問題是預防中風的一個重點領域。有了該項研究結果,醫生可以更早地與有睡眠問題的人進行交談,而改善睡眠的干預措施也可能會降低中風的風險。這應該是未來研究的主題。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程煒研究員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教授、劍橋大學等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高可降低57%的抑郁癥患病風險:健康生活方式能夠通過影響人類大腦結構、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對預防抑郁癥起到正面作用。研究論文近期發表在《自然一心理健康》雜志上。
該研究通過應用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納入超過29萬人,其中13000人患有抑郁癥。團隊分析這29萬人超過13年的隨訪數據,制定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綜合評分標準。該評分標準包含7個生活方式因素:適量的飲酒、健康的飲食結構、定期的體育鍛煉、健康的睡眠時長、從不吸煙、低至中度的久坐行為、頻繁的社交聯系。分析發現,擁有健康的睡眠時長(每晚7~9個小時)的保護效應最強,可以將抑郁癥患病風險降低22%:頻繁的社交聯系可降低18%:不喝酒或適量飲酒可降低11%:健康飲食可降低6%:定期體育鍛煉可降低14%:從不吸煙可降低20%:低至中度的久坐行為可降低13%。
研究團隊根據健康生活方式的綜合評分標準劃分了3個生活方式類別,結果發現,與擁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擁有中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降低了41%,而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患抑郁癥的風險降低了57%。
研究團隊還探究了遺傳風險與生活方式的交互效應,結果發現,對具有高、中、低3種不同抑郁癥遺傳風險的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顯著降低患抑郁癥的風險,對預防抑郁癥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
研究團隊結合影像、生化等多方面數據對這一關聯背后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更大的蒼白球、丘腦、杏仁核和海馬體等腦區體積相關,這些腦區在認知控制和情緒調節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同時,健康生活方式與C反應蛋白(一種體內因應對壓力而產生的分子)、甘油三酯等免疫代謝指標顯著相關。
馮建峰表示,盡管人們可能很難做到各種生活方式都健康,但研究表明,哪怕是相對比較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夠對減少抑郁癥起到明顯的作用。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自然代謝》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鍛煉與減肥10%相結合,可以顯著改善肥胖和前驅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況。與單純減肥相比,定期鍛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了一倍以上。
研究人員對參與研究的16名肥胖志愿者進行了研究,這些人的身體質量指數在30(肥胖的臨界值)到49之間。他們還患有前驅糖尿病,有胰島素抵抗的醫學證據。其中8名志愿者被分到只節食的一組,他們的體重減輕了10%;另外8名志愿者也進行了節食,減掉了10%的體重,但每周增加幾天有監督的鍛煉計劃。
大多數研究的數據表明,運動對肥胖人群的體重影響很小,而這項研究詳細分析了僅通過飲食療法減肥的人和通過飲食療法加監督運動訓練減肥的人在體重減輕10%前后肌肉和體脂的代謝變化。結果表明,運動與減肥相結合的好處是相當大的。
研究人員表示,胰島素抵抗是導致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肥胖人群血脂異常的主要因素。這項研究證明,運動與減肥相結合可以顯著改善全身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治療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疾病。研究人員指出,運動與減肥相結合有可能會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前期發展為2型糖尿病,同時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曹淑芬/編譯)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發表在近期《阿爾茨海默癥雜志》(網絡版)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老年人經常服用安眠藥可能會增加罹患癡呆癥的風險。
研究人員對3000名年齡為70至79歲且未患有癡呆癥的受試者進行了跟蹤研究,受試者中60%為白人,40%為黑人。研究開始時間為1997年。在每5年的時間里,所有受試者都被詢問3次服用安眠藥的頻率,從不、很少(每月1次或更少)、有時(每月2~4次)、經常(每月5~15次)、幾乎總是(每月16~30次)。安眠藥包括非處方藥和處方藥。常見的非處方藥包括抗組胺藥、褪黑素和纈草;處方藥包括抗抑郁藥、抗精神病藥、苯二氮蕈類藥和稱為Z-的藥物,如安必恩(唑吡坦)。在受試者中,約7.7%的白人受試者表示“經?!被颉皫缀蹩偸恰狈媚撤N類型的安眠藥:約2.7%的黑人受試者報告了類似的服用頻率。對受試者進行長達1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經?!被颉皫缀蹩偸恰狈冒裁咚幍睦夏耆耍漕净及V呆癥的概率比“從不”或“很少”服.用的人要高79%。服.用安眠藥與罹患老年癡呆癥之間存在正相關。
研究人員強調,該研究只是一項觀測性研究,并沒有證明兩者間存在因果關系。某些藥物可能增加癡呆癥風險,有些藥則不會。研究人員建議,任何人在服用安眠藥前都應當征詢醫生的建議,評估安眠藥與他們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楊光平/編譯)圖圈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在近期《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年輕人如出現以下四種癥狀,可以為結腸癌早期診斷提供幫助。這四種癥狀包括腹痛、直腸出血、腹瀉和缺鐵性貧血。
研究人員對5000名早發性結腸癌患者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結腸癌確診前3個月至兩年內出現一種或多種癥狀的,其罹患結腸癌的風險將明顯增加。研究人員稱,持續出現一種癥狀將使其患結腸癌的風險增加一倍:有兩種癥狀的人,其風險將增加三倍;有三種或以上癥狀的人,其風險將增加6.5倍。研究人員發現,當一位年輕人確診為結腸癌時,有些癥狀已經持續長達了兩年之久。這也是年輕的結腸癌患者被確診時,往往會比老年患者病情更嚴重的原因之一。
據美國癌癥協會公布的數據,近些年來,由于治療手段的提高和在老年人中開展了定期結腸癌篩查,結腸癌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相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被診斷為結腸癌晚期,其死亡率幾乎翻了一番。2021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將結腸癌篩查的建議年齡從50歲降到了45歲。研究發現,肥胖、久坐、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和含糖飲料可能是導致年輕人結腸癌高發的原因。
(楊光平/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