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和外物接觸后誘發的急慢性皮膚炎癥反應,主要表現為接觸部位的紅腫、滲出伴瘙癢,部分人可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此病不僅影響人們的顏值,且容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物質和藥品的豐富,接觸性皮炎發病率逐年升高。如何遠離接觸性皮炎是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就接觸性皮炎的常見特點及預防措施科普如下,供讀者參考。
1.皮損多樣化皮損常發生于身體暴露部位,按照病程的長短,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急性期表現為紅斑、水皰、滲出,伴有明顯瘙癢;亞急性期及慢性期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苔蘚樣變、干裂等,不同階段的皮損可同時存在。病情較重時身體的任何區域均可受累,甚至合并系統損傷。
2.致敏原多樣化致敏原可能來自個人護理產品、家庭用品、食物和職業環境等多個方面,如化妝品、香水、珠寶、海鮮、橡膠化學品、染料、金屬和藥品等。還有部分皮炎呈慢性病程,致敏原不明確,容易延誤診治,需要盡早就醫。即使致敏原明確,患者脫離致敏環境后,由于個體敏化及應激反應,皮損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3.常反復發作,需規范化治療接觸性皮炎的治療并不復雜,且療效較為確切,但該病常反復發作,因此需注意規范化治療及長期用藥的安全性。接觸性皮炎治療目的主要是抗炎、止癢,輕癥可以口服抗組胺藥物改善癥狀,重癥需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如懷疑與光毒性或光變應性過敏相關,在防曬的同時可口服羥氯喹等防光敏藥物。用藥前應向醫師充分了解用藥的必要性、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防范方法,克服“用藥恐懼”,規范用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及不良反應。
4.老年性接觸性皮炎發病率較高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預計到2050年,全球每6個人中將有1個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80歲以上的人口將增加兩倍。隨著自然年齡的增長,皮膚逐漸老化,表皮屏障功能隨之衰弱,同時免疫系統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降低。這些導致了老年人皮膚病較高的患病率,且其中超過30%為接觸性皮炎。
1.脫離致敏原應盡量避免與已知致敏原的直接接觸。如接觸立即脫離致敏原、致敏環境,轉移到附近的安全場所。對光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做好光防護工作也很必要,如使用遮陽傘、穿長袖衣褲,戴寬檐帽、太陽鏡等輔助防曬并合理選用防曬產品。
2.接觸致敏原需及時處理盡早且合理地處理皮膚的致敏原,是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措施。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大量清水沖洗10~30分鐘。文獻表明,用水沖洗是去除皮膚沾染腐蝕性化學品最廉價、有效的方法。另外,還可以通過化學洗消劑及物理洗消劑進行中和、氧化還原、吸附、溶析等消除致敏原。
3.維護皮膚屏障皮膚屏障的維護,不僅關系到疾病治療的有效性,同時影響預后。接觸性皮炎患者的皮膚對外環境的耐受性降低,應指導患者采用溫和的清潔方式。建議僅用清水洗浴,或使用適合皮膚的醫用舒緩類清潔產品,以免進一步損傷皮膚屏障。清潔過程應注意水溫、清洗時間等,避免用力摩擦。清洗后建議及時外涂具有修復皮膚屏障作用的保濕劑,如游離脂肪酸、膽固醇、神經酰胺等組成的生理性脂質潤膚霜,用以修復皮膚屏障功能,改善損傷。皮膚的修護通常需要花費幾周甚至更長的時間。
1.職業性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如從事印刷、美發、化工等經常與化學物質直接接觸的職業,應做好安全防護的預防措施。包括穿戴口罩、手套和防護服等。
2.醫源性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某些藥物和醫療器械,如氯己定、新霉素、外用中藥制劑、醫用膠帶、黏合劑等均可能導致接觸性皮炎。在醫療活動中,應注意對患者相關過敏史的詢問,必要時進行斑貼試驗,以預防醫源性過敏原。
3.常見的老年性接觸性皮炎①會陰部刺激性接觸性皮炎。老年肛周及生殖器部位皮膚萎縮變薄,且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的患病率較高,會陰部皮膚長期或反復接觸尿液或糞便而產生炎癥反應。因此,老年人便后應進行及時的清洗和會陰處皮膚護理,這可有效減少此類皮炎發生。②染發皮炎。老年人群因毛發灰白,染發現象非常普遍,容易出現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其臨床表現為皮膚潮紅、丘疹、瘙癢等。建議老年人減少或盡量避免染發,必需時可用舒適透氣的假發片等替代。
在接觸性皮炎的治療中,尚缺乏高質量的研究支持飲食規避。傳統發物牛、羊肉是否能加重接觸性皮炎,以及其影響是否具有時間和劑量關系,目前均尚不明確。部分接觸性皮炎(如鎳接觸性皮炎)與系統攝人致敏物質(如蝦類、貝殼類、豆類、巧克力等)有關,應指導患者注意限制飲食中致敏物質的含量,以減少全身性的反應。
接觸性皮炎患者應穿戴柔軟、刺激性小的衣物,以避免進一步加重皮損。應注意的是,某些織物成分或衣物的配飾可能含有致敏物質,應避免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