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翔,王中敏,柯 明,唐進華,周佳麗
(1.福建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53000;2.西安建筑科大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5)
我國的大中型老工業基地基本始建于 20 世紀 50、60 年代,后續使用過程中進行局部改擴建。工藝設備的集成化、大型化導致新建(構)筑物在原園區布局條件下凈距更小、整體更加狹擠。這為后續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和拆除造成了施工困難。
本文以建于某老鋼鐵基地燒結廠的,存在嚴重耐久性損傷的 100 m 混凝土煙囪的結構安全分析和拆除更新為例,通過對現場的檢測鑒定、有限元分析,及后期加固補強、拆除更新兩套方案的經濟性、可行性分析,并對狹小范圍高聳結構的拆除安全性技術方法進行探索。
某燒結廠 180 燒結機主抽煙囪建于 20 世紀 80年代末,為 130 m2燒結機改造工程配套主煙囪,如圖1 所示。煙囪高度為 100 m,頂口外徑 2.75 m,底部外徑 5.35 m,筒身本體分為鋼筋混凝土筒壁(厚度為 360~200 mm)、保溫隔熱層(厚度為 80 mm)、內襯(厚度為 240~120 mm)三層,總厚度為400~680 mm。其中筒壁混凝土強度為 C30;保溫層采用憎水珍珠巖制品,最高使用溫度 600 ℃;內襯采用普通粘土耐火磚,耐酸膠泥砌筑,最高使用溫度為1 400 ℃。

圖1 煙囪整體外觀
該燒結廠 180 燒結機主抽煙囪,建成并投入使用已三十余年,期間因煙囪筒壁出口處破損、滲液、出口內襯開裂等問題,進行過多次加固處理。2015 年曾進行內襯應急維修,2019 年煙囪標高 75.000~90.000 m 間的混凝土筒壁出現大面積保護層脫落,鋼筋銹蝕嚴重,裸露的混凝土表面酥松,截面損傷深度達 70 mm,已嚴重影響煙囪的正常承載安全,如圖2~3 所示。由于該煙囪周邊設備、建筑環繞、凈距較小(見圖4),給后期維修或拆除造成較大操作困難。

圖2 煙囪南側外壁損傷

圖3 煙囪北側外壁損傷

圖4 煙囪周邊環境
對標高 87.000 m 處保護層開裂區域的混凝土進行取樣,采用X衍射方法分析及化學分析方法對樣品的腐蝕產物進行化學分析,以確定外側開裂區域,是否有酸液滲入該區域,進而判斷混凝土開裂原因,化學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由測試數據可得,SO3的含量為 1.66 %,Cl的含量為 1.66 %,酸性物質含量較小,腐蝕情況相對較輕,因此認為:酸液穿過內襯和隔熱層,進入混凝土筒壁,對筒壁造成腐蝕的概率不大。
在煙囪正常使用過程中,通過紅外線測溫儀對煙囪外立面進行溫度測量,確定保溫層是否存在明顯的破損和老化現象。測試當天室外溫度為 24 ℃,煙囪表面最高溫度為 54 ℃(破損區域),最低溫度為 46.5 ℃(見圖5~6),數據顯示煙囪表面無明顯的高溫異常點,無明顯的溫差,說明憎水珍珠巖保溫層基本完好,未發生明顯的破損和老化現象。

圖5 煙囪上部測溫結果

圖6 對應可見光視角
為了解損傷狀態下的煙囪結構安全性,根據實際結構狀態、實際溫度作用,建立煙囪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筒壁受損情況下的結構安全性能。
煙囪總高度 100 m,每 10 m 一節,煙囪筒壁內側挑出牛腿支承內襯和隔熱層的重量,內襯及隔熱層的重量由下一節來承受。每節根部自重包括其上面所有分節的自重加上附加重量,統計詳如表2 所示。

表2 筒壁自重計算結果
計算煙囪最高受熱溫度和確定材料在溫度作用下的折減系數時,煙囪內部的煙氣溫度采用煙囪脫硫裝置正常使用狀態下的最高溫度,確定煙氣露點溫度和防腐措施時,采用煙氣溫度變化范圍的下限值。煙囪各構造層溫度示意如圖7 所示。

圖7 煙囪構造層溫度表示示意圖
在地震和風荷載分別作用下,煙囪可簡化為集中質量的多質點豎向振動體系,并采用分段變截面替代連續漸變截面;開裂、老化等因素都會對混凝土剛度造成影響,煙囪截面剛度取質心處截面剛度的 1.00 倍,即B=1.00 EI。
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不考慮扭轉耦聯作用。水平地震作用前 5 個振型自振周期分別為:T1=1.508 1s、T2=0.345 2s、T3=0.139 9s、T4=0.075 1s、T5=0.046 7s,各振型示意如圖8 所示。
在經過多種荷載作用組合,煙囪可滿足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驗算要求。
該煙囪承載能力仍可滿足要求,但筒壁表面 60 % 區域開裂,隨意掉落的混凝土塊易砸毀周邊設備,并給相鄰道路通過的車輛和行人帶來嚴重安全隱患。經評估修復成本已占重建費用的 50 %,同時考慮到該煙囪及周邊附屬設備因工藝落后,幾年內需進行更新,因此決定將煙囪提前停用、并及時拆除。該煙囪位于需保留建(構)筑群中心位置,距離最近的僅 5.0 m,且周邊燒結生產正常進行,因此煙囪的拆除受限較大。
查閱資料可知[1],目前針對煙囪的拆除方式可分為人工拆除、機械拆除、爆破拆除三種形式。
人工拆除是最普遍的施工方法,常用于低矮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拆除,也用于機械拆除和爆破拆除的預處理或輔助工作[2]。優點:對周圍環境影響小,可完成其他拆除方法無法完成的精細化拆除工作,缺點:工作環境復雜、拆除工期長、高空作業、安全管控難等。因此在現代施工建設條件和要求之下,單獨依靠人工拆除效果非常有限[3]。
隨著大型機械設備的普及,機械拆除的應用也日漸增多,優點:①施工工藝簡單、工期短、效率高;②可按設定開孔擴展,定向準確,可控性較好;③成本較底,且無須復雜審批手續[4]。缺點:①振動較大,可能危及相鄰建筑物;②粉塵較大;③拆除高度受限。
爆破拆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拆除方法,主要分為控制爆破法和靜態爆破法,優點為速度快,效果明顯。缺點:①炸藥量不足或爆點位置設置不準,可能導致一次爆破,煙囪未倒塌;②炸藥量過多,可能導致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改變煙囪倒塌方向,使煙囪原地下坐、未倒,甚至反向倒塌;③爆破時會產生振動、飛石、空氣沖擊波及噪音等二次危害;④復雜環境下需要進行較大范圍、較長時間的場地管制[5]。隨著爆破拆除應用的普遍,近年來發生了諸如昆明某煙囪拆除時倒塌方向偏差達120°、邵陽市某煙囪拆除時煙囪頂部筒體反向傾倒、淮北市某煙囪爆破時原地下坐未倒[6]、貴州省某煙囪爆破拆除前沖[7]、徐州某基坑支護工程中爆破導致基坑西側房屋墻體開裂、整體位移及傾斜[8]等安全事故。
高聳構筑物拆除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施工總費用、安全度,而構筑物所處環境成為拆除方法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該煙囪位于建筑物密集區,下方為三條道路交匯區,周圍情況復雜、操作場地狹小,大型機械設備無法展開,不具備傳統的機械拆除條件。爆破拆除法,通常需要先在底部制造缺口,使結構失穩,定向倒塌或折疊倒塌。而該燒結廠 180 燒結機主抽煙囪下方為人員、車輛流動較大的道路和建筑物,周圍情況復雜,采用爆破拆除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因此,傳統的機械拆除法和爆破拆除法對該煙囪均無實際操作條件。
受周邊條件所限,以人工拆除為主,配合以小型機械拆除設備,成為該煙囪拆除的較合理選擇。根據現場現有施工條件,擬采用“移動式操作平臺+內壁卸塊下料”的施工工藝,進行人工保護性拆除。隨后的施工實踐證實確實行之有效,對周圍環境影響小,安全又快捷。
該混凝土煙囪拆除裝置由定位機構、操作平臺和吊裝機構等三部分組成。定位機構包括抱箍、連接頭和掛耳,其中抱箍由多段弧形板組成,外壁上均勻設有多個掛耳,接口處設有連接頭。操作平臺包括梯形臺、掛鉤和欄桿,其中梯形臺底部設有斜撐,掛鉤和欄桿分別固接在梯形臺兩側。吊裝機構包括吊裝繩、卡具和吊裝工具,其中吊裝繩固定在抱箍上,卡具固定在混凝土煙囪側壁上,吊裝繩、卡具和吊裝工具配合使用。該拆除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且可反復使用[9]。
搭設移動式操作平臺前,應先在煙囪底部搭設定位配重,將配重 800 kg 的重物均勻放置在平臺的四周,靜置 24 h 以上,檢查并確保荷載試驗是合格的。
移動式操作平臺搭設流程:組裝材料的準備→煙囪原有直爬梯及鋼平臺的檢修→下放防墜安全繩→安裝拔桿及抱箍→鋪設提升平臺操作安全繩→安裝提升系統→安裝操作平臺→安裝護欄→設置操作安全繩→平臺轉換(見圖9)。
4.2.1 原平臺以上部分的拆除
施工操作人員站在鋼筋混凝土煙囪原平臺上,用風鎬和氣割沿煙囪一周從頂部向下打 8 個豁口,豁口開至原平臺下邊的位置,原平臺及原平臺以上的煙囪部分均可用風鎬和氣割切成塊體拆除。
4.2.2 筒壁部分的拆除
沿豁口繼續向下切割,豁口底部距抱箍定位約1 050 mm 時停止拆除,筒壁用做操作平臺內側的臨邊防護。
在豁口下方 200 mm 的筒壁上沿其圓周打 8 個通孔,其中兩個通孔上分別安裝一個導鏈,導鏈的一端固定在通孔上,另一端分別與活動繩連接,活動繩敷設在導鏈對面筒璧上,兩導鏈同時拉緊,使筒壁均向煙囪內側受力,此時采用風鎬、和氣割在筒壁分體底部橫向切割,該塊筒壁分體即向煙囪內側倒下,(見圖10)。

圖10 筒壁拆除示意圖
用相同的方法拆除其它筒壁分體,拆除一個整圈后,將預制好的卡具(見圖11)均勻掛于 6 個豁口處,將6個手拉葫蘆的一端與卡具上的側耳連接,另一端與抱箍上的升降繩吊扣連接,調整手拉葫蘆鏈長,實現抱箍下降,平臺平穩下放。下降到指定位置后,收緊橫向抱箍的螺絲和縱向的 6 個手拉葫蘆,同時橫向葫蘆也需收緊,做到葫蘆和抱箍對平臺的雙保險作用。

圖11 卡具
鋼筋混凝土煙囪筒壁拆除一節,需要將抱箍和操作平臺向下調兩次,抱箍接口連接頭的間隙超過 800 mm 時,在原抱箍上增加一節長度為 800 mm 的弧形板,連接接口處用連接頭和雙頭螺栓緊固,同時加裝一個操作平臺;以此方法逐層下降,實現煙囪筒壁部分的拆除。
當拆到煙囪的底部平臺上方時,拆掉抱箍和操作平臺,操作人員站在底座平臺上進行拆除,具體拆除方法與原平臺的拆除方法相同。
建立各項安全制度及防護措施:①制定各類機械的運行規則及安全作業制度;②煙囪爬梯處地面搭設雙層安全防護棚和安全通道;③做好移動式操作平臺搭設、筒壁拆除等技術交底工作;④制定高空作業、臨邊作業、攀登作業及懸空作業施工安全防護措施;⑤制定用電安全須知及電路架設養護作業制度,現場電源實施箱式防護,均設置自動漏電保護器裝置,并安排專業電工 24 h 維護檢修,確保安全用電無事故;⑥制定施工區消防安全措施,成立安全領導小組,組成由 3~5 人的防火搶險隊,配置必須的搶險器材,隨時應急處理突發事件;⑦制定施工現場保安制度;⑧執行有關勞動保護法規定的措施。
在鋼筋混凝土煙囪自上而下的拆除過程中,移動式操作平臺穩固下放未發生滑脫、承載力不足等問題;筒壁分體均下落于煙囪內部,噪聲及揚塵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操作人員在安全區域未受到損害,防護措施均達到預想效果,未對周圍建筑物及人員造成較大影響。本次拆除取得了圓滿成功。
1)在周邊情況復雜、操作場地狹小的條件下,采用人工保護性拆除鋼筋混凝土煙囪,可有效避免定向倒塌或折疊倒塌對周圍建筑物及人員的損害。
2)“移動式操作平臺+內壁卸塊下料”的施工工藝克服了傳統人工拆除對高度的限制。
3)該鋼筋混凝土煙囪拆除裝置結構簡單、制作方便、成本低且可反復使用。
4)后續可以將機器人引進高聳結構的拆除工作,大大提高拆除效率、降低操作人員風險。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