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階段。
從文化自棄到文化自覺,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鴉片戰爭失敗后,不少仁人志士反思:遠道而來的英軍為什么以僅4000人的兵力,打敗了泱泱大國的清王朝。他們認為主要是武器不如人,于是,清朝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御外國的侵略,隨之興起了“洋務運動”。清政府購買了不少洋槍、洋炮和軍艦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北洋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分析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的慘敗,有識志士認為主要原因是“制度不如人”,于是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戊戌變法”。這場自上而下的政治變革,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20世紀初,一批從國外留學回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認為中國敗于外國列強,主要是“文化不如人”,于是發起了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擁護“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學。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往圣先賢”,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文言文。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次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運動,啟發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覺悟,激發了人們追求真理的熱情,客觀上為馬列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有些人對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一味地批判否定,更有甚者提出廢除方塊字,這種“文化自棄”的傾向對傳統文化不是辯證地揚棄,而是機械地否定,就像糊涂的老太婆一樣“把洗澡水連同孩子一起倒掉”。
改革開放后,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得到重視。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文化自覺”,目的是為了應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文化自覺,主要有三層內蘊:一是文化自覺建立在對“根”的追尋與繼承上;二是建立在對“真”的批判與發展上;三是對發展趨向的規律把握與持續指引上。這種文化自覺表現為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夯實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知來路,方能行更遠。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因而,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我們所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正如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視察時所說的那樣:“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在此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又重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使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又將到哪里去,從而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除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還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創新理論,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既有馬克思主義之魂,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之形,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從文化和制度的相互關系來看,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礎和支撐。由于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對制度的選擇和認可,因此,文化是制度選擇和制度變遷的重要原因,文化基因決定了制度的某些基本方面。文化影響制度的發展,如果將文化因素納入社會制度之中,則文化又是制度持久存在的機制。另一方面,制度反過來又影響著文化的性質和形態。制度往往是在特定的文化底蘊中形成的,但當人們把一種制度模式作為思考問題的約定俗成的出發點和社會活動的判斷標準的時候,制度反過來又成為一種文化理念。因此,文化和制度的發展與變遷是互動的、互為影響的。
實踐表明,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五千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神韻、革命文化的剛健激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融為一體,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也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正確精神指引。
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個國家的綜合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國防軍事建設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以提升文化自信自強、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為核心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建設,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強國競爭的重要方面。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自強,在原來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加了“自強”,并明確要求: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在此次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指明了方向。
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心任務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標識,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具體表述和具體落實。因而,我們只有堅持不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才能夠讓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進一步走向現代、走向未來、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如果說“文化自覺”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1.0版本,“文化自信”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2.0版本,那么文化自強、建設文化強國則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3.0版本。這是一條中華文化發展繁榮之路。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深沉的文化自強,把中華文化發展推向新階段,激勵著億萬人民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文明立世,文化興邦。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當前的中國進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在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匯聚起文化文明的力量,在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的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編輯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