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8日晨,劉老莊有霧,為掩護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奉命在劉老莊一帶防御作戰。全連82人以“堅決拖住敵人”的信念,從清晨苦戰至黃昏,子彈打完了,戰士們端起刺刀,與敵人展開肉搏;刺刀捅折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鐵鍬劈,鐵鍬劈斷了就以雙手搏,雙手力竭了就用牙齒咬……一場慘烈廝殺后,82名勇士全部壯烈犧牲。此次戰斗,擊斃日偽軍170多人,傷200多人。
從此,“劉老莊連”這個不朽的英雄番號誕生了。2009年,“劉老莊連”入選新中國“雙百”人物;2014年,又入選第一批著名抗日英雄群體名錄。2019年國慶大閱兵,“劉老莊連”的旗幟在由我軍100面榮譽戰旗組成的方隊中高高飄揚。
1943年,除了讓人熱血沸騰的“劉老莊連”,新四軍在淮安還留下了一連串值得紀念和讓人心動的記憶,筆者擇其要者記述如下。
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
皖南事變后不久,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駐扎在蘇北一帶的八路軍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下轄7、8、9三個旅,駐扎在鹽阜、淮海地區,創建了蘇北抗日根據地。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日益壯大,直接威脅著日軍對這塊地區的控制。日軍多次集結重兵,對以鹽城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
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在對敵我態勢進行了詳細分析后認為,從敵人的兵力部署看,日軍“掃蕩”的戰略重點已移至華中,其在鹽阜區投入2萬兵力,大大超過了新四軍第3師的兵力;從國民黨頑固力量來看,頑軍重新活躍,和地方土匪沆瀣一氣,新四軍動員兵力、補充子彈和給養的困難增大;從地形特點看,鹽阜區水網密布,重要交通線被敵占領和分割,緊急時部隊無法作大的轉移;從外部環境看,新四軍向西發展較向北和向南適宜。軍部將上述看法向中共中央作了匯報,并提出了向皖東轉移的想法。中共中央書記處復示陳毅、饒漱石,指出“領導機關在最困難時移至皖東是可以的”。1942年11月25日,軍部分3個梯隊向淮南路東根據地進發。1943年1月10日,軍部到達盱眙黃花塘。
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地區,歷時2年8個月,為新四軍軍部駐扎一地時間最久之處。新四軍軍部駐黃花塘期間,是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末期并向反攻階段轉變的時期。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新四軍軍部領導華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摩擦”的艱苦斗爭,開展了整風、大生產和軍政整訓三大運動,教育和培養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干部,并適時轉入戰略反攻,鞏固和發展了華中抗日根據地,為爭取抗日戰爭全面勝利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淮南蘇皖邊區黨委及行政公署成立
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第4、第5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第2師,張云逸兼師長,羅炳輝任副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轄第4、5、6旅和路東、路西2個聯防司令部。1943年2月,華中局決定成立淮南蘇皖邊區黨委,譚震林任書記,轄路東、路西兩個地委;路東地區的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和路西聯防辦事處撤銷,成立新的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下轄津浦路東、津浦路西兩個專員公署,方毅任新的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主任,汪道涵任路東專署專員,鄭抱真任路西專署專員。新四軍第2師兼淮南軍區,羅炳輝任師長兼軍區司令員,譚震林兼政委。
1943年,淮南根據地軍民主動對日出擊,奪回部分失地,成為擴大解放區的先鋒,進而使淮南抗日根據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44年,淮南新四軍轉入局部反攻,至1945年7月,淮南抗日根據地發展到2萬余平方公里,人口達280萬,新四軍第2師兵力擴大到4.4萬人。
建立林集地下交通站

1943年2月,為加強和保證從寶應到淮陰100多華里運河線上的交通安全,華中局交通科決定在淮寶縣林集成立“華中局交通科駐淮北淮寶縣(林集)轉運站”,對外稱“林集地下交通站”,委派李萍為站長,并建立了武工隊。林集地下交通站曾護送過陳毅、粟裕、曾山、陳丕顯、張云逸、張愛萍等重要干部,護送過成連成營的部隊,成百的學生,成包的文件和大量的物資。特別是當年粟裕一行從黃花塘開會回東臺,需在林集渡過敵人封鎖的運河。交通站周密籌劃,精心組織,護送粟裕一行從涇河安全渡過運河,然后到車橋一帶秘密巡察,醞釀發動車橋戰役。
新四軍林集地下交通站一直到解放戰爭開始、我軍北撤的1946年6月才撤消。林集地下交通站歷經3年多的時間,在寶應到淮陰100多華里的運河烽火線上,開辟出多條秘密交通線,成為華中局、新四軍軍部與蘇中、蘇北,蘇中、蘇北與淮南、淮北之間的交通紐帶,起到了秘密橋梁的作用。
取得山子頭反頑戰勝利
1943年春,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部,趁日偽軍轉兵對新四軍蘇北鹽阜區“掃蕩”之機,向新四軍淮北抗日根據地發起進攻,新四軍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山子頭戰役就發生在3月17日夜。
是夜,新四軍第4師9旅(原在3師,后與4師10旅對調)、11旅,第2師5旅和第3師7旅,在師長彭雪楓、政委鄧子恢統一指揮下,對侵占山子頭一帶頑軍韓德勤部進行自衛反擊,激戰至18日下午2時,全殲韓頑總部及保安第3縱隊、獨立第6旅,生俘魯蘇戰區副司令長官韓德勤,韓總部參謀長呂漢卿、參謀處長陳沛浩,保5團團長趙成璧,獨6旅18團團長蘇祖武及以下官兵1000余人。我軍擊斃保安第3縱隊司令王光夏、獨6旅旅長李仲寰,繳獲輕機槍40挺、重機槍16挺、炮2門、擲彈筒6具、長短槍750余支,截獲蔣介石與韓德勤預謀合擊我新四軍第4師和淮北根據地的電報。
山子頭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妄圖東西合擊消滅我新四軍4師的陰謀,鏟除了國民黨頑固派留置在我華中根據地內的反共堡壘,保衛了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
江淮大學舉行開學典禮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后日寇侵占上海租界,實施奴化教育。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在淮北抗日根據地創辦一所大學,以吸引更多的知識分子,并將那些不愿在敵人刺刀下生活的愛國師生,護送到新四軍創辦的大學工作學習。隨后,中共中央華中局批準了江蘇省委籌備創辦大學的意見,決定學校由新四軍軍部領導,籌備建校所需經費由新四軍軍部解決。
在新四軍所屬各師的支持下,1943年10月5日,江淮大學全體師生在淮北仁和集(今淮安市洪澤區境內)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陳毅、張云逸、彭雪楓、潘漢年、范長江、季方等出席。陳毅代軍長特為該學校命名為“江淮大學”。江淮大學先后辦了兩期,學生共計120余人,吸收了一批愛國教授進入根據地,在敵后堅持了兩年左右,為我黨的統戰史和中國教育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3,新四軍在淮安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記憶。這些記憶雖然因時間及區域變化,有的為今天的淮安,有的則為昨天的淮安,但卻都與淮安有聯系。這些點點滴滴的記憶碎片,雖然會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但卻永遠讓我們刻骨銘心。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我們將用好這些記憶中的寶貴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區精神,向著既定的目標奮力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