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哈爾濱烈士陵園,他的墓碑靜靜矗立;在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他的事跡廣為流傳。他就是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我軍11位師級領導中最年輕的一位、從新四軍走出來的志愿軍116師參謀長薛劍強。
薛劍強,原名薛桂珊,1922年9月8日出生于江蘇省漣水縣方渡鄉三灣村一個中農家庭。1937年秋,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石湖鄉師,時值全國抗戰開始,遂將桂珊改為“劍強”,意為仗劍疆場,御侮圖強。薛劍強在同鄉共產黨員周竹如的影響下,于1938年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漣水縣游擊大隊,1940年秋轉入新四軍,并于翌年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伍后,他歷任漣水縣大隊指導員、新四軍10旅政治部巡視員。1943年,新四軍淮海軍分區(第3師10旅兼)第4支隊成立,薛劍強任10團1連指導員。
1941年3月,日軍在蘇北進行“大掃蕩”。我地下黨在開會時被漢奸告密,30多個鬼子帶領1個連的偽軍將我地下黨同志包圍逮捕。薛劍強得到消息、與連長帶領全連趕到村外樹林時,遠遠看到敵人押著被捆綁的幾名同志從村里走來。為了不傷到自己人,他們埋伏在樹林里的草叢中,等地下黨的同志走過去以后,在敵人側后突然開火,一陣猛烈射擊,將敵人打倒一片。薛劍強趁機向偽軍喊話:“偽軍弟兄們,咱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單打小日本!”偽軍一聽,有的趴地不起,有的朝天上放槍。薛劍強隱藏在一棵大樹后手持駁殼槍,一槍一個,接連擊斃幾個頑抗的日軍。日軍指揮官見勢不妙,顧不上抓捕的地下黨,帶著殘部倉惶逃命。
1945年初,薛劍強被調到10旅政治部工作,同年9月參加了解放淮陰的戰斗。此后,他隨新四軍3師挺進東北,先后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長春阻擊戰等。在靠山屯戰斗中,他身中三彈仍堅持戰斗。
1948年春,薛劍強被任命為5師14團團長。9月,遼沈戰役在14團攻打義縣的炮聲中拉開了序幕。他指揮沖鋒的連隊殺得七進七出,為全殲國民黨美式機械化師93軍暫20師立下大功,被譽為“鋼鐵連”。攻打錦州時,他帶領主攻團擔任突破右翼防線的重任。他把指揮所設在距離突破口僅50米的地方。總攻開始后,一發炮彈飛來,炸傷了他的大腿。他忍著劇痛堅持指揮戰斗。在解放大西南的戰斗中,他率部圍住國民黨4000多人馬,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受到13兵團嘉獎。
1950年,已升任39軍116師參謀長的薛劍強,于10月21日奉命赴朝作戰,參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在志愿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前,由于116師擔負著突破臨津江的主攻任務,薛劍強隨師長汪洋親臨前線陣地,察探水深、冰層厚度,以及地雷場、鐵絲網、地堡群的準確位置。
經過幾天的準備,12月30日夜,在臨津江北岸的雪地里,116師的7500多名指戰員隱蔽在被積雪覆蓋的戰壕中。此時,距發起總攻還有一整天的時間。116師距離敵人不足500米,指戰員們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一動不動。
31日17時30分,攻擊開始,薛劍強在347團指揮炮兵摧毀敵人防御陣地前沿發射點。與此同時,各突擊連障礙排除組,利用炮火煙幕掩護,迅速排除江北岸殘存地雷。

1951年1月3日3時30分,為切斷議政府至高陽公路、堵擊南逃之敵,薛劍強帶領347團插向釜谷里時,發現西南約兩公里處有汽車發動聲和閃爍的燈光。經向當地居民了解,得知2日夜由議政府方向退下來的英軍約400余人,汽車30余輛,占領釜谷里學校及周圍高地。經偵察發現,該敵除占領過去構筑的零星工事和鐵絲網外,未發現新構筑的工事和障礙。據此,薛劍強判定,該敵一定是由議政府向漢城方向退逃的后衛部隊,拂曉后即可能撤走。薛劍強決定抓住時機,力爭在拂曉前將其殲滅,遂決定由團參謀長王如庸率前衛1營兩個連和3營7連兩個排,迅速發起攻擊。4時30分,我軍包圍該敵,并以迅猛的動作,殲敵300余人,俘敵60余人,擊毀、擊傷、繳獲汽車、裝甲車和坦克40余輛。
這天16時許,薛劍強冒著敵人的炮火到陣地前沿察看敵情,準備在黃昏時組織部隊攻擊。正當他舉著望遠鏡觀察敵情時,突然被一發炮彈的彈片擊中太陽穴,不幸犧牲,年僅29歲。
116師攻下漢城后,為薛劍強舉行了追悼大會。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了紀念薛劍強烈士,特將釜谷里山改名為“劍強嶺”。一周后,薛劍強的遺體被運回祖國,與其他3位抗美援朝烈士一起安葬在哈爾濱烈士陵園。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