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舅余全榮,出生于1923年,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每當我憶及小時候外婆和母親給我講的二舅參加革命、舍生忘死的傳奇故事,心中就久久不能平靜,不斷鞭策自己要做好工作,為黨為人民多作奉獻。
我沒有見過二舅,但在1952年我8歲的時候,有一次和母親到外婆家,外婆拿出一張照片給我和母親看,4寸的照片上是兩個穿著整齊的軍人,身背盒子槍、大裹腿,外婆指著照片上左邊的人對我說,這就是你的二舅。這張照片是二舅渡長江前在揚州拍攝的,照片上二舅的形象就成為我永久的思念(此照片早年被某紀念館征集而去,但至今查不到下落)。據阜寧縣烈士館檔案記載:“余全榮烈士1950年犧牲于福州。系江蘇省阜寧縣東溝鎮人。”
我的外公家在鎮西約三里路的小余舍,現在叫余賈村。1940年10月2日,國民黨江蘇省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糾集所部約兩萬人,進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黃橋。為策應黃橋戰役,八路軍第5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率縱隊主力進軍阜寧。八路軍來了之后,有一部就住在小余舍,二舅當時17歲,天天與住在家里的八路軍戰士接觸,耳聞目睹了八路軍的紀律嚴明、愛民為民。同時,八路軍開始建設蘇北根據地,宣傳發動群眾,打擊土匪惡霸,開展減租減息,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和地方武裝。二舅不久就參加了武裝民兵。皖南事變后,駐阜寧的八路軍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
母親說,二舅參加民兵之后,不久就入了黨,還擔任了鄉民兵中隊的中隊長。新四軍北撤后,阜寧縣委領導縣、區、鄉三級民兵隊伍,堅持跟還鄉團、土匪和地主惡霸斗爭。有一次,他們對5名土匪進行宣判后槍決。由于傍晚天黑,又是在墓地的松樹林中,執刑人員驗尸不仔細,二舅第二天早上去查點時,發現少了一具“尸體”。為了弄清情況,二舅派人潛伏在這個土匪家附近觀察動靜。當時是夏秋季節,土匪家后面就是玉米田,經觀察,發現土匪的小老婆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提著籃子到玉米田里去,跟蹤后發現這個土匪躲藏在一簇玉米稈堆里養傷。二舅帶領民兵再次將這個土匪抓獲槍決,消除了一大隱患,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阜寧是老革命根據地,軍民魚水情深,每次大的戰斗,地方武裝和群眾都積極幫助部隊偵察敵情、構筑工事、運送彈藥、搶救傷員、看押俘虜等。二舅因家距益林鎮7里路,對地形比較熟悉,解放戰爭中他主動請纓,參加了益林戰役。益林鎮地處鹽城與淮安、淮陰之間,是聯結蘇北與山東的重要戰略要點。守敵國民黨軍第51師113旅構設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妄圖做困獸之斗,阻我南進。
為鏟除這個毒瘤,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將主攻任務交給了2縱。2縱在滕海清司令員、康自強政委的指揮下,于1948年3月16日晚發起攻擊,至3月19日清晨戰役結束,一舉解放益林,共殲、俘益林守敵及援軍7000余人,活捉敵少將旅長王匡。我二舅就是在益林東大圩參戰,他身上裹著用水濕透的棉被,和戰士們一起推著“土坦克”(用濕棉被和泥土覆蓋的大桌子),一步一步接近并摧毀敵人的陣地,為益林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益林戰斗打響后,家里人也不知道二舅的具體情況,還是在戰役結束后的第二天早上,外婆起得比較早,推開蘆柴笆門一看,外面躺著一個身上裹著濕被,臉上全是硝煙灰塵的人,問話已經失聲,只有兩個眼珠在動。外婆再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的二兒子。這才趕忙叫人抬進房間鋪上,解掉身上濕被,擦洗掉臉上的硝灰,熬制米湯一口一口地喂,這樣有一個月二舅才能說話和下地走路。由于行動仍然不便,二舅就讓外婆把組織上的人叫到家里,匯報了情況并要求恢復工作。我聽母親講,二舅身體還未完全恢復時,在一個月夜與外公一起來到一個離家四五里的水塘邊,二舅跳進蘆葦叢里摸了大約半個小時,把他藏在這里的步槍摸了上來。原來益林戰役結束后,參戰部隊迅即轉移,地方參戰人員分散回歸,由于負傷和過度勞累,二舅怕路上發生意外,在爬到這個水塘邊時,就把武器包扎好藏進了蘆葦叢中。找到槍回家后,二舅身體剛恢復好,就又離家參加鄉、區、縣的民兵活動了。
在我軍主力北撤后,二舅奉命留在家鄉堅持斗爭。此時,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還鄉團又猖獗了起來,我父母親因二舅的原因被還鄉團戴上了“抗屬”的帽子,被鎮壓的土匪小老婆趁還鄉團回來,收買槍手準備對我父親進行報復。1948年秋天的一個晚上,3名槍手埋伏在我家門前河坡上的蘆葦叢中,結果被過路群眾無意中發現喊叫起來。槍手見行蹤暴露,只好馬上溜走了。我爺爺、奶奶立即趕到街上姑母家把情況告訴了我父親。第二天一早,我父親立即離開東溝到蘇南無錫一個親戚家躲避,待安定后又把我母親和我們接了過去,所以從記事起,我們一家就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到1949年春節前阜寧解放,我二舅才托人捎信要我們回去參加土改,并囑咐我父母親積極參加當地政府各項運動,安心過好日子。
1949年春,為響應毛主席“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中共阜寧縣委書記石林、委員蘆素榮帶頭參軍,各區鄉干部踴躍報名,被批準的有202人,我二舅就是其中之一,被編入了第3野戰軍10兵團29軍87師261團。他是從揚州地段過的長江,在參加了解放蘇、皖南部的戰役后,1950年在進軍福建時犧牲在福州,時年27歲(我們只被通知二舅“壯烈”了,但不知道詳細情況,殊為遺憾)。
追憶二舅余全榮烈士,他只是為新中國建立而英勇犧牲的千千萬萬革命英烈之一,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槍桿子為人民打江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天,我們正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滿懷豪情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貢獻。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一切向前走,都不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發展成果,從學習黨史、緬懷英烈中汲取力量,在歷史接力跑中跑出更加優異的成績。
烈士千古,浩氣長存!
(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