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末,寒冷的冬天,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和12縱隊的勇士們,在江蘇鹽城南展開阻擊戰,苦戰四天四夜,有2000余名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匆匆撤走,犧牲的指戰員的遺體就由地方部隊、民兵和群眾幫助安葬。群眾挖了五條溝,每條長40多米,把犧牲指戰員的遺體整齊地掩埋在溝里。這五條溝被堆出了1米高的土堆,人稱“五條嶺”。從此,沒有山的鹽城,有了我軍指戰員用血肉之軀筑就的“山嶺”。
70年過去了,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這場戰斗也被人們遺忘。只有墓地邊的村民卞德容(當年參與掩埋遺體)及兒子卞華、孫子卞康全,幾十年如一日,一代又一代接力守護著墓地,祭掃著英靈。
2008年,媒體報道了這個被人遺忘的戰場、墓地,還有三代守墓人的事。之后,鹽城市政府在這里修建了五條嶺烈士陵園。2023年3月26日,我到這里采訪了當年參戰的老兵劉年根,祭掃了鹽南戰斗犧牲的烈士們。
鹽南戰斗
鹽南戰斗,我軍參戰部隊是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和12縱隊。第11縱前身是華中野戰軍第7縱,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姬鵬飛,轄第31、第32旅和第1、第2、第9分區,總兵力3.1萬人。第12縱的前身是華中野戰軍第10縱(兼蘇北軍區)。1947年2月,該部改稱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仍兼蘇北軍區,陳慶先任司令員,曹荻秋任政治委員,下轄第34、第35旅,第5、第6、第11軍分區,共5萬余人。

1947年8月12日,第11縱隊和12縱隊打響鹽南攻堅戰(當時鹽城縣稱葉挺城),解放了鹽城,殲滅敵第42集團軍第1師和鹽城縣保安團及還鄉團近一萬人,活捉敵少將師長李鐵民、少將參謀長韓尹明。9月到12月中旬,我軍又攻克如皋以東李堡、栟茶、角斜等據點,殲敵千人,打亂了國民黨軍長江下游北岸的防御部署。我軍的這一系列攻擊,引起國民黨軍高度恐慌。1947年11月下旬,國民黨軍第1“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急調整編第4、第21、第51師等共1.3萬余人,自南通地區向北,對華中解放區發動“掃蕩”與“追剿”。華東野戰軍華中指揮部決定,集中蘇中軍區第11縱隊31旅、32旅,蘇北軍區第12縱隊34旅和鹽阜獨立旅在鹽城東南便倉一帶設伏迎敵。
12月26日,國民黨軍由劉莊進到鹽城以南伍佑、卞倉地區,我第12縱隊一部對其迎頭痛擊,同時第11縱隊一部斷其退路,埋伏在公路東側的兩個縱隊主力則迅速出擊,對敵分割圍殲。激戰4晝夜,我軍攻克大團、卞倉等地,殲敵整編第4師90旅旅部及兩個團、整編第51師第113旅旅部及1個團大部。國民黨軍余部憑借村落、河堤頑抗待援。29日,國民黨軍整編第4師以5個營的兵力由劉莊北援。我華中指揮部即令各部隊急速撤出戰斗。國民黨軍殘部也得以撤回東臺。此役,我軍共殲國民黨軍7000余人。
戰斗英雄劉年根
劉年根1930年6月出生,今年已是93歲的高齡了,當年是第12縱第34旅102團9連戰士。他參加了在當年慘烈的戰斗,多次與敵軍展開肉搏戰,保衛了戰場前沿的華中指揮部和第12縱指揮部。鹽南戰斗后,他隨團向安徽大別山進軍。途中大小戰斗不斷,他被派到指導員身邊當通信員,并在戰斗中入了黨。
1949年3月,102團從大別山地區撤出,參加渡江戰役。部隊從瓜洲渡江,到南京水西門上岸,在戰斗中他榮立三等功1次。部隊進了南京城后,改編為南京警備團。他在南京城內收聽了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50年,102團開赴山東兗州組成炮兵團,劉年根被選入三野特縱坦克2師4團4連,成為一名坦克兵炮長(副排級)。在坦克訓練中,他榮獲個人四等功1次。通過一年集訓,他熟練地掌握了坦克兵技術。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了,坦克2師4連(重坦克連)入朝參戰。一開始,步兵部隊不愿意讓重型坦克作戰,因為重型坦克噪音大,拉車的馬、騾子會受驚嚇而到處亂跑亂跳。4連第二批入朝人員入朝后,改變了作戰方案——工兵先用木方鋪好路,然后全連9輛重型坦克全部開往了三八線!一次,在三八線附近,他們與美軍展開了戰斗。劉年根作為炮長,迅速向美軍開炮。裝彈手負傷后,排長親自為他裝彈,他一口氣打出25發炮彈,擊毀美軍坦克3輛、地堡4個,全車人員榮立集體一等功,劉年根榮立個人二等功!
這就是英雄,真正的英雄!
尾 聲
五條嶺烈士陵園于2009年建成。一柱紀念碑,象征著烈士的英雄氣概高聳入云。陳列館里的展陳,讓歷史永遠記住了他們。
卞家三代人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讓2000余英靈有了歸宿。劉年根也很自豪這輩子當了一回兵,在戰斗中一次次顯出了英雄的本色,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功績。我們來到這里,獻上一朵鮮花,向老一輩、用血肉之軀筑成鐵血之嶺的英雄致敬!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