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杭州,31歲的外賣小哥彭清林從12米高的錢塘江西興大橋上一躍而下,救起一名輕生女子。他的英勇行為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經檢查,彭清林胸椎壓縮性骨折(暫不需手術)。為弘揚社會正能量,杭州市有關方面授予彭清林“杭州好人”、“杭州市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及8萬元獎金,并為他申請到了“免費上大學”名額。
對此,有人調侃:“這一跳值千金!”但更多的人認為:彭清林因這一跳受到“特殊禮遇”,一點也不過分。這是人們對英雄的褒獎和肯定,對見義勇為精神的弘揚,是“不讓好人吃虧”、“好人有好報”的生動體現。
這也是社會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的真切表達,折射出一旦做了好事,人們不僅不會忘記你,還會設法予以回報的理念。這更是善的良性循環,使愛在社會傳遞開來的舉措。杭州市政府此舉讓人民群眾看到,見義勇為者是能得到黨和政府充分肯定、強力支持的,是會贏得社會各方面鼓勵和贊譽的,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也是值得崇敬、學習和仿效的。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見義勇為,代表著民族精神和社會正氣。黨在新時期明確提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具有特殊的意義。
見義勇為的英雄用愛心呼喚良知,用善行感動社會。他們是道德的領跑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樸素的踐行者。他們用實際行動引領著這個時代,給當地人民帶來融化在心里的溫暖,化作流淌在身邊的感動。你可能無法一眼認出他們的身影,但他們有著最美麗的面孔。
救人小哥獲“特殊禮遇”,是對見義勇為精神的弘揚。郁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在全民心中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在全社會倡導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良好風尚,不僅有助于激發人民群眾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勇氣,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增強人民群眾抗擊各種災害事故的信念,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
褒獎見義勇為英雄、傳承善行義舉,事關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堅持和提倡什么樣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公民道德建設的成效。授予見義勇為模范榮譽稱號,樹立他們為當代道德模范,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化為鮮活形象,讓群眾可以親近、動心動情,起到具有無窮力量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