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一些地方,上級檢查下級工作時,往往把下級是否召開了會議,作為落實工作與否的重要評價依據。因此,下級部門在執行時,一般先開“動員會”,再開“現場會”或“交流會”,最后還要開“總結表彰會”,形成“會海”。某些部門似乎不開會就不可能展示才能,不發文就不足以表現業績。開會時,先拿文件照本宣科,再由領導輪流提要求,最后主持人還要重復幾句;參會人員匯報交流,表態發言,遞交責任書……沒個一天兩天是無法開完的。
難怪基層要問“時間去哪兒了”——被“文山會海”占去了!
必須開的會,內容充實、解決問題的會議,是該開的。要限制和反對的,是那些徒具形式而無實際意義的會議。會議成災,反映了某些干部作風飄浮,甚至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嫌。
調查研究是黨的傳家寶。毛澤東主席說:“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作調查,然后才能不斷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知識。”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時刻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最高標準。”如何做到這一點,就要少開會、多調研,俯下身子,走到群眾中去,和群眾一起同甘共苦,話家常、聊生活。
領導干部要干好事、履好職,重點在基層,出路也在基層。要大興調查研究、真抓實干之風,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發展重心向基層傾斜,把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帶到基層,解決基層實際問題。要深入群眾,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真正把基層的矛盾化解好,把基層的發展推動好,把基層的期盼落實好。
少開會,多調研。注重實踐、創新,用心想事、干事,解決問題到一線,才能使群眾得實惠。※